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建筑需求响应控制及应用技术

建筑需求响应控制及应用技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9折) 定价  ¥6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建筑需求响应控制及应用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2247158
  • 条形码:9787112247158 ; 978-7-112-24715-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建筑需求响应控制及应用技术 内容简介

近些年,我国城市建筑的能源供给和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受建筑空调季节峰谷影响,大城市一方面夏季高温季电力短缺,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发电设备过剩的问题。电网出现高峰负荷加大、峰谷差加剧等特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受到严重威胁。现今,需求响应是解决电网平衡有效的方法,并已在发达国家得到成功实践。我国于2012年确定首批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包括北京、苏州、佛山均于2015年夏季开始组织电力需求响应邀约,上海市于2014年起也在工商业大用户中开展需求响应试点。建筑需求响应是城市智能化水平提高,用能综合效率提升的不可缺少的途径。面对这个新的挑战,通过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实行建筑需求响应的全面普及和推广。虽然建筑需求响应在我国已开展多年,若干国内相关技术人员找不到参考资料,国外相关文献又存在难于获取和难于理解的问题,国内相关参考书籍缺失,导致这一需求无法满足,此书正填补这一社会需求。

建筑需求响应控制及应用技术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需求响应概念 1.1.1 什么是需求响应 1.1.2 需求响应的起源 1.1.3 需求响应与建筑 1.2 需求响应国外现状 1.2.1 美国 1.2.2 欧洲 1.2.3 其他 1.3 需求响应中国现状 1.3.1 中国关于DR的政策 1.3.2 中国DR发展的推动力和阻碍 参考文献 第2章 需求响应技术内容 2.1 需求响应通信技术 2.1.1 美国OpenADR2.0通信协议介绍 2.1.2 中国《电力需求响应信息交换规范》DL/T 1867-2018 2.2 建筑空调系统需求响应控制技术 2.2.1 调节综合温度 2.2.2 利用被动蓄热体 2.2.3 降低管道静压 2.2.4 限定风机变频器频率 2.2.5 提高送风温度 2.2.6 减少开启风机数量 2.2.7 限制盘管水阀开度 2.2.8 系统缓慢复原策略 2.2.9 延长DR控制时间 2.3 建筑预冷技术 2.3.1 建筑预冷概述 2.3.2 建筑预冷策略 2.3.3 建筑预冷案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建筑需求响应负荷基线预测 3.1 区域短时电力负荷预测算法概述 3.1.1 短时电力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3.1.2 短时电力负荷预测存在的不足 3.2 建筑需求响应基线常用预测算法及实例分析 3.2.1 M天中取均值负荷较高的Ⅳ天(M≥N) 3.2.2 M天中除去均值负荷*高及*低的N天(N=M-2) 3.2.3 早晨修正基线(M天中取N天) 3.2.4 N天中回归预测基线 3.2.5 SVR线性回归预测 3.2.6 预测实例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建筑能源需求弹性来源 4.1 建筑能源需求弹性定义 4.2 建筑能源需求弹性来源及改善措施 4.2.1 建筑蓄热体 4.2.2 空调系统 4.2.3 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4.2.4 用户行为 参考文献 第5章 建筑需求响应案例 5.1 居住建筑需求响应应用案例 5.1.1 LINEAR pilot——比利时 5.1.2 Incentive-based Project——美国 5.1.3 居住建筑示范项目——中国 5.1.4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案例(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HEMS) 5.2 公共建筑需求响应应用案例 5.2.1 某办公建筑的“预冷+停运部分冷机”策略 5.2.2 两个公共建筑的“预冷+室内温度重设”策略 5.2.3 冷机快速响应策略 5.2.4 上海市需求响应试点中的单体建筑案例 5.2.5 上海市需求响应试点中的建筑群响应案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需求响应市场机制及效益 6.1 需求响应市场机制——上海为例 6.1.1 国外需求响应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 6.1.2 国外市场需求响应产品介绍 6.1.3 PJM市场需求响应实例 6.1.4 上海需求响应市场交易机制的初步研究结果 6.1.5 需求响应试点客户反馈及市场机制形成进展 6.1.6 需求响应市场机制——虚拟负荷电厂模式 6.1.7 客户参与激励补偿办法 6.2 需求响应的社会效益——上海为例 6.2.1 上海市现有的电力调度机制 6.2.2 上海市2014年电力负荷状况 6.2.3 现有框架下调峰电厂存在的原因 6.2.4 现有制度弊端 6.2.5 需求响应社会效益 6.3 中国目前存在的困难与可行性方案 6.3.1 需求响应在中国难以推广成因 6.3.2 可行性方案 第7章 建筑蓄热模型及需求响应软件评估介绍 7.1 建筑及非建筑结构蓄热体模型的建立 7.1.1 室内空气的动态热平衡描述 7.1.2 外围护结构的模型 7.1.3 内部构件的模型 7.1.4 非建筑结构蓄热体模型的建立 7.2 空调系统热惯性模型的建立 7.2.1 冷机模型的建立 7.2.2 盘管模型的建立 7.2.3 冷冻水输配管道模型的建立 7.3 空调系统能耗模型的建立 7.3.1 冷机的能耗模型 7.3.2 水泵的能耗模型 7.3.3 末端的能耗模型 7.3.4 冷却塔的能耗模型 7.4 基于模型的单体建筑需求响应控制策略 7.4.1 冷机侧需求响应控制策略分析 7.4.2 办公建筑描述 7.4.3 办公建筑模型的建立 7.4.4 冷机侧需求响应策略效果评估 7.5 建筑群需求响应的优化调度策略 7.5.1 建筑群需求响应调度问题描述 7.5.2 建筑群需求响应的优化调度算法 7.5.3 建筑群需求响应实例介绍 7.5.4 建筑群需求响应优化调度策略效果评估 7.6 需求响应成效及软件实现 7.6.1 软件内核 7.6.2 软件界面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未来的建筑需求响应趋势 8.2.1 需求响应结合储能技术 8.2.2 建筑利用电动汽车实现需求响应 8.2.3 需求响应与能源微网及物联网相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