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7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9(7.0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05012
  • 条形码:9787220105012 ; 978-7-220-1050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严选中国当代文学100部不朽经典 ★长江学者陈思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宋炳辉、长江学者郜元宝、长江学者张新颖、等十数名顶*专家罕见联手,共同组成这套“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的超豪华编委阵容。★精选王蒙、莫言、苏童、王安忆、路遥、孙犁、张贤亮……代表作。每一篇入选作品,都是那个时代*值得珍藏的经典。★作家简介+作品正文+作家自己谈创作+评论家赏析 ,不容错过的中国文学大师课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100篇(下)》编选1989-1949年中国文学的精品。选有梁启超、鲁迅、许地山、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周作人、叶圣陶、废名、丁玲等人的经典作品。本书体例:其顺序为[1]篇名;[2]作家简介;[3]作品正文;[4]作家的话;[5]评论家的话。其中[4]选取作家本人有关的创作谈。如一时找不到的,则空缺。[5]选取较很好不错的评论家已发表的对所选作品的批评或就作家整体风格的批评意见。通常选一到两则。如一时找不到的,由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有关人员撰写,但不标“评论家的话”,而标“推荐者的话”,以示区别。 本套书“20世纪文学精品”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陈思和及弟子宋炳辉主编,参与者有:郜元宝、张新颖、王光东、宋明炜、段怀清、金理等。编选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和篇幅过长的中篇小说选取其作家艺术成就的精彩片断;其余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均收录全篇。篇幅过长的诗歌和多幕戏剧也采取选其精彩片断的方法。散文包括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杂文和其他相关文体,但不包括篇幅较大的报告文学和理论批评文章。一般不选入旧体诗词。本书不设存目,希望读者能在一卷中尽得二十世纪文学精华。编者贡献给当代的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重要的是贡献了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文学的角度和情感。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目录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新记(1987.6)
韩松宇宙墓碑(1988.7)
西西致西绪福斯(1989.3)
朱苏进绝望中诞生(1989)
彭燕郊无涯际(《混沌初开》节选)(1989冬)
史铁生我与地坛(1990.1.7)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1990.9.13)
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1990.12)
陈染空的窗(1991)
昌耀圣山·圣火(《冰湖坼裂》节选)(1991.3.24)
西川一个人老了(1991.4)
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1991.5.21)
严歌苓少女小渔(1992.4)
张炜融九野地(1992)
杨争光老旦是一棵树(1992)
朱文食指(1994.8.8)
于坚戏剧作为动词,与艾滋有关(1995.3.14)
余华一路卖血(《许三观卖血记》节选)(1995)
迟子建亲亲土豆(1995.6)
韩少功马桥词典(节选)(1996)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996.11)
邵燕祥只因他的思想变成铅字(1996.3)
林白过程(1996.9.24)
阎连科年月日(1997)

展开全部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节选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赴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其后在街道工厂工作。1981年因病情加重,留职停薪回家养病。后由业余创作转为专业创作。自投身创作以来,几乎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个阶段都留下他的鲜明足迹。1980年的《午餐半小时》,以对“写光明”的旧有程式的有力冲击,引起了评论界的较大争议;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以对插队生活的深情反刍,扩展了知青文学的艺术视域。从1985年的《命若琴弦》开始,经由《礼拜日》《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等作品,突破已有的纪实体叙事模式,在精神建构与形式营造的统一之中,寻求小说表达人的精神存在的艺术潜能。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散文集《爱情问题》《自言自语》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部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摇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里去。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苦的母亲。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下)/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 作者简介

作者:陈思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 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和五四奖章、上海市很好教育工作者和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很好青年教师奖。 作者:宋炳辉,男,1964年生于江苏启东市,复旦大学博士,师从贾植芳和陈思和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导师。 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