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
开本: 24cm 页数: 358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0.8(6.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915625
  • 条形码:9787513915625 ; 978-7-5139-1562-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本书特色

○普利策历史奖入围作品! ○根据英、美、荷等国档案馆一手档案、全新史料写成,有很多历史新发现。 ○一场革命的酝酿,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次人类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权利的成功试验! ○研究角度对准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引发缘由,角度新颖,填补研究空白点。 ○曾荣获2015年度的乔治·华盛顿奖,以及2015年的曼哈顿弗朗萨斯客栈博物图书奖。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全新角度讲述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作者细致地研究了源自英国和美国的一手资料, 以公正的笔调讲述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三年里群众的愤懑。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源, 并分析了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汉考克和托马斯·哈钦森等人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目录

序言

1、世界上*好的国家

2、旧政权

**部分 投机帝国

**章 猛虎之口

第二章 “这黑色的丑闻”:葛斯比事件

第三章 破产年代

第四章 诺斯勋爵的苦恼

第五章 无知与坏政策

第二部分 运送茶叶

第六章 东印度公司的危机

第七章 辉格党、西印度商人和托马斯·哈钦森

第八章 马萨诸塞州的黎明

第九章 波士顿倾茶事件:序曲

第十章 波士顿倾茶事件:高潮

第三部分 急转直下

第十一章 寒冬里的内阁

第十二章 “波士顿必须被摧毁”

