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版权信息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内容简介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会影响视角》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概括地比较了美国移民融入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新时期的国情,寻找可借鉴之处;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城市文化融人所处的媒介环境的变化,延展至“数字鸿沟”现象,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对现有城市融人文化资源和互联网环境的使用现状,找到可能存在的数字鸿沟;在对美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做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途径;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数字资源获取的偏好及习惯进行调研,辅以微信公众号“城市稻草人SISU”进行信息满足的实证研究,借以验证之前的理论假设与推测,探讨互联网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影响。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本概念
1.1.3 研究问题
1.1.4 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现状与需求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其需求
2.1.1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2.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必要性
2.2.1 历史经验的验证
2.2.2 个人发展的需求
2.2.3 城市和谐发展的客观需求

3 外来工人城市文化融入的中外实践
3.1 欧美国家产业工人的城市文化融入
3.1.1 成人教育
3.1.2 公共图书馆
3.2 中国台湾地区产业工人城市文化融入
3.2.1 建教合作
3.2.2 终身教育
3.3 中国大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现状
3.3.1 传媒功能发挥有限
3.3.2 现有农民工融入教育项目存在的问题
3.4 传媒在中外工人城市文化融入中的重要作用
3.4.1 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
3.4.2 工人对大众传媒信息的接收
3.4.3 大众传媒教化功能的优化

4 互联网给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带来新问题
4.1 移动互联网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复杂化
4.1.1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教育现状
4.1.2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4.1.3 新媒介环境给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教育带来的问题
4.2 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更高要求
4.2.1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4.2.2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4.2.3 新媒介环境给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教育带来的问题
4.3 互联网时代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
4.3.1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4.3.2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4.3.3 新媒介环境给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带来的问题

5 互联网环境下美国移民融入教育的借鉴
5.1 美国开展移民融入教育的原因
5.1.1 移民输入国发展的需求
5.1.2 移民自身的发展需求
5.2 美国移民融入教育的经验借鉴
5.2.1 移民身份认同教育
5.2.2 移民文化素质教育
5.2.3 移民媒介素养教育
5.3 新媒介环境下美国移民融人教育方式的借鉴
5.3.1 移民融入教育数字化实践
5.3.2 移民融入教育移动化趋势

6 使用移动互联网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的实证研究
6.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阐释
6.1.1 理论介绍
6.1.2 主要观点
6.1.3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6.2 新生代农民工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调查
6.2.1 消遣方式调查及分析
6.2.2 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调查及分析
6.3 移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人需求的满足情况调查
6.3.1 城市文化融入需求调查
6.3.2 新工人城市文化融入需求分析
6.4 社交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满足现状调查
6.4.1 工人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调查
6.4.2 社交网络对工人信息需求的满足现状
6.5 使用移动互联网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需求实证
6.5.1 “城市稻草人SISU”的实证
6.5.2 “城市稻草人SISU”微信公众号实证小结

7 互联网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路径构建
7.1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教育中的调控者角色
7.1.1 转户政策推动社会融入
7.1.2 资助免费公共文化产品
7.1.3 返乡创业政策鼓励更高层次的融入
7.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教育的提供者
7.2.1 大众媒介作用的发挥
7.2.2 社区作用的发挥
7.2.3 企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7.2.4 社区大学提供课程教学
7.2.5 图书馆的多样化服务
7.3 新生代农民工是融入教育的受益者
7.3.1 提升媒介素养
7.3.2 使用文化产品
7.3.3 满足学习需求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京东商城图书取样详表
附录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资源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3:专家来信
附录4:活动预算表
附录5:微信平台内容精选
附录6:富士康问卷调查结果
附录7:外出宣传图片
附录8:微信公众号小组部分成员图片
附录9:美国移民局资助的各州移民教育项目一览表

后记
展开全部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 节选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会影响视角》:  文化资本是可交换的知识、思想、创造性等内容,它的拥有量大小与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及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有限的教育水平和过长的工作时间都阻碍了工人们提升文化资本的可能性,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阅读或者创作。文化资本的拥有和获得与人的身体紧密相关,它要求工人能将知识资本内化并完全掌握。内化要求新知识必须与原有的知识建立关联,因此人们必须花费时间、付出努力才能将一定的知识化为己有。对媒介的了解与应用也与人们所受到的教育相关,也是人们拥有的文化资本形式之一。事实上,目前农民工的媒介素养基本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  各方面资本都缺乏的结果很可能是年老的工人老无所养,又回不到故乡,很容易在城市流浪,造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打工者在城市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乡亲们通过电视节目的描绘都相信他们过着好日子,打工者自己也就自欺欺人地逐步开始习惯城市生活而脱离了乡村。在城市中,部分农民工年轻时靠体力吃饭,年纪大了便收破烂,年纪再大一点就去乞讨的现象仍存在。在激烈的社会现实之下,他们这些人该何去何从?公共服务不会一步到位,简单地将其逐出城市则过于残忍,倒不如趁其还年轻时进行继续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从而能够在城市中长久地生活下去。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独有的特点:象征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省能力以及潜在的学习能力。①工人的就业能力包括技巧、知识、态度、理解力、对自我的概念等,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升。当工人有机会接触到新知识时,通过对知识的接受可以修正和更新原有信息,并使其依据新信息形成新态度。布尔迪厄在《世界的贫困》中指出穷人在市场竞争中因缺乏文化资本而落人贫困的循环,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文化资本的提升则给工人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教育的影响可以持续很多年,有数据表明小学毕业生所受教育的效果可持续42-47年,大学毕业生则可长达32-37年。价格、时间、原有的技能都会影响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某种专业性的工作技能可能与工人个体的教育背景、个人知识学习能力息息相关,但也会成为战胜贫困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现从事的工种大多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很难获得技能提升,也不能产生经验累积效应。后工业主义阶段对人力从事的工种已然有了新的要求——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特别是向人和职业提供的服务)。截至1970年,美国大约已有65%的劳动力在从事服务业,强调技术和专业服务,强调人工服务。①考虑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发展差距,这也必然是中国的产业转型走向。第三产业的扩大造成了社会职业结构的主要转变,这在国内业已逐步显现,如富士康开始使用的机器工人就会对工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蓝领工人队伍的白领化体现出了机器工业的进步,非生产性的工人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这种变化反映出基本生产工具的特点的变化。  当人工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后,机器工人的存在就会成为一种更为经济的选择,机器对人的替代则由此开始。文化资本成为工人能否重新掌控自身命运的关键资源,它的获取不仅来源于家庭,更来源于社会或者国家。理论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供先进技能知识的习得机会来提升工人的个体竞争力,通过城市生活常识的普及来助推农民工的城乡融合,但*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工人本身对此是否有兴趣,受众主观参与的意愿决定了融人教育项目的成败。  日本也曾出现过北海道地区农民进城务工的阶段,但现在中国的涉外务工人员已经担当了这一角色,农民为了工作的需要积极学习生产技能和生活礼仪就足以说明学习动力的重要性。鲁宾逊的期待价量模式认为强反馈会引发强动机,使个人的学习热情随之高涨②,而这重点在于提高机制效应,增加诱因,如增加收入有利于增强人们学习的热情。一部分流动者在经济收入方面攀升到社会上层,有的靠时机,有的靠运气,有的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其他劳动者则可能通过培训或自学,在居住地获得一技之长,从而离开低收入的蓝领岗位,成为白领,如文员、技术员、销售员、经理甚至百万富翁。他们的成功案例往往成为学习诱因,激励更多的人效仿。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