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作者:李佳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84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5.9(7.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24227
  • 条形码:9787552024227 ; 978-7-5520-242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本书特色

李佳佳著的《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分析了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创新的三个案例,即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深入贯彻和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将创新社区治理与完善共同体格局有机地结合起来;嘉定区外冈镇推进德治法治一体化,充分发挥“老大人”在矛盾调解、文明教化、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头作用,成功探索了“新”乡贤治理模式;杨浦区Y街道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了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联络覆盖化和方法温情化,促进了民族的和谐与融合。 本书在分析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内社区治理创新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旨在推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内容简介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创新社区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改革进程中,本书选取了上海市多个社区作为调研对象,主要从营造社区共同体、新乡贤治理、创新社区民族工作等方面,分析了协同治理等行动机制的构建,探讨了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不同人群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格局变化中的行动逻辑与关系,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基层政治的变迁机制,亦为未来社区治理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目录

**章 创新社区治理,完善共同体新格局

——上海浦东新区W街道创新社区治理项目分析调研报告

一、 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

二、 理念目标与分析思路

(一) 理念目标

(二) 分析思路

三、 项目分析与政策建议

项目一:“居委会自治家园”深化发展项目

项目二:探索“社区基金”的社会化活力机制项目

项目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功能完善和机制创新项目

项目四:完善社区委员会共治体制与功能拓展项目

项目五:完善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委“红色港湾”系列

第二章 创新参与方式,推进德治法治一体化:新乡贤与基层软治理

——上海嘉定区外冈镇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调研报告

一、 乡贤治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

二、 嘉定区乡贤治理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契机

(一) 历史背景

(二) 现实契机

三、 乡贤治理的主要类型与治理角色

(一) “老大人”的主要类型

(二) “老大人”的治理角色定位

四、 乡贤治理的成效功用

(一) 软化功能:维护社区安定团结

(二) 活化功能:提高社区交往密度

(三) 服务功能:扩大社区公益服务

(四) 教化功能:培育社区和睦文化

(五) 中介功能:链接基层政府与社区

五、 支撑乡贤治理的要素分析

(一) 合法性要素:多元权威

(二) 制度性要素:支撑体系

(三) 文化性要素:统合凝聚

六、 乡贤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 提升乡贤治理绩效的若干建议

第三章 创新联动机制,推动社区民族工作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思考

——上海市杨浦区Y街道的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调研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Y街道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效果评价

(一) 居住空间维度上,呈现为多民族共居格局,不存在族际居住隔离,但少数民族居民与其他民族成员合住的意愿度较低

(二) 行为交往维度上,族际交友情况普遍,互动交流较为频繁

(三) 情感认同维度上,社区归属感较强,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

四、 Y街道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五、 Y街道社区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工作使命,高度重视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 聚焦核心任务,找准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发展的共赢点

(三)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优化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结构

