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作者:赵隆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24cm 页数: 364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45.7(3.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92.3(7.1折)定价  ¥1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503857
  • 条形码:9787519503857 ; 978-7-5195-038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各国和非国家行为体北极活动的不断增加, 北极治理的赤字现象逐渐突出。本书针对北极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跨域性特征, 基于主体间的认知异同提出“多维北极”概念, 探索北极问题的气候与环境边界, 分析北极的知识权力构成与认知共同体建设, 评估北极多利益攸关方的战略取向和博弈态势, 总结北极开发的成本与收益平衡原则, 在此基础上梳理北极国际治理的体系化进程。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目录

**章导论()

**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意义和现有研究综述()

第三节研究框架()


第二章自然维度:北极气候环境边界的探索()

**节嵌入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北极()

第二节北极的基本边界特征与影响()

第三节北极国家的主观认知和治理重点()

第四节“罗瓦涅米进程”的制度形态和展开逻辑()


第三章科学维度:知识分享与认知共同体建设()

**节涉北极国际机制中的科学路径()

第二节科学家群体的北极治理角色()

第三节国家行为体的“科学优先”治理原则()

第四节从渔业问题看认知共同体的北极治理角色()


第四章政策维度:多利益攸关方的立场选择()

**节国际格局演变对北极的映射()

第二节北极国家的战略取向和驱动要素()

第三节北极事务利益攸关方的政策构想()


第五章发展维度:收益与成本的平衡过程()

**节发展视角下的北极价值探析()

第二节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北极跨域合作的需求和局限性:俄罗斯的

经验()


第六章治理维度:北极国际治理体系论()

**节北极国际治理的动态转型()

第二节多边主义和共生理论视阈中的北极治理()

第三节全球治理新疆域中的北极()


结语()


