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作者:郑海麟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105
读者评分:4.7分14条评论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5(3.0折) 定价  ¥1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060361
  • 条形码:9787218060361 ; 978-7-218-06036-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本书特色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新意境”为追求目标。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主义、封建学*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黄遵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近代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外交家和教育家黄遵宪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内容简介

一位100多年前的爱国诗人的诗歌,在一年内两度被温家宝总理引述:“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此诗作者就是晚清爱国诗人、*外交家、近代变法先驱黄遵宪。这位变法先驱为何能如此影响深远,让我们随《黄遵宪》来寻找答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目录

小引
一、出身与家世
二、青年诗人
三、随使日本
四、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五、在旧金山
六、著述《日本国志》
七、从伦敦到新加坡
八、回国后的社会政治活动
九、湖南新政与黄遵宪
十、戊戌遭革职放归
展开全部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黄遵宪 节选

一、出身与家世
黄遵宪,字公度,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人境庐主人、法时尚任斋主人、*苍雁红馆主人、布袋和南、公之它、拜鹃人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4月27日生于广东嘉应州城东攀桂坊黄屋(即今梅州市梅江区下市德赞楼)。
黄遵宪的祖父黄际升,继承祖业经商。父亲黄鸿藻,字砚宾,号逸农。在黄遵宪9岁那年(1856年)中举。先后过户部主事、广西思恩府知府等官。黄鸿藻交游很广,与京中的官僚士大夫如邓铁香、钟遇宾、何如璋、龚霭人等皆友善,这些人对黄遵宪日后的求仕道路有过*影响。黄鸿藻在广西思恩府知府任内,正值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不久,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军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大破法国侵略军。据说冯子材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粮饷能得到及时供应,其中主要是靠黄鸿藻从南宁、梧州等地筹划调拨。黄鸿藻在思恩府任内,颇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农牧副业,鼓励当地农民养蚕种桑;同时亦以促进当地文化发展为己任。在职期间,“办农桑,修书院,教养兼施,政声卓著”。政务之暇,喜以诗文自娱,著有《逸农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思恩杂著》及《退思书屋诗文稿》等书。父亲的政务才能和诗文修养,对青少年时期的黄遵宪的思想形成产生了*的影响。
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严格的传统礼教的家庭教育。当他三岁牙牙学语时,曾祖母李氏就对他授《千家诗》,进行文学的启蒙教育,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读书成材,光宗耀祖。四岁那年,黄遵宪人读家族内的私塾。与族内兄长们一起读书,因他天资聪颖,颇受塾师喜爱,曾祖母对黄遵宪也显得特别关切和钟爱。黄遵宪后来在他那*的《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一诗中回忆儿时的光景说:“三岁甫学步,送儿上学堂。知儿故畏怯,戒师莫严庄。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问讯日百回,赤足足奔忙。”十岁那年,塾师以嘉应神童蔡蒙吉的诗句“一路春鸠啼落花”为题目,教他学习作诗。他的诗有“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出语不俗,使塾师很是吃惊。次日,塾师又以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句命题,黄遵宪当即答道:“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这短短十字,显示出少年黄遵宪的诗才和志向。他很快就成为受乡里推重的小才子。
正当黄遵宪埋头沉浸在“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际,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再一次把魔爪伸进中国。1856年,英、法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二次战争,企图从中国攫取比《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规定的更大更多的特权。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矛盾。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军队在长江流域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清军主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解除了天京之围。在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嘉应州松源堡的王讨食四亦竖旗*,于1858年2月攻打州城,诛杀贪官污吏。1859年3月,太平军石镇吉部由福建人广东,攻占嘉应州,杀死知州,随后转战湖南。黄遵宪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战争频繁的岁月中度过的。
黄遵宪18岁那年,与同乡叶氏结婚,婚后数日,即遇太平军汪海洋部由福建人广东,攻陷嘉应州城。当时黄遵宪全家乘舟离乡背井,沿大埔三河坝逃至潮州。清军左宗棠部随之而来,与汪海洋部在嘉应州一带展开激战,*终汪海洋战死,太平军几乎全军覆灭。黄遵宪一家此时才回到嘉应州故里。黄遵宪是在农民*风暴冲击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的。清廷的腐朽,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使他萌发了不满现实和要求变革的思想种子。
二、青年诗人
