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流年碎影

流年碎影

作者:吴惠连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0.9(5.8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流年碎影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57518
  • 条形码:9787108057518 ; 978-7-108-0575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流年碎影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主流大报的首位华裔主编吴惠连的生前作品集结,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重温了一个跨越中美的新闻家族的故事,温情中见起伏,细微处充满对人性与生活意义的探究与洞察。

流年碎影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华裔新闻人吴惠连生前的作品集结。吴惠连是美国主流大报中的头一位华裔总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美国,父亲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学位的著名报人吴嘉棠,母亲是美国记者,其成长经历和家族历史横跨中西方。
本书带领读者重温了这个新闻家族三代人的70年历史,其间中美两国的纽带与联系及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文笔优美、感情真挚,从日常琐事到对新闻业的思考,作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在现如今中国纸媒急速衰落,新媒体强势崛起的时代,可以让更多人思索,如何做好一个“新闻人”。

流年碎影 目录

序一 / 1


序二 / 1


译者序 / 1


开篇 未能写完的自传 /


远去的家族背影


序幕和退场 /


变化之时,希望之景 /


沉默中母亲的呼唤 /


圣诞礼物:生命的延续 /


父与子:奖章与记忆 /


大家庭的意义 /


穿越时空的旅行 /


罗纳德·里根得到的治疗不能惠及众人 /


母亲的指引和爱永存 /


不离不弃的一家 /


父与子,回忆与梦想 /


战争结束,该是面对失去的时候了 /


美国百草园


一秒的时光,四个新生命 /


男人之间的生活真谛 /


来自一位脆弱而溺爱孩子的父亲 /


父亲和儿子,过去和未来 /


冬天的梦想,生活的现实 /


分享孩子的夏日秘密 /


一份用心挑选的无价礼物 /


父亲与儿子,数着祝福 /


与孩子一起,我们可以重新高飞 /


运气和恒心为梦想插翅 /


满载希望和烦恼的年轻一代 /


绵延一生的春日回忆 /


结束的,不只是夏天 /


庆祝儿子的独立日 /


美国:一个欣欣向荣的百草园 /


永远的父亲节 /


流年碎影


五十岁,一个分号 /


一份四十二年后的圣诞礼物 /


在蓝山的影子下 /


我的战争回忆录 /


当两个男孩说再见 /


夜晚的微响是时光消逝的信号 /


临战: 一种生活的永逝 /


无价之狗 /


美好·自律·正直·莫扎特 /


写在香港回归 /


香港岁月:半个世纪的回转与追寻 /


与主权移交的香港同行 /


意想不到的中国改革 /


关于中国的传统孝道 /


思索新闻


土豆的寓言 /


十字路口的报纸管理 /


变化、价值观和新闻学 /


报纸的危机和机遇 /


阅读崇拜的年代 /


自我贬损带来的歧视 /


给美国的主编们 /


新闻学的边缘化:现代启示录? /


新闻的“正常事故” /


自由的媒体和自由的人民 /


象征的力量 /


巴格达的孩子,以色列的孩子,我们的孩子 /


人类的洪水在国境波涛汹涌 /


人生的秘诀不期而至 /


到了该说告别的时刻 /


界定记者的功能 /


附录一 吴惠连年表 /


附录二 怀念吴惠连 /

附录三 吴惠连新闻教育基金会启事 /
展开全部

流年碎影 节选

我的战争回忆录
一九八九年九月三日

我对战争的**次清晰记忆,是在夜里被鼓声惊醒。空气中飘来一阵烟味,父母正在盥洗室里焚烧着文件。母亲走近我的床前,对我说:“日本人来了。”我听到的鼓声其实是炮声。那是1941年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转移到了上海。那一年我才5岁。
那时候我们住在租界爱多亚路的一所公寓里。父母都是记者,父亲是英文《大陆报》年轻的执行总编。父亲的报纸是反日的,因此他被列入日本公敌的黑名单。现在连租界也庇护不了他,是时候再觅他处了。
保镖到了,我们收拾好行装,离开公寓,迁到了位于涌泉路(今南京西路)上的国际饭店。我们的房间位于高层,平素不会有什么人来探访。接下来的那几天,父母亲经常在房间踱着步子,抽两根闷烟,和几个关系密切的朋友低声地交谈着,只有到了用餐时间才冒险到饭店的餐厅去。我站在窗前往雨中投掷着纸飞机,看它们盘旋着消失在下面拥挤的人行道上。
《大陆报》被查封了。有一天,外面的风头没有那么紧,父亲去了报社(这是他许多年之后才告诉我的)。谁料,不一会儿,一小队武装的日本士兵也来到了报社。让父亲惊讶的是,领队的中尉Ichero Iwatate竟是他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同班同学。Ichero Iwatate从枪套中抽出了手枪,粗暴地命令父亲进入办公室,并指示他的士兵在外面待命。一进到房间,Iwatate反手关上门,将手枪收起来,微笑着说:“嘉棠,一切还好吗?有什么可以让我帮忙的?”“我现在得给同事们发工资,伙计。”父亲回答说。
