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作者:夏斌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1(7.2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版权信息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78—2017年的《解放日报》为样本,透析主流媒体、主流学者如何准确解读与传播主流理论,如何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并对如何推动“中国话语”“中国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进行深入思考。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目录

前言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挑战和困境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研究难点

第二章 《解放日报》传播历程

**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涵界定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启动前后的理论传播

一、 冲破“禁区”

二、 “思想解放”

三、 “小跑步行不行”

四、 怎样评价领袖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与成熟阶段的理论传播

一、 充满活力的经济模式

二、 “均”则懒,懒则“寡”

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四节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的理论传播

一、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二、 系统性解读市场经济

三、 邓小平理论研究网络化

第五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传播

一、 “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

二、 科学把握“先进性”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传播

一、 什么是发展

二、 什么是“人本”

三、 什么是和谐

四、 什么是核心价值

第七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传播

一、 中国梦是个什么样的梦

二、 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

三、 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

四、 “四个全面”能否达成

五、 “四个自信”底气何来

六、 为何要强调“四个伟大”

七、 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八、 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新思想”

第八节 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理论贡献

一、 邓小平理论传播阶段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阶段

三、 科学发展观传播阶段

四、 学人成长与理论传播的互动

第三章 传播特性、效果与规律

**节 传播特性

一、 呼应与阐释并重,理论化和大众化共生

二、 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

三、 提供各种观点讨论平台并主动引导

第二节 传播效果

一、 把握主流舆论阵地和话语权

二、 文本、解释和构建渐次推进

三、 与时俱进、与民俱进、与世俱进

第三节 传播规律

一、 造势与传播的周期性

二、 共识与生命力的倍增效应

三、 “反复互动”与升级转化的良性循环

第四章 完善路径

**节 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四、 注重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

第二节 着力推进理论创新

一、 明确理论创新的底线

二、 推进经典著作通俗化

三、 发展理论,诠释新问题

第三节 创新传播话语系统

一、 推动大众传播话语创新

二、 应对消解和怀疑思维

三、 精准投放与贴近受众

第四节 及时优化传播流程

一、 议题设置

二、 精心编辑

三、 把握节奏

四、 深化讨论

第五章 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节 提炼标识性概念

一、 市场

二、 改革

三、 “共同体”

第二节 构建话语体系

一、 批判西方话语的价值立场

二、 把“问题和主义”结合起来

三、 警惕对主流话语的各种消解

第三节 改进中西对话

一、 着重加强执政党的形象建设和推广

二、 大力传播“两个需要”“两个走向”

三、 讲清楚我是谁,讲清楚有什么不同

第四节 应对多样性思潮挑战

一、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二、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三、 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节选

