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0.3(5.5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40161
  • 条形码:9787513240161 ; 978-7-5132-4016-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内容简介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采用文献回顾形式,追溯了不同历史年代关于胸痹心痛的记载,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诊断、治则等方面清晰地反映出历代医家诊疗胸痹心痛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思路。下篇的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甄选48位国家或省市级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思想集要。通过文献调研,广泛搜集各位名中医临床病案及相关论著的研究资料,提炼、汇总他们对冠心病患者群体特征的总结以及诊治冠心病的经验。并根据不同医家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重点反映各位名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见解和诊疗特色,*后通过临床验案进行印证。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目录

上篇 历代对胸痹心痛(冠心病)的论治汇萃
一、先秦时期
二、汉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代
六、清代

下篇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
**章 气血津液辨证
一、以实为主
(一)血瘀
郭士魁 血瘀心脉是主要发病机制,注重活血化瘀
陈可冀 倡导活血化瘀,重视瘀毒致变
(二)痰浊
沈绍功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重视从痰论治
梅国强 重视痰浊及兼夹之邪(热、瘀),用药主张“以和为贵”
(三)痰瘀互结
张伯礼 提出痰瘀互生,贵在权变,痰瘀并治,治浊宜早宜净
沈宝藩 血瘀痰浊互为因果,用药甘温并用,佐以苦辛
何立人 化痰消瘀以治标,清顺气血以治本
二、以虚为主
张伯臾 强调“本虚为主”,注重扶正固本
廖家桢 气虚为本,血瘀为标,通补并用
张学文 心气不足为胸痹之本,分期论治,标本同治
许心如 气阴两虚,因虚致瘀
魏执真 心阳气或心阴血不足是冠心病根本原因
袁海波 气阴两虚为病机关键,标本兼治,综合调节
周宜轩 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推崇“久病入络”
三、虚实夹杂
颜德馨 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化瘀先调气
郭子光 心气亏虚为本,血脉瘀阻为标,强调“杂合以治”
徐经世 “通”“养”结合畅心脉
周次清 以气为本,以血为标,标本相兼,虚实转化,注重调和
郭维琴 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
汤益明 重视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李锡光 气虚血瘀、心脉绌急是发病的主要病机
罗铨 重视体质,强调气阴两虚,补通相兼、中西相参
王行宽 正虚邪实,补益气营、豁痰化瘀为主法
严世芸 祛实通脉治实证,扶正补虚治虚证
唐蜀华 “阴虚瘀热”为冠心病重要病机
张崇泉 虚实夹杂、益气养阴以扶本,活血通络以治标
程丑夫 益气养阴治本,清热化痰贯穿始终
第二章 脏腑辨证
一、五脏相关
邓铁涛 五脏相关、心脾为主,重视痰瘀相关
刘志明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五脏相通,心身相关
张绚邦 五脏相关,治本在补,治标在通
毛德西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黄丽娟 五脏相关,肝脾肾为主
二、从脾(胃)论治
路志正 重视脾胃失调,善于调理脾胃治胸痹
三、从心脾肾论治
李济仁 心脾阳虚,气滞痰阻;心肾阴虚,血瘀阻络
四、从脾肾论治
阮士怡 脾肾虚损为本,重视痰瘀互结
陈可望 脾肾为发病之本
赵冠英 补养脾肾,分期论治
五、从心肾论治
郭文勤 心虚为表现,肾虚为根源,心肾气虚、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
六、从肝脾论治
陈镜合 脾虚肝郁,通补结合
孙建芝 重视从肝论治,强调化痰与活血化瘀并重
七、从肾论治
刘亦选 年老肾虚,痰瘀相结,阴寒内盛,胸阳闭阻
赵立诚 注重顾护肾气,兼祛痰瘀,标本同治
第三章 其他学说
一、伏邪发病
任继学 邪毒伏于心脉,感而诱发
二、以脉统证
李士懋 以脉统证,治遵经方
三、络病学说
吴以岭 提出络气虚滞、络脉瘀阻、脉络绌急,善用虫药
四、热毒致病
丁书文 热毒内蕴、瘀血闭阻,提倡益气活血解毒
五、脑心同治
赵步长 主张脑心同治
六、风邪发病
林慧娟 重视风邪致病,善用风药通络