Iwatate等父亲从保险柜里拿出钱,然后他再次拿出他的手枪,和父亲返回到编辑部。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父亲在上海找到了Iwatate,那时他身患肺结核,奄奄一息。父亲从未忘记这个密苏里同窗的慷慨仁慈,作为报恩,父亲帮助他回到了日本。
我们搬到祖父的家,在法租界海格路(今华山路)上的一幢灰泥外墙大房子里。11口人,包括三个姑姑、一个叔父,还有睡在阁楼上的三个佣人。祖父本来在郊区拥有一座水泥厂,但这再也不能成为收入来源,因为水泥厂也被日本人占领了。祖父每天的时光就是花在拆卸和组装收音机上。
母亲打包了她和我的行李,包括她从美国带过来的西蒙牌床垫,将这些东西送到规定的集中营。每个人都那么严肃阴郁,但我才5岁,心里还在渴望着前方有什么令人兴奋的事。
就在我们临走前一天,一个新的法令规定说:有中国配偶的敌国外侨不用进入集中营。我们的行李却已一去不复返,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和我被赦免了,家人为之欢欣流泪,我还记得当时自己因为错过了一次大冒险而深感失望。
战争开始没几天,有人带我们去看一个集中营。那些幸存者还没有被释放,在愤怒地推扯着铁丝网。其中一个妇女以为我们是日本人,还向我们吐口水。
就这样,我们在海格路的祖父家里耗着,等待局势好转。士兵们会定期敲开我们的家门,询问房子是不是我母亲所拥有的,如果是的话就要没收上交给天皇。那些时刻大家总是心惊胆战。父亲经常跑到战时的首都重庆去,做一些我们不清楚,但猜测是跟抗战有关的工作。祖父收听BBC电台有关战争的新闻,但短波收音机是禁止使用的,他每次听完之后就要把收音机拆卸成零件,然后藏起来。
我在中式学堂念书,直到炮火过于密集才退学在家,跟一位先生学习。夏天的时候我就逗蟋蟀,但是我厌恶我的钢琴老师,他总是在姑姑以及她们男朋友的注视下,敲打我的指节,并洋洋得意。但无论如何,我们算是幸运的。我们可以省着吃米饭和大豆、番薯混在一起的食物,而在外面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乞丐在冬天里被冻死。
母亲变卖了她的订婚戒指和其他珠宝,为家里添置煤炭,并正式登记注册为敌国外侨。这意味着她需要戴一条黑色的臂章,同时不得走出我们弄堂的范围。
她在堪萨斯城备受呵护,先就读于林登伍德(Lindenwood)学院,然后在一个长老会女子学院上学,*后在密苏里大学接受教育。在那里她遇到并嫁给了一个中国学生——我的父亲。他们的婚姻使她父母震惊。现在,她远在他乡,离家长达7000英里。有一天国际红十字会捎讯来说她的母亲已经辞世,她伤心欲绝,后悔不能对她母亲说自己有多么的爱她。
早先,母亲决定,既然美国已被卷入战争,作为一名美国人,她理所当然处在战时,因此她冒着极大的危险,与空降的美国飞行员碰面,鼓励他们,并和他们谈论有关美国的事情。她开着一辆有收音设备的卡车四处做着秘密广播,宣扬抗日,呼吁抗战必胜。她说,这是她的责任。
战争的后几年,美国空军对上海的轰炸开始变得频繁。因为怕被高射炮的炮弹碎片伤到,我被禁止外出。但只要一有机会,我就钻空子溜到后院的棚门上,看战斗机在空中盘旋,小不点的炸弹从投弹机上次第落下,随即远处便腾起硝烟。有一次,肯定是银行遭到轰炸了,因为像乌云一样的纸币飞越过我们家的房子,但那些纸币,现在只是一些废纸了。
外面谣言四起。有人说美国军队就要在上海附近着陆,下一次袭击就要夷平整个城市,一种炸弹已经发明出来,可以毁灭任何东西。那人叫我不要透露风声,但只要一见到别人(通常是弄堂里的工人),我就会口无遮拦地说出去。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的一个下午,父母亲带着我去公园。当我们到那儿时,美国的飞机正开始轰炸防护栅栏外一条溪流上的铁道桥梁。飞机贴着树低空飞行,机枪在我们头上扫射,发出令人恐惧的噪音。
人们四处奔跑,寻找遮蔽之处。我拉着母亲的手一起跑,有些人摔倒在地。*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涵洞,我们蜷缩成一团,无法挤进去,因为人们已经挤满了里面的空间。不知为什么,父亲看起来很生气。
后来,母亲问我为什么没有拉住父亲的手。“你伤了你父亲的心了。”她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婚姻已经破碎了。现在想来,那是我们*后一次一家人一起外出。那也是我对战争的*后一次清晰的记忆。

流年碎影 作者简介

吴惠连(William F.Woo)(1936—2006),《圣路易斯信使报》原总编、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惠连1936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他父亲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学位的著名报人吴嘉棠。1986年,吴惠连成为《圣路易斯信使报》历史上一位不姓普利策的总编,也是亚裔美国人头一次成为美国大都市报纸的总编。离职后,吴惠连被斯坦福大学聘为洛基(LorryLokey)客座教授。这个原本较长期限三年的职位因吴惠连的杰出表现而一直延续了十年。吴惠连一生中还多次担任普利策奖的评委、美国电视新闻高奖皮波迪奖(PeabodyAwards)的评委。而且还分别担任美国报纸总编协会(AmericanSociety of NewspaperEditors)和美国新闻研究所(AmericanPressInstitute)的理事、美国总统白宫学者委员会成员和斯坦福大学奈特新闻学者(KnightFellowship)评选委员会成员等。1990年他获得美国亚裔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终生成就奖,1991年获美国老牌的密苏里新闻学院的金质荣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