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作者:冯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14页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0(7.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24642
  • 条形码:9787513224642 ; 978-7-5132-246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冯怡教授在其所创导的中药制剂物理改性技术、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现其将多年研究经验汇编成书。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从物理学角度揭示了影响中药固体制剂质量关键问题的本质,并通过建立中药制剂原料物理特性与制剂工艺、制剂质量的相关性,找到解决影响制剂成型和制剂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形成了针对不同制剂原料的适宜技术,集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评价体系为一体,该理论必将推动中药制剂工业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药药剂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药制剂研究的现状
一、中药制剂剂型的选择
二、中药制剂成型技术的研究
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
第三节 中药制剂技术的研究思路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药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与表征
**节 粉体学和流变学概述
一、粉体学概述
(一)粉体学基本概念
(二)粉体学性质
二、流变学概述
(一)流变学基本概念
(二)流变学性质
第二节 中药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及表征方法
一、中药固体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及表征方法
(一)粒径与粒度分布
(二)粒子形态
(三)密度和孔隙率
(四)黏性
(五)流动性
(六)吸湿性
(七)压缩成形性
(八)软化点
二、液体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及表征方法
(一)黏性
(二)流动性
(三)相对密度

第三章 制剂前处理工艺与中药制剂原料理化特性的相关性
**节 浓缩工艺与制剂原料理化特性
一、浓缩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一)蒸发浓缩
(二)冷冻浓缩
(三)膜浓缩
(四)吸附分离浓缩
二、浓缩方式对制剂原料物理属性的影响
(一)浓缩方式与浓缩液的流体学性质
(二)浓缩方式与浓缩液的沉降性
三、工艺参数与制剂原料的物理属性
(一)浓缩液的流体学性质与浓缩工艺参数的相关性
(二)浓缩液的沉降性与浓缩工艺参数
四、浓缩方式及工艺参数对制剂原料化学组成的影响
第二节 干燥工艺与制剂原料物理属性
一、干燥方法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一)鼓风干燥
(二)真空干燥
(三)喷雾干燥
(四)微波干燥
二、干燥方式对干燥后制剂原料物理属性的影响
(一)对制剂原料吸湿性的影响
(二)对制剂原料流动性的影响
(三)对制剂原料黏性的影响
三、干燥工艺参数对制剂原料物理属性的影响
(一)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制剂原料物理属性的影响
(二)真空干燥工艺参数对制剂原料物理属性的影响
第三节 中药喷雾干燥黏壁原因及抗黏壁方法
一、喷雾干燥黏壁原因分析
(一)喷雾干燥黏壁的分类
……

第四章 中药制粒技术与颗粒成型机理
第五章 中药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及成型机理
第六章 中药丸剂制丸技术
第七章 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
第八章 中药固体制剂的掩昧技术
展开全部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节选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节 中药药剂发展简史  中药药剂的雏形*早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其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那时已经能酿酒,并出现了由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酿酒的同时又发现了曲(酵母),是早期应用的一种复合酶制剂,至今仍在应用。  商汤时期,伊尹创造汤剂,并总结成《汤液经》,这是我国*早的方剂与制剂技术专著。汤剂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  战国时期,我国的**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素问·汤液醪醴论》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并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多种不同剂型及其制法。  秦汉时期是我国药剂学理论与技术显著发展的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五十二病方》中所记载的中药除外敷和内服等给药形式外,尚有药浴、烟熏或蒸气熏、药物熨等,而给药剂型*常用的是酒制丸、油脂制丸、醋制丸等。  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早的本草专著,该书论述了制药理论和制备方法,“序例”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强调应根据药性的需要来选择剂型。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两汉以前方剂之大成,特点是结合辨证论治,有法有方,记载了煎剂、丸剂、散剂、药膏制、软膏剂、酒剂、栓剂、脏器制剂等10余种剂型及其制备方法,虽方法简陋,但奠定了成药制剂的基础。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铅硬膏、蜡丸、锭剂、条剂、药膏剂、灸剂、熨剂、饼剂、尿道栓剂等多种剂型,并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指出“疾病有宜丸药,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煎者”。在“序例”中附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指出药物的产地和采收方法对疗效有影响。书中考证了古今度量衡,并规定了汤、丸、散、膏、酒的制作常规,是近代制药工艺规程的雏形。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早出现的药典。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记载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灸剂等剂型,著名的成药有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至今沿用不衰。《备急千金要方》设有制药总论专章,叙述了制药理论、工艺和质量等问题,反映了当时中药制剂的发展水平。  宋、元时期,中药成方制剂得到巨大发展,中药制剂初具规模。由太医院颁布,陈师文等校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收载中药制剂788种,卷首有“和剂局方指南总论”,文中对“处方”“合药”“服饵”“服药食忌”和“药石炮制”等均作专章讨论,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发的**部制药规范。书中收载的很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中成药制备应用时所沿用,如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散(丸)、逍遥散(丸)、平胃散、局方至宝丹等。该书可视为中药药剂学发展史上的**个里程碑。  明、清时期,中药成方及其剂型也有相应的充实和提高。如《普济方》对外用膏药、丹剂及药酒都列有专篇介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收载剂型近40种。“稠面糊,取其迟化……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著作中仅丸剂辅料就有近百种之多,常用的有蜂蜜、炼蜜、蜂蜡、淀粉糊、血液、乳汁、唾液、动物组织等,这些辅料大部分既是药物成分,又是辅料,同时影响着制剂的成型性和临床的有效性,独特的辅料再加上特殊的制备方法(如泛制、塑制、浓缩等)使得传统丸剂作用缓和持久、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有利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病后调理。  ……

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冯怡,女,博士学位,1961年7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及其基础理论、中药新剂型理论与应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4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7篇,申请专利lOl项,获得授权33项。承担同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专项、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等同家级、省部级等多项科研项目。任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十、十一届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药学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