第四节 及时优化传播流程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大众媒体是由国家财政供养的机构,是“工具”“喉舌”,政治功能是其*主要的功能。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随着舆论场的深刻变化,现代传播方式逐渐趋向于双向互动型发展,网络媒体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居高临下式传播的做法变得不再适宜,迫切需要发挥媒体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 新形势下,要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斋搬到社会各个角落”,需要克服传统理论宣传形式刻板、政治说教味浓、内容脱离实际和群众、工作手段落后、重点不突出等弊端,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 一、 议题设置 1972年,美国《新闻学季刊》刊发了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撰写的文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开创了“议题设置”的研究。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的“把关人”,议程设置的直接目的是吸引大众的关注,议程设置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过程,而推动议程设置的主体往往是“强势集团”。 具体来看,怎样的议题才能进入设置程序呢?首先,具有较高社会价值是成为议题的首要条件。设置公众议程的目的是在引起人们注意的同时,激发或引导人们对议题的兴趣。其次,议题倡议者必须是具有一定影响力、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影响力是考验倡议者手中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传播渠道、口才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的重要标准。 以“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为例,通过一次次官方确认和公告,核心价值观以多种方式进入舆论场,并占据了主流舆论传播的重要位置。仅以《解放日报》为例,这一关键词在报端出现的次数,2005年为2次,之后一路上涨,*终在2012达到203次。通过持续不断的、日积月累的媒介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开始成为公众注意的概念和话题,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道德建设”披露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回答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60.5%的人选择了“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仅有3.8%的人选择“没有听说过”。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在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活动中所进行的议题设置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不过,虽然议程设置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传播大部分还停留在灌输宣传的层面,整体呈现运动式演进过程,议程设置周期相对较短。 虽然由于公众不可能长时间地关注一个话题,但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大而长远的课题,其作为公共议题的热度却未得到强力、有效地延续。这从《解放日报》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报道在2008年(88次)、2009年(87次)、2010年(90次)止步不前中可以看出端倪。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核心价值体系过程是自上而下,议题的提出没有经历前期的公众参与,因而认知度和舆论持续宣传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加强与公共事件的互动,也有助于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功效发挥。例如,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某些特殊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可以成为广泛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契机。但并非每一次公众事件,我们都能较好地把握机会。如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主流媒体没有将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契合,未能积极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思考,也算是个遗憾。 从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实例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上,议程设置的着力点首先应体现在确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舆论场中的优先性地位;其次应该广泛利用报纸、网络传播、广播影视等大众媒介,形成持续的舆论造势。这里面,议程设置周期相对较短、传播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突发事件上错失了传播和深化时机,是议程设置功效发挥到位与否的关键问题。 二、 精心编辑 在日常的稿件编辑过程中,一些文章因套话、虚话以及枯燥无味的材料语言、习惯性的老套写法、缺乏生活气息的报道,而令人感觉味同嚼蜡。 一是“贴近性”上有偏差。一方面表现为说教性言辞太多。貌似语意贯通、逻辑严密,实则无实际内容,信息量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模糊性表达很多。诸如,“取得明显进展”“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完成”“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等。 二是可读性有待提升。要么在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和前瞻把握上着墨不多,要么或多或少缺少些人性化视角。这样的结果,难免导致“专业人士觉得业余,普通读者觉得太硬看不懂”的窘境。 三是信息单一、篇幅冗长。信息量较小却占用较长的篇幅,会使得报道整体的结构松散、臃肿而缺乏重点。长远看,这种缺乏新闻价值考量而恣意扩充内容的文风,将严重削弱纸媒“内容为王”的优势。 基于这三个局限,有必要提出三个语言忌讳: 一是忌含糊。语言含糊笼统,让读者不得要领。突出表现为,一些文章不注重解读概念、数字,不能当好“翻译”。 二是忌矫情。一些文章存在雕琢过盛、发力过猛之处。事实上,好的形象语言,在于恰当而灵动。有人写大风伴随降温,用“市民出行遭遇一阵阵寒风”;但也有人这样描述,“一出门,就吃了一肚子风”;更文艺的如唐朝诗人杜牧,“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三是忌堆砌。有的文章,罗列了长长一大单子缴获的赃物,缺乏概括、提炼和整理。这样的稿子,数字精准却情节模糊,影响阅读和理解。 提出语言忌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呼吁摒弃工作化语言、枯燥化分析。事实上,好的文章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备了三个基础要素。 **要素:有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外演讲,经常先讲一些两国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吸引听众注意并获得好感。好的报道,理所当然首先要有故事。故事是一个载体,由此可以引申出若干道理。同时,新闻故事一定要新鲜,要有意义。故事有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而讲故事的境界也分为三个层次:描述故事本身;传递故事对人的影响;讲述故事对人的心理影响,进而上升到对社会的影响。这三个层次,是文章成功的另一半。 第二要素:有选择。材料的取舍取决于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主题。不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印上版面,只能是败笔。材料选择之外,还有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鼓励学者在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要有自己的观点,但这样的思考应当基于调查求证、深度解读,而不是简单地用价值和感情下判断。 第三要素:有规范。新闻语言应当规范化,要有细化要求。如“一逗到底”、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的问题,又如同音词的问题。 三、 把握节奏 报纸理论宣传不同于理论学术期刊,报纸宣传的基本特性是新闻性。因此,报纸必须及时依据理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变化,阐释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所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从而实现新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当抓住重大会议、重要讲话等节点,力争在“**时间”发出“**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上,应结合“求快”“求深”,争取在“**时间”节点为读者奉上及时准确的思想服务;也应力求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分量,通过权威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真正让读者读了有所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为例。**步,可适当提前组织专稿,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的联系,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争取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第二步,可通过多种形式,获取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疑问,进而组织专家学者就各个具体问题和重要概念分批分期地进行讲解;此外,还可开设“理论大家谈”性质的栏目,刊登读者或非专业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第三步,应尤为注意把握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节奏,既要注重重要时间节点的密集宣传,也要做到细水长流,结合不同阶段群众的关注,及时互动讲解,层层推进。 在理论文章刊登的具体形式上,主要处理好命题的“大”与“小”。建议在把握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尽量使理论文章短下来,适当增加小文章的分量。有些时候,不超过3000字的文章,由于依托了故事,结合了实际疑问,反倒讲透了道理,增加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吸引度。 在文章的内容上,应当注重把宣传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主题联系起来;把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实践所取得的新成果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应主要聚焦在理论是怎样形成的、理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的深刻内涵、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几个问题上。其中,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关系,如何看待党的创新理论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地位,以及中央主要领导提出的新观点,应当是重点回答和阐述的内容。 此外,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对某些新思想、新论断适时引导,妥善处置。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则的问题讨论上,应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对出现的噪声杂音,应坚持正面引导,不争论、不炒热,尽量淡化负面影响。 四、 深化讨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中的真理。对这一理论的“翻译”越朴实、越实在,做到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结合,就越具有传播效果,越能达致深化讨论的目的。 如在通俗化上,不要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上说,把明白的概念往糊涂上讲。要从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兴奋点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行阐述,用简洁的修辞表达复杂的观点,用具体的事例论证。甚至有时候可以采取编辑和专家对话的形式,对问题展开具体讨论,让话题变得更为具体和轻松。 如在知识性上,应当鼓励作者在文章写作中,适当引用历史、文化等知识,从而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实”起来,使“虚”的主题变成“实”的思想表达。 如在表现形式上,可积极借鉴新闻评论的方式,尝试在文章样式上进行改进,可开设理论述评栏目对具体的理论命题展开言简意赅的表态和分析。还可借鉴新闻标题的模式,将通常强调意义的理论文章标题改进为虚实结合,从而直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党报出面组织专门的座谈会、交流活动,让专家学者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与基层人士面对面地学习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实践。具体的互动内容,应在报纸上选择刊出。 对于理论宣传工作者,除做好理论文章的策划、组稿和编辑之外,也应当积极参与相关新闻采写活动。可通过消息的形式,及时报道反映理论界以及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对某些理论问题、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学习体会。也可通过新闻综述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历程,进行整理报道。

从思想云端走向现实深处:1978-2017年(解放日报)理论传播梳理与思考 作者简介

夏斌,法学博士。解放日报专副刊部记者、《思想周刊》编辑,从事党报理论报道和新闻宣传工作逾10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