第十三章 革命开始

第十四章 阿卡狄亚的选举

第十五章 美国的武装备战

第十六章 致命的邮件

后记 死去的贵族

致谢


展开全部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节选

他们在狂风暴雨中抵达了中国的海岸。时值八月,季风使天空变得湛蓝,虽然他们快速穿越了苏门答腊群岛,但一路上仍旧险象环生。雷暴的运动速度比他们更快,好像在追逐着加尔各答号,一路上对这艘船紧追不舍。大雨浸透了甲板,雷声犹如大炮轰鸣,震耳欲聋。 这是一艘新船,刚从泰晤士河畔的工厂里制造出来,船长是一位名叫威廉·汤姆森的年轻人,这是他**次大权在握。通过折线形迂回前进,加尔各答号沿着越南的海岸线进入了中国南海的正中央。这是当时*安全的路线,即便这样,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环状的珊瑚礁、浅滩和暗礁,尝到它们苦头的英国船只的残骸就躺在它们下方海底的泥沙中。每一个黄昏的日落时分,汤姆森都凝视着地平线,寻找古铜色的云朵,这是他唯一知道的台风将至的预兆。 终于,在1771年8月20日午后不久,汤姆森透过雨幕看到一列礁石,看起来就像一排参差不齐的牙齿。澎湃的海浪从船的东面涌来,使船体像只肥猪一样摇摆起来, 波涛中出现了一座岛屿,接着又出现了另一座紧挨着中国大陆的岛屿。他找到了一个早年航海中在该地区见过的地标,并看向他的航海图: 海岸以南60英里就是澳门港了。距他们离开英格兰已经过去了七个月: 这并不是这个季节*快的航行,因为中途发生了事故,甲板上的水手死了,他们不得不停在爪洼岛进行休整。即便如此,汤姆森还是把他的船安全带到了广州,寻求茶叶、瓷器和利润。 这是令人疯狂的一年,东方贸易正处于繁荣的顶峰,而这样的繁荣已经持续了近10年,并将在一件近乎灾难性的事件中宣告结束。三十艘商船从欧洲到中国进行长途运输,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英国,像汤姆森一样打着东印度公司的旗号。在交易旺季的所有船只中,汤姆森的船恐怕是*繁忙的。在第二年的春天,当加尔各答号返回伦敦时,在一队带回九千吨茶叶的欧洲舰队中,她装载了*多的货物。为什么他们要驾船远航,费尽周折地带回数量如此巨大的茶叶呢?因为对英国人来说,茶叶绝不仅仅是一种日常早餐桌上的普通饮料。 相反,茶叶已经获得了一种更为尊贵的地位,成了一种值得雄心勃勃的强者为之奋斗的奖励。茶叶是少数的大宗商品之一,像今天的原油和铜一样具有广泛的用途,其用途远超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茶叶的贸易跨越半球,带动各种各样的齿轮转动起来。茶叶是投机买卖的对象,是国家就业和税收的源泉,而其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货币。正如把握现代世界经济的脉搏,我们只需密切注意基础金属和石油价格的起伏。 在18世纪70年代,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茶叶、烟草和糖。英国议会的埃德蒙·伯克强调了这一观点。他宣称, “在我们如此庞大的商业圈里,茶叶可能是*重要的货品 ,”而汤姆森船长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在他的职业生涯和航海的冒险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当时亚洲英国企业所有典型特征的缩影,不仅有其经历的艰辛和它带来的罪恶,同时也能看到它具有的优点——专业技能和勇气,以及*重要的,它的经济动机。 加尔各答号在1770年底离开了泰晤士河畔的船坞,在朴茨茅斯休整了一段时间。在那里,英格兰还近在眼前,皇家海军征召了汤姆森的一部分船员。谣言盛传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迫在眉睫,这源于福克兰群岛的争端。在朴茨茅斯,一艘军舰放下一只小船靠近了加尔各答号,强征了11名水手为英王服务。几个月后,当加尔各答号航行到南大西洋上时,一些船员吵嚷起来,拒绝履行职责。虽然船上很快恢复了秩序,几名水手遭到了鞭打,其余闹事者被罚一次又一次地拆解旧麻绳和清洗甲板,但直到航行结束,加尔各答号一直笼罩在令人焦躁、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中。 当他们朝着好望角向南航行时,一路顺风,航行得飞快,直到气温逐渐下降,接近冰点,一场风暴开始逼近。主桅的顶部被折断并掉了下来,巨浪让他们失去了储备的猪肉和饼干。而启航四个月之后,坏血病也开始造成伤亡。*后,汤姆森把船行驶到雅加达,为进行修理而做了短暂的停留。在加尔各答号再次起航,向北开始此次旅途的*后一程之前,已有四名水手被赶下船或死于疾病。但在焦油密封的舱口之下,他的货物完好无损:英国的大理石、铅、呢绒,以及*重要的在广州经商所需的金银。这艘船装载着成箱的产自秘鲁的西班牙银币,价值30000英镑。 逆着水流,加尔各答号从初见陆地之处又航行了一个星期到达了珠江,在那里她调转船头,离开澳门港,靠岸停泊。