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解读青年毛泽东

解读青年毛泽东

作者:张锦力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解读青年毛泽东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344653
  • 条形码:9787507344653 ; 978-7-5073-4465-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解读青年毛泽东 本书特色

毛泽东一生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至今还影响着中国。毛泽东由此成为一部读不尽的大书。读张锦力著的《解读青年毛泽东》,或许总难免勾起一种遐思: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史上,为什么常常是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能够在要紧的关口,拿出大主意,并且很灵。这种遐思随即会转化成一道触及根本的人生课题:毛泽东文武兼备、内外双至的意志、人格、智慧和才能,源头活水在哪里? 对这道人生课题,今天的青年人尤其想探个究竟。通过对伟人的理解或感悟,哪怕学点皮毛,有助于自己聪明起来、能干起来、强大起来、成熟起来,毕竟是不少青年藏在心底的一种愿望。 这道人生课题的答案虽然有很多,但漫长人生的出发点的情况,却是绕不过去的。今天的教育,常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输在起点上”。实际上,关键看所谓“起点”的含义,如果那起点单纯是外力的推助,未必管;如果既有外力的引导相助,更靠内力的自觉涵养,再加上涵养之法得当,那才是有助于未来的直正起点。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自觉修为,是他后来成功而伟大的起点。读毛泽东这部大书,从青年时代读起,*有意思。

解读青年毛泽东 内容简介

  *一章少年时代引言  1936年,在陕北保安,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当谈到父亲时,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毛泽东竟愤愤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那么,在童年时期,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以致多年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还有,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轶事、和奇事呢?本章将为你细细道来。  第二章*一师范引言  考入一师后,毛泽东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昌济。杨昌济不仅在学习、品德、体育、修身等诸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引导,而且,对他的思维方式、志向选择,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很多人都评价说,杨昌济对毛泽东,真可谓有再造之恩。那么,在一师求学期间,杨昌济又是如何影响毛泽东的呢?另外,解放后,在评价一师时,毛泽东曾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那么,毛泽东在一师的读书生涯中,又有哪些方法和特点,值得今人借鉴呢?本章将为你进行全面地解读。  第三章毕业之后引言  毛泽东一师毕业后,从想要出国勤工俭学,到拒绝留法,再到留在国内,这其中,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原因?毛泽东从伤别北大,返湘探母,再到参与五四大潮,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军阀张敬尧,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波折?还有,毛泽东从进京上访,再到崇尚自治,推动民选,走向革命,可以说,他是几经波折,几经反复,才走上马列之路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终成了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本章将为你全面揭示,毛泽东信仰转变的心路历程。

解读青年毛泽东 目录

**章 少年时代
**节 家庭背景
第二节 父子矛盾
第三节 决心出走
第四节 想要上学
第五节 东山学堂
第六节 湘乡中学
第七节 参加湘军
第八节 重新求学
第九节 图书馆自修

第二章 **师范
**节 名校一师的召唤
第二节 宏观思维
第三节 矛盾
第四节 修身
第五节 意志力
第六节 立志
第七节 读书
第八节 社会实践
第九节 胆量与自我
第十节 体育
第十一节 交友.

第三章 五四运动前后
**节 为留法来京
第二节 缘何拒绝留法
第三节 在北大工作
第四节 五四运动
第五节 湘江评论
第六节 驱张运动
第七节 进京上访
第八节 来沪见陈独秀
第九节 湖南自治
第十节 信仰转变
展开全部