黄遵宪从少年时代起,便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不愿过那种终日只会摇头晃脑背诵诗书的儒士生活,主张“经世致用”,立志“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在封建时代,青年学子不通过科举这条途经,是不可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黄遵宪也积极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希求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在20岁那年(1867)春天,黄遵宪参加院试,考中了秀才。同年夏天,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广州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在封建时代,乡试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乡试考中的便是举人,有了举人的头衔,就可以跻身于官场。因此,中举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登上仕途的*步。黄遵宪在落后的三年,再到广州省城应乡试,这次仍然落。在归家途中,他经由香港,*次领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文明:“弹指楼台现,飞来何处峰。”放眼看到的是平地拔起的高耸楼台。然而,现实的情景又如何呢?当黄遵宪看到地方要员和巨富豪商尽是碧眼虬髯的洋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耀武扬威、肆行无忌时,年轻的诗人不禁发出“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的慨叹!面对着祖国领土的沦丧,诗人无限忧愤。他愤恨可耻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使自己的土地和同胞遭受外人的。在《香港感怀》一诗中,黄遵宪对清廷的*辱国表*出极度愤慨。
两试不,黄遵宪对封建的科举制度不无牢骚,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在1873年,他考取了“拔贡生”。所谓“拔贡生”,意即从众多的生员(秀才)中挑选出来“贡献”给皇帝的表表者。州、府、县的生员属地方人才,而贡生则属国家人才,有资格到京师参加考试。由于父亲黄鸿藻当时恰好在京师户部任主事,黄遵宪在省城乡试三次落后,选择了北上应顺天(北京)乡试这条路。终于在光绪二年(1876)中举,使黄遵宪的人生道路出现了转折。
尽管青年时代的黄遵宪在科场上频频失意,三试不,但他仍不坠青云之志。他广交朋友,激浊扬清;博览书,关心时务,为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在整个青少年时期,黄遵宪无时不抱积极人世的态度,在放眼高歌的同时,努力磨砺自己。下面的几首诗,足以显现出青少年黄遵宪的志向和抱负,以及这段时期他与诗友交游的大略情况。
在《和周朗山(琨)见赠之作》一诗中,他写道:“噫嘻乎!儒生读书不识羞,动夸虎头燕颔径取万户侯。万户侯耳岂足道,乌知今日裨瀛大海还有大九州小技虫雕羞刻镂。”诗中表*出青年黄遵宪不愿作雕虫小技之儒生,欲图面向大九州以认识和了解万千世界,这也是他日后中举即放弃举业,选择随使外洋的思想基础。周朗山是黄遵宪考取拔贡生时的恩师,为安徽定远人,广东提学使何地山的幕宾。周朗山对黄遵宪的诗文极为推崇,是对黄遵宪青年时期的思想形成有影响的人物。
黄遵宪的另一挚友为梁诗五。《人境庐诗》中题赠诗五之作亦有数首。梁诗五,字居实,嘉应州人,与黄遵宪有亲戚关系,自幼过从甚密,情同手足,两人相互鼓舞影响处甚多。黄遵宪有赠诗五之诗云:“平生爱尔风云气”。可见梁诗五亦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公度随使日本之际,诗五亦偕同前往。
还有一位对青年黄遵宪产生过*影响的人,他就是兴宁胡曦(1844-1907)。胡与黄于1867年春应院试入州学时相识缔交,订为莫逆之好。黄有《狂歌示胡二晓岑(曦)》诗云:“高台落日多悲风,我剑子剑弓子弓。与子拍手青云中,但须塞耳甘耳聋。苍蝇营营无万数,下士大笑声滃滃。”可见胡晓岑亦是一位倜傥、气度不凡的青年诗人。胡后来也热衷于写“新派诗”,与黄遵宪为“诗界革命”之同道,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岭南新派诗人。
作为青年诗人的黄遵宪,*值得称颂的诗是收在《人境庐诗》卷一的《感怀》和《杂感》两首。这两首诗很能反映黄遵宪青少年时期的思想。
《感怀》被置于《人境庐诗》的*篇,它实际上是一篇反封建传统思想的战斗檄文。该诗为黄遵宪十六七岁时作,表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孕育着反封建传统的思想。诗中写道:“世儒诵《诗》《书》,往往矜爪嘴。昂头道皇古,抵掌说平治。上言三代隆,下言百世俟。中言今日乱,痛哭继流涕。”
黄遵宪不满传统儒生那种厚古薄今、崇古抑今的思想,亦不愿走他们那种“埋头破屋”、“皓首穷经”的道路。他认为应当走出书斋,面对社会。由于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变化,要适应时代,了解时代,就必须接触现实,勇于实践:“古人岂我欺,今昔奈势异。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黄遵宪的这些观点,与顾炎武、黄宗羲到龚自珍、魏源以来*的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21岁时写的《杂感》诗中,黄遵宪进一步发挥这种思想。该诗写道: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
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流涎。
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已古,封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高炉燕*。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
我手写吾,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从整首诗的前后联系来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力图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今人胜于古人。于是,诗人对那些“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的腐儒作了辛辣的讽刺。无疑是要人们大胆地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独立、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近代启蒙思潮中主张个性解放的先声。因此,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古岂能拘牵”的诗句,不仅“可以算是诗界革命的一种宣言”(胡适语),而且也是改良主义者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个思想解放的号。在后来的变法运动中,黄遵宪公开标榜自己的诗是“新派诗”,把诗歌作为他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工具。

商品评论(14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