经过一系列的中国炮台,她进入了被称为虎门或者虎口的海峡。从进入海峡的那一刻起,来自西方世界的海员们就进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欧洲据点,等在他们前面的是几个月的无聊时光和酒精。在沉闷的阴云笼罩下,汤姆森把船驶到了黄埔泊锚地的安全港。在那里一列用来拴挂渔网的木桩露出水面,标志着船只无法通行的禁区。 从加尔各答号抛锚停泊开始,就有两艘中国船只停靠在她附近,并保持左右夹持的状态,直到她离开。汤姆森和他的船员们能看到远处的赤岗塔,深红色的宝塔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愈发鲜明;在他们眼前,是平坦、宽阔的沙洲,这是他们在那里唯一可以散步或打板球的地方。在沙洲上,他们可以掩埋为返航准备却死掉的猪,并把他们的储备用品和帆布储存在用竹子制成的棚屋里。在加尔各答号周围还停泊着成排的欧洲船只,汤姆森仔细地辨识他们的颜色。这儿是荷兰船和瑞典船,那儿有一艘丹麦船,法国船还在赶来的途中,但绝大多数都是英国的姐妹船只。不时有坐满妓女的小船接近加尔各答号,伺机贿赂清朝官员,以寻求在甲板上售卖肉体的机会。 当船员们去珠江上游广州城里东印度公司营业的地界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视。有时清朝官员和喝醉的水手之间还会发生冲突。在1769年,有个怒气冲冲的水手枪击了一名满清官员,而中国政府采取了报复行动,把一群英国水手绑在太阳底下示众。既无聊又愤怒,甲板上的水手们讨论要发动一场暴动,策划像风暴一样占领广州城。为了将任何麻烦都扼杀在摇篮中,船长们不得不比以往更加严守铁律。所以当一个酒鬼试图向当地人出售炮弹时,汤姆森狠狠鞭打了他。舰队里的每一位船长的日记里都充斥着这样的事件。每一位得以完成航行,回到祖国的船长都会被载入史册。相关记录至今仍被保存在伦敦,但绝大多数自它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这就是海岸边欧洲据点中的严酷现实。不知何故,一种欺骗性的魅力笼罩着东印度公司:它仍然偶尔被历史学家们带着过多的敬重提起,好像它服务于某种伟大的、了不起的目标。在18世纪,东印度公司拥有极具远见的人——航海家,几名科学家,还有他们之中*伟大的威廉·琼斯先生,他把印度教经文翻译成了英语——但这样的人在公司中只是凤毛麟角。国内的空想家、时事评论员和纸上谈兵的爱国者都因为帝国的盛名而洋洋自得。当陆军和海军打败了法国人,这个胜利导致整个王国的民族自豪感急剧膨胀,让国民们相信他们生来就是碧波的主人。但当我们遇到真正外出征战的不列颠人,他们在信函和日记中讲述的是简单得多,并且不那么盲目爱国的故事。 尽管他们极具胆识,但他们航行到亚洲只为一个目的:尽快盈利并在死于热病、不洁的水源或梅毒之前脱身。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用价值11便士的白银可以购买1磅茶叶,并在英国用超过三倍的价格将其出售。自私自利,像威廉·汤姆逊这样的海员皆是如此。如此有利可图,茶叶贸易总量激增。在1763年法国战败后的和平年代里,大不列颠和广州之间茶叶贸易的规模在八年时间里翻了一番。 英国国内对茶叶的需求突飞猛进。但守旧的道德家认为没有人真正需要茶叶,他们通常会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堕落的行为。法国人几乎不喝茶,除非为了治病。德国人或西班人也不喝茶。只有英国人和他们的美国表亲认为茶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各国国民的口味不同,都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但对于像汤姆森船长这样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无关紧要。从他的观点来看,唯一重要的是:茶叶已经嵌入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尽管政府对茶叶课以重税,但由于茶叶的价格在不断下降,人们消费茶叶的数量在日益增加。 在17世纪50年代,当茶叶**次被运到伦敦时,它是如此的稀缺和珍贵,与英国人每餐都喝的、口味柔和的英国啤酒相比,它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在接下来的近七十年中,茶叶仍然是一种昂贵的、身份的象征,只有社会精英能消费得起。英国人把市场上主流的茶叶品种叫做武夷茶——以中国茶叶产地的山名拼凑成的英文名。当时的茶是夹杂着尘土的黑色叶子,闻起来像烧焦的青草,是一种粗制的茶叶。在今天,就算是鉴赏家也不会去品尝那样的茶,但作为喝茶传统的启蒙物,它就是当时的英国人拥有的全部。直到1712年,武夷茶仍然稀少到足以作为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讽刺的对象。但随着时间缓慢推移,茶叶不再那么稀有了。