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8.4(7.2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23808
  • 条形码:9787030523808 ; 978-7-03-05238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 内容简介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基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现状,围绕渭河盆地地热、水溶气、水溶氦气三种资源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运用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开发的系统化思维,介绍三种资源的勘探开发概况、地质背景、分布特征、成藏要素、资源潜力和配套开发技术,剖析三种资源的相关政策,列举实例说明三种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及途径,评价三种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展望三种资源的开发前景。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 目录

序前言1 研究背景1.1 经济、环境及区域能源需求1.1.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1.2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1.1.3 区域能源需求失衡1.2 我国主要盆地及其油气资源勘探情况1.3 渭河盆地基本概况1.3.1 地理位置1.3.2 地质背景及地形地貌1.3.3 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1.4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1.4.1 地热开发初具规模1.4.2 地热水溶气的勘探发现1.4.3 地热水溶氦气研究不断深入1.5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作用1.5.1 缓解区域发展与环境日益凸显的矛盾1.5.2 保障区域能源供给安全1.5.3 促进建立新的循环经济模式1.5.4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5.5 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2 地热及水溶气开发利用概述2.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2.1.1 全球地热资源分布2.1.2 全球地热资源利用2.1.3 国外主要国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2.1.4 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2.2 地热水溶气勘探开发2.2.1 世界水溶气资源量分布2.2.2 国外主要国家水溶气资源开发利用2.2.3 国内水溶气勘探开发2.3 氦气资源勘探开发2.3.1 氦气资源主要应用领域2.3.2 世界氦气资源量分布2.3.3 全球氦气资源开发与利用2.3.4 国内氦气勘探与开发3 渭河盆地区域地质特征3.1 构造特征3.1.1 构造位置3.1.2 构造单元划分3.1.3 断层构造3.2 地层特征3.2.1 太古界3.2.2 元古界3.2.3 古生界3.2.4 中生界3.2.5 新生界3.3 沉积特征3.3.1 沉积相模式3.3.2 始新世红河组3.3.3 渐新世白鹿塬组3.3.4 中新统高陵群3.3.5 上新统蓝田一灞河组3.3.6 上新统张家坡组3.3.7 第四系下更新统三门组3.3.8 第四系中-晚更新统秦川群3.4 渭河盆地演化3.4.1 盆地基底演化3.4.2 盆地盖层演化3.4.3 莫霍面上隆形成机制4 渭河盆地地热资源4.1 地热地质概况4.1.1 地热源4.1.2 各层地热水化学特征4.1.3 热储层特征4.1.4 地热水分布及特征4.1.5 储热隔层特征4.1.6 地温场特征4.2 地热系统分类4.2.1 根据地质环境和热量传递方式分类4.2.2 根据地下热能的赋存形式分类4.3 地热富集成藏控制要素4.3.1 断层是地热垂向运移通道4.3.2 沉积相控制储热砂体发育4.3.3 砂体厚度直接控制地热的富集和产能4.4 资源潜力4.5 地热的开发技术4.5.1 地热井成井工艺4.5.2 浅层地热开发技术4.5.3 尾水回灌4.5.4 地热附加资源的开发4.6 地热发电4.6.1 地热蒸汽发电4.6.2 地下热水发电4.6.3 联合循环发电4.6.4 利用地下热岩石发电5 渭河盆地地热水溶气5.1 油气地质概况5.1.1 烃源岩5.1.2 储层5.1.3 盖层5.1.4 圈闭5.1.5 保存条件5.2 分布特征5.2.1 水溶气与温度、压力、矿化度的关系5.2.2 水溶气运移和赋存状态5.2.3 生储盖组合5.2.4 纵向分布特点5.2.5 水溶气平面分布特点5.3 生物气形成机制5.3.1 有利的生物菌群5.3.2 各温度阶段对甲烷菌的影响5.3.3 盐度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5.3.4 地层水化学性质5.3.5 地层沉积速率5.4 资源潜力5.4.1 地质类比法5.4.2 圈闭地质分析法(圈闭加和法)5.4.3 体积计算法5.5 开发技术5.5.1 钻井5.5.2 完井5.5.3 试井5.5.4 井下作业5.5.5 地面集输5.6 水溶气开发现状5.6.1 LW区位置5.6.2 张家坡组地层划分5.6.3 LW区张家坡组沉积相5.6.4 储层特征5.6.5 分布特征6 渭河盆地地热水溶氦气6.1 地热水溶氦气地质概况6.1.1 氦气气源6.1.2 储集层6.2 富集成藏因素6.2.1 富集特征6.2.2 氦气运移6.2.3 氦气的保存条件6.2.4 氦气成藏类型6.3 分布特征6.3.1 西安-长安氦气有利区6.3.2 蓝田氦气有利区6.3.3 两华氦气有利区6.4 资源潜力6.4.1 含氦水溶气计算法6.4.2 铀放射性衰变计算法6.5 提纯、提浓技术应用6.5.1 吸收法6.5.2 选择吸附法6.5.3 化学反应法6.5.4 薄膜扩散法6.5.5 深冷法6.5.6 工艺优选6.6 地热水溶氦气开发经济性评价6.6.1 基本数据6.6.2 投资估算6.6.3 供暖收入6.6.4 生产经营成本6.6.5 财务分析6.6.6 氦气工业含量讨论6.7 地热水溶氦气可开发资源量探讨6.7.1 氦气有利区的氦气资源量6.7.2 氦气实际产能7 渭河盆地“一热两气”综合利用7.1 “一热两气”资源分布特点7.1.1 有利区的确定7.1.2 资源纵向叠置7.1.3 平面上相互重合7.2 产业政策研究7.2.1 相关政策7.2.2 政策带来的有利效应7.2.3 存在问题7.2.4 应对策略7.3 综合利用方法及途径7.3.1 地热热电联产7.3.2 地热三联供7.3.3 地热水溶气综合利用7.4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7.4.1 经济效益7.4.2 环境效益7.4.3 国防安全7.4.4 拉动就业7.5 “一热两气”发展前景展望7.5.1 资源赋存优越7.5.2 市场机遇广阔7.5.3 政策环境良好 8 结论与建议8.1 结论8.2 “一热两气”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8.3 加快推进“一热两气”规模化开发进程的保障措施参考文献后记彩图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