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王雄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09-01
开本: 21cm 页数: 277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9(7.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218256
  • 条形码:9787519218256 ; 978-7-5192-18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内容简介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回顾、总结近十余年来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情况,尝试指出转型方向;深入梳理了民生新闻的概念和新闻品类的内涵和外延,多视角分析了中国新闻改革背景下民生新闻迅速蓬勃发展的原因。此外,《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还梳理出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结构,即:叙事视角的平视、叙事语态的亲民化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重新将新闻拉回到它的本位,在新闻事实背后凸显了“人”的存在——民生新闻创造了中国新闻改革的新高度。《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深入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内部,从叙事学、语义学层面辨析了民生新闻在叙事元素重构、叙事模式创新上的努力。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目录

**章 探本溯源: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
**节 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形式
第二节 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背景
第三节 民生新闻热与电视新闻的“泛民生化”

第二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张力结构
**节 逼近“天花板”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
第二节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三节 尖兵与镜鉴:民生新闻之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意义

第三章 复制与不可复制: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节 “南京零距离”的“模板”效应
第二节 电视民生新闻:“文化工业”与批量复制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节 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
第二节 民生新闻叙事元素的建构与颠覆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叙事模式的自身发展
第四节 民生叙事困境的突破

第五章 电视民生新闻话语的“评论化”趋势
**节 话语、文本与评论
第二节 民生新闻话语评论化的生成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南京”烙印的启示
第四节 平衡与失衡的双重可能性

第六章 标杆高移: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转型
**节 是“小修小补”还是“整体转型”?
第二节 转型方向之一:以“大民生”取代“小民生”
第三节 转型方向之二:从“市民”到“公民”的新受众观
第四节 转型方向之三: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舆论监督
第五节 转型方向之四: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第六节 公众新闻:民生新闻的“终极标靶”?

第七章 民生新闻的*新语境:“新常态”与“互联网思维”
**节 “新常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语境塑形
第二节 “新常态”生成改革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第三节 践行“互联网思维”,重造节目生产的科学流程
展开全部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节选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  **节《南京零距离》的“模板”效应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①《南京零距离》出现之前,江苏城市频道并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不管收视率还是节目收益都处于弱势频道之列。频道的生存压力促使电视人迫切地希图打破原有电视节目框架,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正走向衰落,观众们对一本正经、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方式产生审美疲劳,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方针政策的宣传等“宏大叙事”的新闻内容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隔较远,加上长期以来节目形式缺乏新意,自然难以吸引电视观众。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在观众心中树立起的权威性仍是其他电视节目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新闻立台”是电视产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江苏城市频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坚持做新闻,在新闻中寻求突破——传统电视新闻模式的不足恰恰给《南京零距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这档崭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一反既定的传统模式,从主持人形象到播出画面,从新闻内容到播报方式,从新闻视角到版块设置都打破了受众印象中电视新闻固有的范式。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盘活一个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再一次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该档节目不仅逆转了省市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地位,还掀起了后续席卷中国各大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的狂潮。  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一座城市,服务于城市普通市民,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尽量满足市民所需所想。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我播放什么你知道什么”,而民生新闻节目着力的则是“你需要什么我尽量帮你满足”。放下身段,转而以公共服务的姿态面对受众,这无疑是对电视媒介社会功能的本源性回归。《南京零距离》以南京市民为节目的目标受众和服务人群,以发生在南京市民身边的新闻事件为报道内容,以“我也是南京市民一分子”的立场为观众排忧解难,提供信息资讯。再熟悉不过的都市生活呈现在电视荧屏上,早上才发的牢骚晚上就在主持人嘴里说出,办事不力、推诿扯皮的职能部门遭到电视镜头的曝光……这些对媒介功能“分内事”的恪尽职守,无形中满足了受众对电视功能的心理期待,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电视节目本身具有“邀约”、“约会”性质,通过出售经过包装的内容产品来实现受众的精神消费。《南京零距离》不仅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更赢得了南京市民的信任和依赖,“有事找零距离”是一句在南京城内时常听到的口头禅,城市中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老百姓们自然会想到晚上收看《南京零距离》,听听主持人孟非怎么评说。  科技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南京零距离》节目运用高科技提供的所有可能条件为新闻的贴近性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新闻讲究时效性,为了实现向电视观众承诺的“零距离”,该档节目的采编和导播尽可能地缩短甚至消除新闻与事件之间的“时差”,节目经常临时插播刚刚送达演播室的新闻,极大增强了节目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当然,“零距离”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的“零距离”,还暗示着新闻传播主客体之间的“零距离”。相较于报刊上的民生新闻版块,电视民生新闻拥有得天独厚的电视语言优势,《南京零距离》时常就公共话题邀请各方嘉宾进行讨论;节目直播期间,观众可以拨打节目的热线电话,参与嘉宾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共话题的讨论和热线电话尊重了受众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也在某种意义上确认了受众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身份。  ……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

  王雄,1963年生,江苏海安人。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个人专著、主编、合著有《新闻舆论研究》、《报业旗舰的航程》、《西方形式美学》、《新闻舆论引导论》等。主持和承担“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转型”等多项国家、教育部、江苏省及南京大学社科规划项日。担任江苏广电总台、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学术顾问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