展开全部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节选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经验集要》:  (五)治则治法  1.有关治则  (1)急则治标,缓则求本  清代开始出现胸痹心痛的“标本”概念,诸多医家提出本病发作时当急治其标,以止痛为要,而平日应以补益脾胃之品调节体质才是治疗根本,切不可因过度祛邪而伤及胸中阳气。《类证治裁·心痛》言:“真心痛……由寒邪攻触,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急用麻黄、桂、附、干姜之属,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指出急则治标的急救之法。而诸多医家在论著中都特别提示,治疗心痛切不可一派辛香疏达,只治其标,不治其本,缓解期当缓治其本,以补虚为要,补气血阴阳之不足,兼以祛邪。如江涵暾《奉时旨要·心痛》认为,心痛者“平日惟有常服六君子丸……若痛发而用姜、桂,特治其标耳”;罗越峰《疑难急症简方》日:“若专用延胡索、香附等散气破血之药,是只治其标,不治其本,恐难尽效。”喻昌在《医门法律·附痹证诸方》中提出:“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然较诸家之习用白豆蔻、广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者,亦相悬矣。”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清代医家对于扶正固本治疗极为看重,非急救之时,不可乱用耗散之品而损伤机体之正气,务必做到缓则求本。  (2)损其偏盛,补其偏衰  本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虚则扶正、实则祛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杂病证治·心痛》对心痛的辨治提出“虚宜调补,实宜疏利,寒宜温散,热宜凉解”,治法指出“久病非寒,新病非热,新病宜温宜散,久病宜补宜凉”,可谓对胸痹心痛治则论述之精辟。  (3)调理气血关系  清代众医家极大丰富了心痛的气血辨证理论,同时在治则上相应提出了有关调治气血的原则,成为这一时期在心痛治法方面的重要发展。《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日:“诸痛之证……必辨其在气分与血分之殊:在气分者,但行其气,不必病轻药重,攻动其血;在血分者,则必兼乎气治,所谓气行则血随之是也。”何书田《杂症总诀》云:“诸痛,古人总以通字立法,非攻下通利之谓,谓通其气血则不痛也……治气弗动血,治血兼治气二语,度尽金针。一则辛温治气,必耗其血,不可更参行血药;一则病在气为浅,不可治其深处,耗伤其血,或且引邪入血。至于病在血分而兼用气药,则既可血随气行,又能引血分之邪而出于气分。”“治气弗动血,治血兼治气”由此成为重要的治则,并在此基础上详分出不同调理气血的治疗方法。  2.有关治法  (1)活血化瘀法:清代是活血化瘀法应用的鼎盛时期,代表医家为张璐、叶桂、王清任和唐容川等,他们采用活血兼补气、补血,以及用虫类药通络,用法灵活多变,创制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奠定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基础,对后世治疗胸痹心痛颇有启发。如《张氏医通》中尤擅长在活血的同时辅以不同治法以增强疗效:“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脉必涩或芤……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胃气虚弱人,不能行其药力者,加人参二三钱,用相反之味,激其性以搜血也;壮盛者,抵当丸加干漆灰;虚弱人,四物汤加桃仁、桂心、蓬术、赤降香。”或行气活血,或补气活血,或破血逐瘀,或补血活血,活血之法的使用甚为灵活。叶桂在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及《温热论》中均提到取虫蚁之类通络,如以水蛭、土鳖虫、穿山甲、地龙等搜剔络中之邪,认为此法为活血化瘀法用药之关键。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可谓活血化瘀法的专著。王氏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大法则,创立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成为后世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效方。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中指出“瘀血攻心……乃为危候”,应当“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唐氏还提出补血祛瘀法:“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方用圣愈汤加桃仁、牡丹皮、红花等。  (2)调畅气机法:治气历来都是治疗胸痹心痛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清代陈修园非常重视调畅气机,并按照气的不同证候施以不同药物,别具新意。陈氏提出“宣其阳气”,按照气虚、气实、气结、气逆、气滞五类分别论治,“阳气虚宜黄芪,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瓜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砂仁之类”,反映了陈氏论治心痛重视调理气机的思想,认为气通血和,心痛自愈。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