解读青年毛泽东 节选

1936年,在陕北保安,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曾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当谈到父亲时,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毛泽东竟愤愤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那么,在童年时期,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以致多年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本书**章,将从五个方面,为您讲述,他们父子二人矛盾的根本原因。  父子矛盾  节选自**章第二节  从毛泽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和父亲*初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读书上。当时,父亲送他念私塾,是希望他能苦读经史,“尤其是,有一次父亲与人家打官司,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引经据典,*后,导致法官判他父亲败诉。”[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这件事,让父亲更加感受到了经书的妙用,所以,打那之后,毛顺生就更加严格要求儿子,要熟读四书五经,并加以致用,然而年少的毛泽东,却对枯燥的经书,很不感冒,他更喜欢读的,是那些引人入胜的闲书。  据毛泽东讲:“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熟读经书,可我并不喜欢它。我更爱看的是那些旧小说,尤其喜欢读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可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许多故事。那时,我不仅私下看,而且在学堂上,也常偷偷读这些书,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我就用一本经书来遮挡”。[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毛泽东的这种做法,让那些教学死板,抱守经典的塾师们,甚是不满,有时见训他不灵,就向毛泽东的父亲大告其状。每当这时,毛顺生总是火冒三丈,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拳打脚踢,搞得父子之间,剑拔怒张。据毛泽东回忆,十岁那年,就因老师来家告状,他怕挨揍,所以,他**次离家出走了。  “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方向走去。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的家人找到了。我回家之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了一些,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了。看来,我的抗议行动有了效果,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终于胜利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除了读书上的分歧,毛顺生管教粗暴,过于苛刻,吝啬扣门,也让儿子深为不满,  在毛泽东的眼里,他父亲简直就是一个严厉的监工。毛泽东说:“他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农田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是*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们,他既不给蛋,更不给肉。”[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父亲的这种冷酷,给儿时的毛泽东,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以致多年后,说起这些往事,他仍显得愤愤不平。  另外,在对待穷人的态度上,父子二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毛顺生认为,一个人受穷,是因为其习性懒惰,命运不济,没什么值得怜悯的。而在这方面,毛泽东却随他母亲,对弱势人群,在天性中,就富有深深的同情心。  毛泽东说:“母亲可怜穷人,在荒年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敢这样做了,因为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曾为这件事多次发生争吵。”[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正因敬仰母亲的慈悲,藐视父亲的冷漠,爱动恻隐之心,所以毛泽东在这方面,没少和父亲发生争执。  比如,有一次,一个农户答应卖猪给毛顺生,并收了订金,画了押。可过了几天,见猪涨价了,这个农户觉得价卖低了,就有些后悔。于是,当毛泽东来收猪时,农户就对他诉苦说:“少几块钱,对你们毛家这样的富户,或许不算什么,但对我们穷人来说,那可是几个月的油盐钱啊”。听了农户的报怨,毛泽东二话没说,当场就退了这桩买卖。没想到,回家跟父亲一讲,毛顺生却大发雷霆,骂儿子是败家子,净做亏本买卖,而毛泽东也不客气地回敬父亲,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第12页]  另外,毛泽东与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取向上,也相去甚远。  *令毛泽东感到讨厌的,就是父亲总想按自已的人生模板,来塑造他的未来。比如,有时几杯老酒入肚,毛顺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向两个儿子描绘他心中的蓝图:“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做生意。等再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润莲接替你哥,去管田里的事。想当年,你爷爷留下那么个烂摊子,你爹爹我,都能靠辛勤努力,让咱毛家有了这么好的根基。今后,只要咱爷仨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咱毛家就能置田百亩,成为湘潭远近闻名的富户。到那时,我就是饴含弄孙,安享天年,死也无憾了。”  