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25.9(7.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066392
  • 条形码:9787562066392 ; 978-7-5620-6639-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本书特色

近世中国,西法东渐。随着外来宪法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剧变。本书详细阐述了从外国游学人员将宪法文化传入中国后,到清末法制变革,预备立宪,宪法改革,以及北洋时期中国宪法文化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从被动接受西方的宪法文化,到主动接学习国外立宪经验。从直接的“拿来主义”到宪法文化的“本土发展”的过程。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内容简介

近世中国,西法东渐。随着外来宪法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剧变。本书详细阐述了从外国游学人员将宪法文化传入中国后,到清末法制变革,预备立宪,宪法改革,以及北洋时期中国宪法文化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从被动接受西方的宪法文化,到主动接学习国外立宪经验。从直接的“拿来主义”到宪法文化的“本土发展”的过程。

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章 理论铺陈与文化寻源 **节 宪法文化与宪法移植 一、法律文化与宪法文化 二、法律移植与宪法移植 第二节 英美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一、英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二、美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第三节 法德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一、法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二、德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第四节 苏联宪法文化的形成与特性 一、苏联法律文化的历史变迁 二、苏联宪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苏联宪法文化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 外来冲击与能动反应 **节 外来冲击:西方传教士的宪法译传与政治参与 一、国门洞开与西学涌入 二、西方传教士的宪法译传 三、西方传教士在清末立宪中的政治参与 第二节 能动反应:晚清先贤对欧美宪法文化的体认与传介 一、晚清开明士绅的推崇 二、使节使团成员的体认 三、法科留学生的传介 四、出版界的译评 第三章 日德英制与宪政仿行 **节 择善而从出洋考察 一、两次出洋考察概观 二、出洋考察的终极目标 第二节 近采日本 一、西学从东方涌来 二、日本使团出洋的示范效应 三、《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 第三节 远法德国 一、德国青岛专门学堂法政科 二、普鲁士宪政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取法英制 一、议会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 二、君主立宪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 第四章 美式共和与民初立宪 **节 总统制对民初立宪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前对总统制的推崇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的总统制 三、民初有关总统制的争议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制的改造及影响 第二节 联邦制对民初立宪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前对联邦制的推崇 二、辛亥革命后联邦制在中国的实践 三、联省自治运动与省宪的颁布 四、《联省宪法草案》与“曹锟宪法”中的联邦制 五、“联省自治”的争论与联邦制的没落 第五章 混合政制与本土选择 **节 民初总统制与内阁制混合之肇始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多元化宪制模式探索 一、法国宪法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际遇- 二、中国知识精英对《魏玛宪法》的追慕 三、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的工具性运用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宪法文化的本土化 一、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宪法 二、从训政约法到总裁制的建立 三、兼容共存:近代中国本土宪制特色初成 四、庞德对中国法制本土化的推动 第六章 以俄为师与制度创新 **节 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历史考察 一、发端时期:十月革命后国共“走俄国人的路” 二、奠基时期:革命根据地对苏联宪法的仿行 三、高潮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盘苏化” 四、延续时期:中苏交恶后对苏宪的背离与衰退 第二节 苏联宪法理论的传播与影响 一、苏联顾问开设宪法讲座 二、苏联教师直接传授 三、苏式宪法学教育体制的推行 四、宪法学研究的推动 五、宪法学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 苏联宪制模式与五四宪法的制定 一、为何选择苏联宪制模式 二、斯大林的三次制宪建议 三、毛泽东与“五四宪法”的制定 四、刘少奇与“五四宪法”的制定 五、斯大林宪法对“五四宪法”的影响 第四节 苏联宪法制度的移植与转换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影响 二、选举制度的影响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