展开全部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节选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章导论**节问题的提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融冰加速,千百年来作为“冰封之地”的北极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储备和航道开发的潜在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气候变暖加剧了北冰洋海域的冰盖消融,其发展之迅速远远超出了人们先前的预计。过去几十年,北极地区的升温、永久冻土层解冻、冰川和冰架大面积融化、海冰面积锐减等现象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影响的有力证据,而北极融冰又反作用于全球气候、生态和环境系统。可以说,北极的变化特别是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其影响和后果已经远远超出北极的地理分界线,传递到北极周边地区甚至全球。与此同时,因融冰加速出现的北极资源开采、航道利用、渔业捕捞和旅游资源开发机遇也吸引全球目光,商业活动的增加导致国际社会对“北极争夺战”的担忧,人类在北极之外的行为也不断影响北极的自然环境。1987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名的“摩尔曼斯克讲话”开启了“北极和平区域”的进程。Gorbachev Mikhail,The Speech in Murmansk at the Ceremonial Meeting on the Occa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rder of Lenin and the Gold Star Medal to the City of Murmansk,1987,http://teacherwebcom/FL/CypressBayHS/JJolley/Gorbachev_speechpdf经过30余年的发展,北极事务已经从单一的科研驱动逐步转向包括探索、认知、保护、开发的“多轮驱动”形态。在环境层面,北极虽处于地球之巅,但其影响超越地理局限。北极自然变化不仅对北极国家造成巨大影响,也与众多域外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点已得到充分的科学考证。在政治层面,北极国家间的政治博弈对地区和国际秩序产生传导效应,北极潜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对地区和平造成深远影响。在经济层面,北极对国际航运、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旅游等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北极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与国际合作从“准备期”步入“启动期”。但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对北极影响的持续化和扩散化,人类对北极的认知短缺,北极生态与环境保护科研合作路径的单一化,国际格局演变对于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投射,北极多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动态性特征,北极发展的成本收益比评估,北极治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完善等问题不断增加。首先,认识北极成为各类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首要条件。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学探索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相关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于北极科学研究的投入,但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人类的北极知识储备仍相对较低,对于气候变化对北极造成的全局性、趋势性和综合性影响,人类活动增多带来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冰区作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知识洼地”。以认知为前提不断探索北极,通过各类国际和地区科学合作平台推进北极科研和科考,是各国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应有之义。其次,北极的独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北极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北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自然环境,被誉为“全球变化的指示器”。近年来,北极变化的速度及辐射范围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测。数据显示,过去35年间,北极夏季冰区面积减少了近2/3,约41%的北极永久海冰已经消失,数以万计平方英里的海冰逐年减少,北极海域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极变暖的趋势对植被生长、物种多样性和分布造成潜在威胁,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广泛影响,北极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冰封地带”。各国需要坚持不受国别、种族和发展水平差异影响的共同责任,将保护北极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传统摆在首位。第三,可持续性成为利用北极的基本原则。北极气候变化不但成为北极沿岸活动增加的客观基础,也为海上和近岸油气资源开发创造条件。据初步预测,北极地区可能蕴藏约占世界总储量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资源开发既可以为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提供原动力,也将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脆弱的社会文化造成新挑战。北极地区尚未形成综合性的开发行为规范准则,各国冰区作业的知识储备和开采技术尚不成熟,合作开发的权利义务划分尚未确定,离岸、近岸和陆上活动增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亦存争议。北极融冰还为远洋运输开创了全新机遇,北极航道逐步成为潜在的国际海运新命脉。2008年夏季,西北、东北航道实现历史上的首次同时通航,促使各航运大国聚焦于此。据估算,经东北航道自亚洲抵达欧洲,相较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可缩短航程近5000海里,节约近40%成本,而经西北航道将美欧相连,可比巴拿马运河航线缩短2000海里航程和25%的成本。随着航道和港口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建设,该地区将形成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但与此同时,极地水域通航条件恶劣,海图和水文资料尚不完备,海上搜救基础设施和能力不足,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等挑战依然存在。此外,北极是土著人(原住民)世代繁衍之地,也是其赖以生存之家园。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北极土著人的文化、社会氛围与所属国家和国际社会出现差异,形成较为独立的生活圈。随着北极科考和商业活动增多,土著人群体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受到外部经济和文化影响。理解土著人组织在北极问题上的关切,促进和保护土著人权利,维护土著人传统文化习俗,是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利用北极问题上,如何在实践中强调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确保各国开发和利用北极时不抱有“独占北极”的利己私心,摒弃共同“瓜分北极”的陈腐思维,谋求以代际公平为基础的北极可持续利用等问题逐渐凸显。第四,多利益攸关方的战略取向影响着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北极不是“全球公域”,它既包含主权国家管辖之外的区域,也包含直接或间接处于北极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空间和资源。各国参与北极事务既要遵循相关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充分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也期待他国在追求利益时尊重自身在北极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关切。探索北极国家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合作新模式,可以有效融合各国探索、保护和利用北极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方式,统筹多样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要求,促进北极事务的国际格局良性发展。*后,北极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国际治理的必要性。北极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各国在北极肩负共同责任,应对北极挑战需要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目前,《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瓦尔巴德条约》等国际文书为处理北极问题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北极国家和北极域外国家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治理体系运作良好。有观点认为,北极问题的治理初步形成了“全球—区域—国家”三层次的多元格局徐宏:“北极治理与中国的参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2期。。但是,北极国际治理的主体、手段和路径尚存在不确定性,随着各类行为体北极活动的不断增加,治理能力的赤字现象也成为主要问题。一是治理认同赤字。北极国际治理的基本格局逐渐形成是普遍性共识,但各方对这一格局的认识却有所不同。例如,知识是探索、利用和治理北极的基础。增强对北极的科学认知,探索相关技术以开发、利用和保护北极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与国家间传统的合作空间不同,知识和技术在深海、极地、外空和互联网等治理新疆域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各国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优势可直接转换为新疆域治理的国际话语权,科学家团体也在新疆域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科学家团体不具备独立的政策制定、战略规划、信息沟通和义务承担能力,在治理中也没有决策权和行为能力,但却是具体议题的参与方或行为人,其立场可以间接影响地方政府、主权国家的决策与行为。可见,知识和技术高地是北极国际治理话语权争夺的主要内容。北极的特殊自然和物理构成难以由单一国家进行探索,各国必须通过知识、技术和资源的有序共享方可展开科学合作,这种共同认知有助于确保北极国际治理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求,为知识向政策和行动的转换提供基础,从而推动各国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但是,部分国家针对北极的不同议题存在狭义的认同赤字。例如,在北极的发展维度中,由于北极国家所有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在全球和地区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同,在国家实力、发展阶段、政治结构、社会形态上的构成不同,以及与其他利益攸关方相比,北极自然生态环境、商业机遇和风险与自身的关联度不同,导致各方在如何开发北极,以何种标准开发,由谁主导开发和优先发展哪一领域等问题上,以及有关北极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主权权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商业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出现巨大的认同赤字,影响着北极国际合作的全过程。二是治理绩效赤字。对于北极国际治理而言,绩效的主要评判指标取决于其对于解决和减缓多维北极各类矛盾的贡献。其中包括:是否有能力正确识别当前治理的紧迫任务,是否获得应对挑战和解决矛盾的普遍共识;是否具备相应的政治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否能够协调域内外不同主体、不同机制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是否能够引入具有约束力的制度规范,从而推动集体行动;是否能够健全执行机制,确保相应的治理共识和行动得以进行等诸多方面。北极的国际治理现状在上述绩效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各方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具备初步了解,但在科学维度下围绕北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仍存在认知空白,国际治理机制中的科学路径并未完全统一,北极国家的科学先导原则也存在差异性,而以构建认知共同体为目标的科学家群体暂时只在少数治理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其边缘性的治理路径总体上未能改变。作为当前北极国际治理的核心平台,北极理事会虽然逐步强化其合作成果的普遍和法律约束力,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低政治”领域,而由于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过度强调其非政治性身份,导致理事会不但对北极政治、安全、法律等形势变化不能做出任何反应,甚至在涉及北极开……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 作者简介

赵隆,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治理、极地研究、俄罗斯中亚研究等。独立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以及外交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委托项目。先后赴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DGAP)、挪威极地研究所(NPI)、斯瓦尔巴德科学中心(SSC)等机构任访问学者。2015—2016年,借调至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工作,深度参与国家北极政策的制定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