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作者:吕翠凤著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23cm 页数: 182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0.0(7.7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017948
  • 条形码:9787567017948 ; 978-7-5670-179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本书特色

原生文化作为一个人的原始文化底蕴,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有原生家庭文化影响,有后天的学校、社会、工作环境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骨子里,说明它是牢不可破的,不可轻易改变的,但也不是不可塑造的。要不然,为什么人们要适应新环境?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就是再现了一个人的原乡文化与**大都市文化的冲撞,从而形成自身对“新移民文化”构建的过程。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内容简介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分为“走进上海”和“沪上新人的雅舍忆旧”两部分,《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记叙了作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上海“新移民”,在移居他乡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酸甜苦辣咸。但这种无法阻止的江河奔流入海的力量,可以给年轻人一种启发:前途可能是渺茫的,但是没有什么可惧怕的。这就是上海新移民走过的流年,痛并快乐着的如烟岁月。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从作者自身经历出发,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这种无法阻止的江河奔流入海的力量,可以给年轻人一种启发;前途可能是渺茫的,但是没有什么可惧怕的。  这就是上海新“移民”走过的流年,痛并快乐着的如烟岁月。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目录

上篇:走进上海
一、2001年的上海
追根溯源“新上海人”
走进上海,从2001年的上海看起
浅议“上海人”和“外地人”
小资情调与上海文化传统
上海文化与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背景,多元化生活
二、上海是个“海”
初来乍到
新“移民”的文化与上海文化的碰撞
上海这个“海”
丢包者入“海”
走进上海的生活
与上海人做邻居
侵吞公共空间的“不了情”
“移民”二代,本性难移
参观上海世博会
三、看起来风轻云淡的“移民”,背后不为人知的崎岖路
“移民”的精英层,传呼机与他的生活
异样经历的新“移民”
各有各的故事
速成班新“移民”
南方人在北方
四、上海城市边缘的种地农民

下篇:沪上新人的雅舍忆旧
一、阿雨的父亲母亲
母亲河——潴河
妈妈的身世
倔强和有规划的妈妈
表面要强的妈妈
定亲风波
记忆中的母亲
和父亲赶集
童年的尴尬
母亲在世时的*后一次山东之旅
母亲节感怀
东北之旅——别人眼中的母亲
父亲的光荣
父亲与上海
二、童年的记忆
童年的年味
关于脚指头的记忆
善良厚道,一生的准绳
渴望做老师
打腰鼓
石磨
**次吃香蕉
**次吃橘子
三、特殊岁月中的阿雨
时代气息
小学故事三则
学习生活点滴
刻骨铭心的几件事
关于特殊岁月的片段
生产队
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四、联中生活
两个小插曲
难忘记忆
五、高中生活
30年前的那点事
是喜是祸
六、方言、游戏、环境和风景
儿时童谣和方言、游戏
正在消失的少儿游戏
童年风景随时间风化
七、不同寻常的文化变迁(一)
说不出的感觉
少年的情怀
特殊岁月的酸苦
农家娃的新时代
八、不同寻常的文化变迁(二)
九、时代的变迁
困顿的20世纪80年代
感同身受
1993年高考日感悟
十、与沪有关的工作变动,感受异样的文化差异
十一、来沪后**次感受到的文化差异
十二、走过的路、猫咪与阿雨
猫咪与阿雨
十三、南京西路的咖啡和公园里的静夜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节选

  《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的**句歌词就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这是形容美国在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上海呢?上海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的大都会之一,它发展迅猛,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对于从未来过上海的阿雨来讲,上海是个未知数,她也没有想到这个城市会与她有什么关系。可是20世纪末的偶然相识和21世纪开局年的一次机会,则使她不知不觉和这座城市牵连起来。这次相遇已经成为她在中年阶段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2001年后的“新上海人”,她进行了一次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实践。一切,听阿雨细细道来。  追根溯源“新上海人”  1949年后,上海作为具有海派文化的“移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移民”上海的历史中止了。相反,上海向全国输出了上百万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知识青年和学者。虽然因军政人员南下、求学、干部调动、国家分配而增加了一些外来人口,但数量有限,直到近年才因大规模经济建设而有所扩大。外国移民先后迁离,至1976年时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虽增加了不少外国常驻人员,但属于侨居性质者甚少。同样,国内流动人口虽经常有200万之巨,但属于“移民”的也不算多。  上海以国际一流大都市为重建目标,但以什么作为重建上海文化的目标呢?从哪里去获得新的上海文化的源泉呢?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上海需要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几十年沧桑,上一代“移民”走的走,老的老了,剩下的也早己上海化了;年轻一点的大多已是第二、三代“移民”,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或许己与本地人无异了。当然本地人也完全可以创新,但“移民”文化离不开“移民”本身,所以“移民”是上海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熊月之《上海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述,1990年以来,上海逐渐开启了人才流动的阀门,对一些高级、专门、急需人才进入上海开放绿灯,对外来民工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1990年,上海市市长提出,上海要防止人才的“近亲繁殖”和地方化弊端,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安排外地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工作。1990年秋天,首批2600余名非上海籍大学生进入上海有关单位工作。1994年,外地来沪民工成为上海合法打工族,上海发放了两万多张“务工许可证”。1994年,浦东新区开始实行“蓝印户口”制度,一批外地来沪工作人员成为“新上海人”。“蓝印户口”制度,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传统的户籍制度,是传统体制中*难突破的堡垒之一,它集中体现了计划分配、计划就业和职业终身制的弊端,限制了人员流动,妨碍人才优化组合。“蓝印户口”对传统体制是个重要的突破。到2000年底,上海共批准“蓝印户口”近3万人。1999年,上海取消了对外地大学生进沪数量的限制,大学毕业生只要找到接收单位,并符合上海市人才引进方向,则基本可以留沪工作,办理上海正式户口。这一年,全国毕业的留在国内工作的研究生,有14.05万人到上海工作,在各省市中名列**。2000年,进入上海而非上海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有6.7万人。2000年,上海人口1674万人,其中非上海籍的常住人口353万,占1/5。如果加上流动人口300万,那么新上海人的比例已占1/3以上。  在这期间,高校有一个乒乓球联谊赛,出了个新条件,叫“新上海人”乒乓球赛。结果有的人是在**代身份证办理之前就在上海上学、工作,身份证是上海的,户口也是上海的,即使出生在外地,也被划入上海当地人之列,不能够以“新上海人”身份参加比赛了。  近几年关于“新上海人”的称呼已在不知不觉地被淡化。2001年的上海,数量并不算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技术新移民,也被称呼为“新上海人”,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个词。  主流媒体上称谓的“新上海人”是指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缓解上海市人力资源的不足而引进的高端人才。1988年开始,上海开始引入大量外省市人口,其中一部分精英在上海扎根发展,成为上海社会一股新生力量。不过,据阿雨个人的记忆,2002年上半年开始,上海对外来人才落户上设定了很多限制条件,如积分落户政策。积分落户的一个基础是居住证,居住证制度在上海实施已超过15年。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2004年又在来沪人员中扩大施行。  这个积分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总的来看,持证人越年轻、学历或职称越高、专业越紧缺、纳税或其他社会贡献越多,积分就越高。  此次户籍改革继续立足上海实际,积极稳妥地完善落户政策,逐步建立积分落户体系。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