听了父亲的幸福憧憬,毛泽东却很是不屑。对做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他打心眼里就不感冒。那时的他,更向往的是,能像梁山好汉一样,过那种有血有肉的生活;*渴望的是,能像《三国》的豪杰一样,叱咤风云地演绎人生。  尽管,在很多方面,毛泽东都与父亲观点不同,摩擦不断,但究其根本,造成二人严重对立的原因,还是性格上的冲突。  应当说,毛顺生这个人,性格粗暴武断,专横跋扈,刚愎自负,喜欢别人顺从。他总是觉得,既然我是一家之主,是当老子的,我说的话,我吩咐的事,做儿女的,就应该服从,就要去执行。而毛泽东,则性格倔犟,非常叛逆。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反对,怎么阻拦,他都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他认为不对的事,即使你再压再逼,再打再骂,他也决不妥协,决不屈服。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对立,*后,终于导致他们父子间,一次巨大冲突的爆发。  据毛泽东讲:“我13岁那年,有一次,父亲请许多客人到家里,没想到,我们俩竟因一点小事,在客人面前争论起来。他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于是我也回顶了他,眼见他火冒三丈,我就冲出了家门。先是母亲急着追了出来,竭力劝我回去,紧接着,父亲也赶了过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这时,我走到池塘边,恫吓父亲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立即跳下去。一见我这样,父亲也有些怕了,但他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才肯罢休,我则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下一条腿磕头,结果父亲默许了。就这样,一场激烈的冲突结束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与对父亲的态度相反,对母亲毛泽东则是一往情深。  每当和别人说起母亲,他总是充满赞美之辞:“我母亲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在给同学的信中,他也曾这样说:“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母亲正是*后一种人。”[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4页]  当然对于大儿子,母亲也格外偏爱。每当他们父子俩发生矛盾,她总是站在儿子一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尽管如此,她仍不希望毛泽东怨恨自己的父亲,私下里,她总是劝完这个,再劝那个,竭尽全力想弥和他们父子间的裂痕。  对此,毛泽东曾幽默地说:“我家分成两个党:一个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则由我和母亲、弟弟们组成,有时候,雇工们也会包括在内。可在我们反对党内部,却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比如,我母亲的主张,是间接打击政策,但凡明显的情感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会给予批评,说这不是咱中国人的做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正因有了母亲的斡旋,毛泽东和父亲的对立情绪,也逐渐有所缓和,而且在某些方面,毛泽东对父亲的坏脾气,也学会了忍耐和忍受。比如,毛泽东就曾说:“父亲的严酷,也不能说全没好处,它使我更勤快的干活,更仔细的记帐,以免有把柄让他抓住。”[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毛泽东跟父亲,从未停止争斗,甚至以离家出走,要跳池塘相威胁,但总体上看,那时的他,还不想与父亲彻底闹僵。他所做的各种抗争,更多的成分,还是想从父亲那里,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尊重。  *生动的例子,莫过于他向斯诺讲完跳水塘的故事后,不无得意地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如果公开进行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父亲就会软下来,可如果我温顺驯服,他则反而会打骂的更厉害。”[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虽然,从对父母的态度上看,毛泽东属于典型的抗父爱母,可纵观毛泽东的性格,你却发现,他反而受父亲的影响更多。比如,毛顺生的勤奋执着,刚毅果敢,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理性务实,脚踏实地……甚至包括他的刚愎、独断、固执这些特点,都在儿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然,与毛顺生的吝啬、冷漠、刻板、只知赚钱、缺乏情趣不同,毛泽东则情感丰富,富于想象,有很强的同情心。有时他还会睹物思情,多愁善感。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折射了母亲的影子。  难怪,一位国外学者指出:“读毛泽东的诗词,你会觉得他想象超强,思维跳跃,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可你再研究他与蒋介石的搏奕,又发现他攻于算计,非常谨慎,极为冷静,不抱一丝侥幸,从这方面看,他又是一位超理性的政治家。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反差极大的两面性格,却在毛泽东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兼容”。  ……

解读青年毛泽东 作者简介

  张锦力,新锐历史学者,电视评论家,原《人民日报》编辑,先后写出“花旗事件、明星碑事件”等重磅力作  1995年转身电视届后,先后创办了《北京特快》、《创意空间》、《有线观察》,并参与策划了《实话实说》、《生活》、《半边天》、《今日话题》等栏目。1998年,还撰写了《解密中国电视》一书。  近些年,张锦力开始致力于历史研究,2015年,他所讲述的《九一八大揭秘》,在网络引起轰动,今天,他又将推出耗时五年的心血之作——《解读青年毛泽东》,在这本书里,您将感受一个全新的毛泽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