(四) 发挥社区文化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凝聚、整合作用


展开全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节选

乡贤治理的成效功用 从经验层面来看,“老大人”作为地方精英的治理功能已经嵌入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框架之中,并且是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得以实施的。在各种涉及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问题的推动下,乡贤治理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村民自治的方式,去解决政府管不到的问题,既反映了社区建设的具体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序良俗的诉求。“老大人”是基层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桥梁,是社区矛盾的“天然调解员”,是提升社区温度的“催化剂”,是居民自治和多元共治的“关键点”。“老大人”带领社区自治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软化功能:维护社区安定团结 嘉定区外冈镇的“老大人”们都是昔日乡间公共事务以及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的主要调停人,利用在乡村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优势,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深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爱戴,他们是家庭矛盾和社区矛盾的“天然调解员”。我们国家具有礼俗社会的传统,家庭内部矛盾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往往以“无讼”的方式得以解决,并且具有教化社区其他家庭的作用。这样的解决办法,与西方社会的“法治”不同,它是一种“软解决、全教化”的解决思路。通过与其他社区居民的交谈,“老大人”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想法,可以“对症下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来解决。经由“老大人”的劝说,社区家庭之间的矛盾不必经过法律手段解决,节省了时间、经济成本。基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化解在社区中、家庭中,促进了邻里和谐、社区和谐,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案例1: 一年盛夏,社区有700多户居民家里需统一安装天然气,但有一些居民因担忧“有损”家庭装修而投了反对票,意见不统一,安装工程只能搁置。正当社区干部左右为难时,“老大人”夏关德、周家冲主动请缨,走家串户,向居民耐心解释,消除不愿装天然气居民的担忧。两人冒着高温,每天不知要登多少楼梯,口渴了就喝一口自备的茶水,衣服多次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终,他们用真心融化了干戈,700多户居民齐刷刷地投了赞成票。为了抓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两位“老大人”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缓解各种矛盾。年底,看到居民们用上了天然气,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当居民纷纷表示感谢时,他们真诚地说: 都是一家人。 案例2: 有一次,楼上居民老施往楼下老杨阳台的雨棚上乱倒垃圾污物,惹得老杨很生气。老杨已经吵闹了几次,楼上的老施就是不理也不改。老杨气冲冲地跑到“老大人”工作室投诉,正值当班的夏关德、龚学清两位“老大人”听闻后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他们发现楼上的老施年纪已有80多岁了,腿脚不利索,出门倒垃圾很不方便。而且老施认为以前农村的习惯就是把东西往外倒,现在这样做也并无不妥,所以也没有觉得自己做错。双方矛盾一触即发。见此情景,两位“老大人”商量了一下,自己扛来了梯子爬到老杨的雨篷上,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帮老杨擦洗窗台和雨篷上的污垢。两位当事人被“老大人”们的行为感动了,他们都很不好意思麻烦“老大人”,于是主动提出和解。现在,两家人关系和睦,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成了新一代社区的“老大人”。自2011年8月“老大人”的调解团队——“老娘舅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周都有固定时间接待来访居民。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家庭不和、邻里纠纷、环境污染、养老保障等。“老大人”们怀着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高度责任心,排除重重困难,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很多矛盾在“老大人”们的教化下消失了,很多问题在“老大人”们的劝说下更容易商量解决了。有学者认为在基层许多矛盾纠纷的处理,与以官方法庭体系相比,往往是民间的调节可以将敌意*小化,避免冲突的恶化和升级。建立在软法基础上的软化治理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基层“善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二) 活化功能:提高社区交往密度 中国基层的社会治理注重家国观念,讲究建立以家庭为基础而又超越家庭的共同体。“老大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人格修养,重新建立社区连接的纽带,将民间的个体、家庭和社区其他组织等多种力量连接在一起,形成温暖的情感共同体和熟人共同体。 社区公共活动是一个社区公共交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区居民互相熟悉和了解,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换,推动社区从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以前,在陌生的社区环境中,居民虽然有交往的需求,但缺乏交往的平台和引领者,社区活跃度很低。后来,“老大人”出现了,他们主动成为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带头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也营造了具有共同体意义的社区环境。 案例1: 佳苑社区的晋介英是一名业余舞蹈老师。作为一名“老大人”,她主动组织新居民参加跳舞队伍,常常在小区广场上义务教授居民学跳广场舞。