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作者:李高东著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24cm 页数: 361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9.9(8.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635374
  • 条形码:9787564635374 ; 978-7-5646-3537-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研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历史观角度较为全面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 又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各要素的进一步分析与归纳, 使之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从理论上解决人们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及资源
(一)研究现状
(二)依托的主要资源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五大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产生的国际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五大发展理念产生的基本国情
(一)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二)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第三章 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源泉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思想
(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规律性
(五)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借鉴——当代西方主要发展理论
(一)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二)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四)可持续发展观

第四章 创新发展
一、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创新
(二)科技创新
(三)文化创新
(四)制度创新
二、创新发展理论的生长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发展思想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思想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思想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思想
(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思想
……
第五章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绿色发展
第七章 开放发展
第八章 共享发展
第九章 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节选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三、实施创新发展的必然性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性高新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实施创新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创新发展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我国面临着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幽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必须塑造更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作为重点发展和着力投入的焦点领域。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这既为我们带来了重大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体系日益完备,整体水平正处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企业申请占60%以上。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与移动智能时代创新效率提升相结合,为技术、产品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使我国创新驱动具备了动力转换、发力加速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仍然十分急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迫切需要革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开辟新的空间,以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跃升。  (二)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同时,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从国际经验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它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从而提升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近500年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反之,我国却由全球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研究 作者简介

  李高东,山东莒南人,1969年3月生,法学硕士,现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理论界》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