在18世纪20年代,转折点出现了,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全盛时期。中国似乎可以无限供应茶叶,抵达英格兰的茶叶数量让英国人做梦也想象不到。一旦普及,武夷茶就不再是优越性的象征,而成为了商贩和他们家人的饮料。随着市场的发展,茶叶的贸易范围更广泛而且交易的品种也出现了分化,富人们喜爱绿色、芳香的品种,价格更高,口感也更美妙。 到了17世纪40年代,官方数据显示,英国人喝茶的数量四倍于20年前。如果我们把不断壮大的黑市交易也算上——黑市的茶叶都来自走私,茶叶的消费量恐怕还要更大。到英法7年战争开始的时候,茶叶的贸易量已如此巨大,以至于东印度公司每年要派出9艘商船去珠江交易。 在战争期间,茶叶贸易因为在海上遭遇法国军舰的风险而停滞了一段时间。当恢复和平时,交易的闸门再次敞开。又一次的繁荣开始了,正是这次繁荣把汤姆森带到了黄埔。拥有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1771年,英国*富有的贵族,贝德福德和德文郡公爵,每年享有租户支付的50000英镑租金。同一年,东印度公司仅在中国的茶叶贸易中赚的钱就6倍于公爵的年收入。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东道主之间建立了一种明显具有无限潜能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简直好到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生长着茶叶的群山和西方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长链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在茶叶贸易中分得一杯羹。在贸易中的每一步,这个系统都鼓励参与者交易更大数量的茶叶并大举借贷,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在根本上,他们都依赖于消费者,主要是英国消费者。只要他们继续买光所有亚洲运回来的茶叶,中国贸易就会蓬勃发展,但假如他们对茶叶的需求不再那么急迫,后果将是可怕的。 政府的干预导致整个茶叶贸易系统愈加不稳定。从茶被引进到英国的那一刻起,政府就开始对茶叶贸易征税,起初只有适中的5%的税率。但每次英国和法国开战,对酒精、茶和烟草的税率就会以同样的方式上涨,并在1765年达到了顶峰。到那时,在伦敦销售茶叶要缴纳七种不同的税,从海关关税到消费税,合并起来占到了零售价格的40%,这足以诱惑*诚实的家庭主妇尝试购买走私的茶叶。在公开市场上,1磅优质茶叶将花费她六个先令。但如果她认识伦敦或者沿海地区的走私者或其同伙,她购买同样的东西只需要不到4个先令。 在18世纪的欧洲,科纳马拉山脉到乌拉尔山脉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非法经济体,在税收造成的阴影下欣欣向荣。每一位君主都与走私者打了一场徒劳的败仗,他们走私盐、酒精或茶叶,茶叶是其中*易于携带和隐藏的商品之一。到18世纪60年代末,近三分之一从中国运来的茶叶是走私者预定的,他们把茶叶从友好的欧洲港口运进来,再从那里穿过大洋把茶叶运到英国或美国。法国国王急于破坏乔治三世的税收,纵容非法茶叶贸易,而荷兰人的行为也大致相同。走私茶叶不再是一件小买卖儿、一种小团伙的活动,其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巨型的企业,由商业财团运营,由银行提供资金。这个企业如此庞大,它甚至可以彻底破坏合法贸易。 在1772年初,当汤姆森离开黄埔泊锚地返回英国的时候,因为走私茶叶引发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茶叶的价格濒于崩溃,它的供给量远远超过了欧洲的消费能力。之前不时有供过于求的情况发生,但没有哪次的规模能与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早期的这次相比。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贪婪,还因为茶叶贸易已经变得像今天国际市场上的原油贸易一样复杂和动荡。它有自己的下游产业和上游产业,有自己的生产商、经纪人和加工工厂,有一大群饿着肚子的嘴巴需要供养。这条复杂的产业链和投机买卖始于与中国乾隆皇帝的交易。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作者简介

尼克·邦克,英国记者、作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并在《利物浦回声报》和《金融时报》担任过记者,后来成为了投资银行家,主要供职于香港和上海的汇丰银行。在其从事新闻和金融职业生涯中,尼克曾广泛地游历中国、印度、前苏联和美国。目前,定居在英格兰林肯郡。著有《逃离巴比伦》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