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5.8(5.6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026313
  • 条形码:9787569026313 ; 978-7-5690-263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内容简介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在深入分析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实践中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发展历程、各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大英县“产联式合作社”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并以利益联结为核心,力求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不同模式构建及优化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目录

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历史变迁——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进视角
1.1 土地制度变迁中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历史沿革
1.2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关系变革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1.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产联式合作社产生的

2 产联式合作社产生的基础、创新的现实需求、发展条件及发展路径
2.1 产联式合作社产生的基础
2.2 产联式合作社创新的现实需求
2.3 产联式合作社的发展条件
2.4 产联式合作社的发展路径

3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演进的历史变迁与剖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演进的历史变迁
3.2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存在的问题
3.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比较分析
3.4 制约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因素
3.5 -般合作社发展的困境分析
3.6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4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及经验
4.1 国外模式
4.2 国内模式
4.3 经验
4.4 启示

5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5.1 四川丘陵地区基本情况
5.2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现状
5.3 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优势、劣势比较
5.4 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5.5 产联式合作社发展的必然性
5.6 产联式合作社的独特优势

6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产联式合作社的构建
6.1 产联式合作社的内涵与特征
6.2 构建思路
6.3 构建原则
6.4 构建目标
6.5 机制创新
6.6 实施路径
6.7 面临的主要任务

7 产联式合作社的地方实践——以大英县为例
7.1 大英县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7.2 大英县产联式合作社的做法及成效
7.3 大英县产联式合作社实践经验启示
7.4 大英县构建产联式合作社的效益分析

8 构建产联式合作社的保障体系
8.1 政府层面
8.2 社会层面
8.3 企业层面

9 发展产联式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9.1 政府要为产联式合作社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9.2 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产联式合作社的组织模式
9.3 加强创新产联式合作社经营理念
9.4 加大对产联式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
9.5 加快推进并完善产联式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工作
9.6 强化产联式合作社的功能和内生能力建设
9.7 加大对产联式合作社政策性金融的供给
9.8 加快产联式合作社发展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9.9 健全产联式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9.10为产联式合作社的发展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节选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中共十八大基于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一一实现中国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中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四化”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是“四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视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服务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发展①,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的引擎,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十农业”。新时期以来,在农村中,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农业信息资源日趋丰富,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作用也有所体现,整体而言,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贯穿于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对于农业信息的对称和科学的决策以及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有重要作用;“互联网十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形式。在生产前环节,农户可以依据信息大数据,分析市场形势,科学地决策生产什么,优化自己的生产结构;在生产中环节,充分发展信息的技术服务作用,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后环节,农产品依托电商进人流通领域,形成新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因此,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深度融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技术助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第二,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济支撑。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后,明确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工业化已经有了高水平的发展,工业化在结构的调整升级、区域的协调统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上都有了进步,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和农业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原料,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题中之意就是要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而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就业机会,让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的手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营。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促进了为其提供原材料的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来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涉农企业做大做强。  ……

供给侧改革下丘陵地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

蒋喻新,男,1968年9月生,现任中共大英县委书记,工商管理硕士,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 王鹏,男,1981年2月生,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协会秘书长,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产业发展和金融经济等方向的研究。 付宗平,女,1981年5月生,经济学博士,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统筹城乡、土地经济学、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