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育考试与评价

教育考试与评价

作者:臧铁军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 页数: 304
中 图 价:¥44.9(7.5折) 定价  ¥59.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考试与评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358345
  • 条形码:9787515358345 ; 978-7-5153-5834-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考试与评价 本书特色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教师与考试与评价》以考试作为入口,围绕评价和考试的理论主线,从50个小切口梳理了实践中反复遇到、教学中常常产生困扰的问题,如:各学科命题和教学如何体现“立德树人”?如何用考试结果进行学校和地区评价?课堂教学该不该打分?如何用评价提升教学质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如何体现在考试中,教学又该如何进行调整和转变?等等,很多研究内容涉及《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工作要求。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不懂教育评价学的教师一定会极大程度地限制其专业成长”,书中“教育评价应用”部分的相关内容及贯穿于全本书的教育评价观,帮助教师普及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命题本领,提高相关专业水平,为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评价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由于作者选取的问题切口小,实践性强,所以《教师与考试与评价》读起来贴近实际、通俗易懂,为各地区、学校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探寻自己的评价改进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借鉴资源,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传播改革理念,引导全社会理解教育的*终目标,树立正确的考试价值观、人才培养观提供了优质读本。

教育考试与评价 内容简介

中国有着深厚的考试文化,但现代考试测量方法则诞生于西方。 《教师与考试与评价》以考试作为开篇,围绕评价和考试的理论主线,从50个小切口梳理了实践中反复遇到、教学中常常产生困扰的问题,建立起教学、考试、评价的有机联系。 如:从各学科命题和教学如何体现“立德树人”这个主题,探讨如何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如何看待考试”“教学管理如何配合新高考”“如何用考试结果进行学校和地区评价”等重点话题,结合实践和研究,探究改进学校评价的方法,提供建立调整动态的学校评价方案;从“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该不该打分”等困扰教学实践的问题,探索更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用评价提升教学质量;针对于国家对于高水平人才素质的要求,以“中高考改革的理念变化及方向”、“中高考命题改革对教学的撬动作用”两大主题模块,涉及阅读能力、试题的时代性、如何考查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29个问题切口,破除“讲招不讲理”“以不变应万变”的旧有教学思维,系统分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如何体现在考试中,教学又该如何进行调整和转变。从“评价的发展历史和模式”、“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从理论到实践均做出了详细讲解,为加强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进行了基础的知识普及。 “回顾和总结多年经验,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次改革,总会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落在后面,他们往往是信息接收滞后,理念跟不上,不去积极实现自身调整和改革的学校与教师。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学习。每一次改革也是一次机遇,哪些学校跟得快,哪些老师转变得快,就能迅速融入改革的浪潮,快步前行。 我由衷希望这本《教师与考试与评价》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传播考试改革理念; 第二,解析考试改革的重点、要点; 第三,从考试改革理念和考试改革的作用上,给教学以较为清晰的导向,给教学提出改进和改革的具体意见。”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臧铁军

教育考试与评价 目录

序 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力量

模块一 考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 1 讲 如何看待考试

第 2 讲 考试的结果值得相信吗

第 3 讲 考试难一点好还是容易一点好

第 4 讲 考试的区分度越大越好吗

第 5 讲 怎样检查一张试卷好还是不好

第 6 讲 好试卷必须要有好结构

模块二 中高考改革的方向

第 7 讲 新高考改革的框架是什么

第 8 讲 高考理念的变化带来了什么

第 9 讲 教学管理如何配合新高考

第10讲 新高考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第11讲 新高考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第12讲 新高考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的建议

第13讲 中考的性质定位及改革方向

第14讲 中考改革的几个可操作性问题

第15讲 北京中考改革的先行实践

模块三 中高考命题改革对教学的撬动作用

第16讲 中考改革之 :突出阅读能力考查

第17讲 中考改革之 :以身边的生活为背景

第18讲 中考改革之 :从学科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第19讲 中考改革之 :考查学科基础