随着村民陆续“上楼”变为居民,想要加入广场舞队伍的居民越来越多。为此,晋阿姨多次奔波,协调解决场地问题,妥善化解音响噪声扰民的矛盾。在她的带领下,舞蹈队越来越壮大。晋阿姨还利用舞蹈队的熟人关系,主动调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促使大家和睦相处。她说,邻里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相互退让、相互理解,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冲突。 案例2: 兰郡社区的管有珍“老大人”主动牵头成立了“武动夕阳”太极团队,教居民打太极拳。除了打太极拳,团队还举行聚餐,比如厨艺沙龙、饺子宴、早餐会等活动,让居民做自己拿手的两个菜,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交往,让大家在欢乐中熟悉起来。在“老大人”团队的带动下,现在社区的居民喜欢互相串门,相互交流,用居民自己的话说:“我们在社区居住6年了,6年中社区发生了很多变化。‘老大人’团队搞的这些活动把我们都聚起来了,现在就算让我们搬,我们也不会搬。”近年来,“老大人”们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把活动搞得精彩纷呈。传统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活动都是由“老大人”们自行组织和安排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社区居民既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也增强了自主意识,更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有一年端午节,“老大人”们花了2天时间,包了300多只粽子,通过居委会干部分别送到老党员、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人员等32户家庭,让他们分享节日快乐和邻里亲情。通过活动,居民从相知相识,到相助相亲,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了人心,提升了社区交往的密度,也提升了社区的温度。 在国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被市场经济原子化了的个人往往生活在一种自由且孤独的状态,公共生活贫乏,个人和家庭都没有得到群体的关注。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遵循人的社群性原理,如何让人们走出孤独,形成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社区共同体,“老大人”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 服务功能:扩大社区公益服务 “老大人”们带头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团队的建立,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社区爱心的传递,加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体现社区“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价值,更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案例1: 杏花社区有8支专注社区服务的“老大人”团队,分别是“老娘舅”团队、“绿色志愿者”团队、“衣线牵”团队、“白衣天使”团队、“业委会”团队、“健身”团队、“社区治安”团队和“助老为老”团队。这些志愿服务团队,因为贴心真诚地服务深受百姓喜爱。比如“白衣天使”“老大人”团队,是由社区中的退休医生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务人员组成,他们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对社区群众开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对社区中行动不便和困难人员,提供上门医疗咨询服务。团队成立以来,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广泛好评。团队的带头人是一位共产党员、退休医生施纪泉,擅长外科伤科,在外冈镇颇有名气。他坚持每周三下午到居委会义诊,常常加班坚持看病,许多群众上门求医,他多数不收费,并精打细算为病人节省药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施纪泉医生被居民誉为“白衣天使”。“老大人”们的志愿服务增进了邻里感情,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社区邻里守望的共同体意义逐渐表露。 案例2: 冈峰新苑的退休人员盛启祥突发脑梗,在市区住院抢救,可是,祸不单行,他的老伴刘美琴又不慎摔伤,严重骨折。老盛病危中需有人日夜陪护,家里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子女无暇顾及。正在困难之际,楼组长龚明英和邻居施美芬等社区“老大人”挺身而出,带领几位居民毅然担当起照顾刘美琴生活起居的全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老盛一家对此感激不尽,称赞道:“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多谢乡邻帮助我家渡过难关。”无尽的感谢换来“老大人”一句贴心话:“我们是一家人。”社区公益的扩大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成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让居民在社区的各项行为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互利共赢,并积极参与到社区这个大家庭中。从睦邻点和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在“老大人”们的带领下,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诸如“衣线牵”睦邻点,除了组织阿姨们编织外,还在每年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展示厨艺,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他们一面交流技艺,一面品尝劳动成果,欢声笑语,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日常的邻里帮困活动,也让生活困难的居民倍感温暖,心存感激。通过这些活动,居民从相知相识,到相助相亲,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了人心。在“老大人”们引领下,社区逐渐形成了不侵害他人利益,为他人利益考虑,为他人提供方便的共识。居民学会对他人表达尊重,互帮互助,情感交流慢慢增多,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区生活这样一个大家庭的活动中来,一个个分散的居民个体通过公益、文化活动或服务,聚合到了一起。 (四) 教化功能:培育社区和睦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俗在社会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乡规民约等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新型社区治理的重要的文化因素,在完善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大人”作为精神道德的典范,对基层民众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力量。法律虽然可以形成外在的约束与规范,对人们行为起着引导作用,但只有在礼俗、道德的熏陶下,人们才会形成自觉的行动,增加共睦共建的行为。在和睦文化的熏陶下,社区才会形成一种自觉自治的共同体。过去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政府与居委会的引导,强调外在约束和规矩规范。现在,通过“老大人”们的言传身教,把外在约束内化为自我认同,让居民自愿自觉地行动,在文明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增进社区治理的行为,增进和睦共建行为,使社区成为一种自觉自治的共同体。 嘉定是礼乐、教化之城,注重家教、家风的传统,还专门汇编《外冈“老大人”家训集》,精选103条“老大人”家训,教化乡民,涵养文明,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活教材”。年高德劭的“老大人”在各方面率先垂范,通过教育、感化和调解的方式,让居民把外在约束内化为自我认同,让大家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关爱,让居民自愿自觉地行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增进和睦共建行为,*终使社区成为一种自觉自治、有情有义的邻里共同体。 “老大人”周建军是从外地搬到外冈镇杏花社区的新居民,由于经常主动帮助邻居修理电器、疏通管道等,深得大家信任。有一次,他在为居民修理电器的时候发现有位老人遭儿子打骂,他主动去调解父子矛盾,用中国传统孝道去教育年轻人要孝敬老人,和他讲道理,还帮助他一起照顾老人。渐渐地在他的教化与帮助下,儿子不再打骂父亲,父子关系也和睦了。“老大人”们用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对家风家训的践行,让社会成员遵守公德、伦理规范,教化感召民众于无形。 几名“老大人”与吸毒人员、两教人员结对,用传统文化教他们做人,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做遵纪守法好居民。67岁的吴老伯说,自从有了“老大人”,我们心里踏实,有什么矛盾找他们都能得到解决,不少市民慕名来居住,我们感到很自豪。居民对“老大人”们充满敬意,“他们的乡贤文化、朴实的语言叩开了居民的心灵,即使疑难杂症也能化解”。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经过世代凝练的传统家训也并未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老大人”们以自己数十年人生阅历得到的为人处世之道教育后人,用鲜活的家训倡导贤和乡风,在重建家庭美德、调处社会矛盾,提升居民道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 (五) 中介功能:链接基层政府与社区 基层治理要过得硬,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正式的公务人员是永远无法奏效的,“老大人”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沟通作用,是基层政府与社会的“连心桥”,是基层政府与居民的“红纽带”。其治理成效的取得要依靠个人魅力、人际信任、服务精神等生活化的管理要素,以柔性的方式,把政府的政策精神、发展规划以及公共服务项目经由他们传递给社区,传达给居民。受制于时间和精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不可能同每个居民都彼此熟悉,传达政府精神和意见。“老大人”长期生活在社区,与居民熟识,能很好地发挥联结作用,传达基层政府的工作意见,这也是由基层治理的特性和逻辑所决定的。 在基层,政府和村(居)委会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在处理尖锐的基层矛盾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妥善解决这些纠纷矛盾,治理领域出现缺席。“老大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特有的优势,利用声望、社会关系网、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矛盾纠纷的调处上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案例1: 卫介元是管家村马门组的“老大人”,平时做人做事公正,全力支持村里各项工作,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2013年3月,马门组进行宅基地置换,卫介元勇于担当,走家串户,反复向村民宣传相关政策。他不惧个别村民的打击和无礼谩骂,始终一身正气并带头签约。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老卫在家为拆迁的事睡不着,他索性开车冒雨赶到还在上夜班的置换户单位里,对方被这位已近70岁高龄的老同志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顺利签约,确保了整个村民小组的顺利搬迁。大家都称赞老卫: 没有他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恐怕这次宅基地置换很难成功,真的要感谢他,真诚耐心、一心为民! 案例2: 赵秀英是外冈村“老大人”工作室的负责人,几年来,她积极参与村各类宣传、志愿者等活动,热心为村民排忧解难。自从负责“老大人”工作以来,赵秀英经常走村访户,了解村民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和村委沟通,提高了本村的自治水平。她积极配合村调解干部做好纠纷调解工作,已成功调解了多起有关村民纠纷、老年人赡养、居住、财产分割等矛盾,确保了村民的安定团结、和睦共处。她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把全村500多位老人的健康状况都摸得一清二楚。她乐善好施,会及时上门探望生病的老人,做好对过世老人家庭的慰问工作,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许。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调研与分析 作者简介

李佳佳,女,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创新、社区治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