第20讲 高考猜题、押题真的能奏效吗

第21讲 猜题、押题和复习备考

第22讲 试题的时代性 :紧密联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第23讲 考试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负有责任

第24讲 如何考查实践应用能力

第25讲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对教学的要求

第26讲 考查应用能力对教学的正向拉动

第27讲 什么是开放性题目

第28讲 开放性题目的命制和评分

第29讲 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思维教学的引导

第30讲 从高考命题改革看综合能力培养

第31讲 知识的整合是具有生长和更新意义的创造

第32讲 考综合能力,试题要素有哪些

第33讲 培养综合能力,教师怎么教

第34讲 高考作文命题如何体现立德树人

第35讲 立德树人 :各学科命题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模块四 考试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第36讲 如何制定学生成绩报告

第37讲 如何用考试结果进行学校或地区评价

模块五 教育评价的应用

第38讲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第39讲 教育评价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第40讲 把总结性评价转成形成性评价

第41讲 建立调整的、动态的学校评价方案

第42讲 教育评价的5种模式

第43讲 学校教学评价的几个原则

第44讲 用评价提升教学质量的要点

第45讲 评价课堂教学到底该不该打分

第46讲 课堂教学的5类评价指标体系

第47讲 如何解决教师对评价缺乏积极性的难题

第48讲 建立主动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旧法改造

第49讲 建立主动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种评价新形式

第50讲 建立主动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教学评价之文化

附 恢复高考四十年:栉风沐雨 从未停歇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教育考试与评价 节选

第30讲 从高考命题改革看综合能力培养 2018年的北京卷《考试说明》带给考生一条重要信息:将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各模块间的逻辑联系,考查学生对学科的整体认识。 从学科覆盖面的角度说,学科的每一部分都考查到了,无遗漏了,就算得上是完整了,为什么还要特别提出考查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呢? 1. 什么是知识能力整合 完整性和整体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整性是无缺失、无遗漏,是内容范围的概念;整体性是指事物功能的概念,整体的要点在于结构,特指由事物构成的系统。因此,对学科的整体认识,来自对学科各模块间逻辑联系的认识,并且在头脑中建构起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高考是不会用一道题来考查学科各模块间的逻辑联系的,也不会用一道题考查学生对学科的整体认识,而是要用不同题目的组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综合,既是纵深和横向的贯通,体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也是对事物整合后的特性的把握,体现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对这些要素,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在强化,今后作为命题改革的方向,还会进一步加强考查。 综合性强的题目意味着多个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此,有些考生感觉无从下手,答题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只有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注重结构,才有可能应对自如。 ...... 第35讲 立德树人:各学科命题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每一道联系社会实际的试题都是有情景的。立德树人的情感情境,是命题者出于教育目的而设置的,是具有特定情感氛围和认知活动的环境综合体。好的试题,不仅能建构出测量认知的环境,还能营造出良好的情感环境。 读题、理解的认知活动应该是知、情、意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学生审题不仅存在认知活动,还有情感渗透和价值驱动。如果试题在情境设置上具有接近实际的“真实”情感效果,学生就能够体验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采用多样、鲜活的试题形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试卷的育人导向,实现寓教于考。 1. 高考命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是考生直接面对人生发展选择的重要节点,也是学生必须上好的“基础教育*后一课”。高考命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思想和基本遵循,贯穿于谋篇布局的全过程,充分重视试题素材选择、情境设置以及设问角度和方式的教育价值,根据考查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着力发挥考试命题的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 ......

教育考试与评价 作者简介

臧铁军,曾任国家督学、国家第二届课程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会长、北京教育学会副会长。曾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95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供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后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法专业深造,获硕士学位。 从1987年起涉足教育评价与考试研究领域,1992年在中央教科所破格评为副研究员,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调入北京教育考试院任副院长,从事考试管理、命题、研究工作。2012年晋升二级教授,201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