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
开本: 24cm 页数: 593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83.5(7.2折) 定价  ¥11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513695
  • 条形码:9787565513695 ; 978-7-5655-136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本书特色

由刘建平、苏雅澄和王玉斌共同主编的《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一书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老一辈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科技档案收集保管利用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TC010)资助。 本书收录的是28位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学家、老领导的事迹,分为三类,一是解放前校领导(事迹能成书者)和“文革”前的校(院)长(事迹资料能成书者);二是解放前知名教授(事迹资料能成书者),三是解放前毕业的知名校友(事迹资料能成书者)。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由领导风范、名师楷模、校友英华三部分组成。领导风范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校领导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校 (院) 长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 ; 名师楷模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知名教授的人生经历和感人录?; 校友英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知名校友的人生经历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目录

领导风范
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罗振玉先生
廿载经营宏教育 一生心血润农学——记四次执掌农专农大的许璇先生
政坛巨擘名扬四海 执掌农大影响深远——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任校长章士钊先生
叱咤风云的奇人——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未就职校长李石曾先生
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先驱——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董时进先生
被誉为“中国的李比希”——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先生
学贯中西的科学大师理念前瞻的教育大家——记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汤佩松先生
瑕不掩瑜 功垂竹帛——记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乐天宇先生
要留清白在人间——记新中国首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村先生
献身农牧业 垦荒铸辉煌——记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院长(兼)张省三
风雨中踏出革命脚印 历练中谱写人生篇章——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徐觉非
联系群众闹革命 脚踏实地促发展——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菁玉
思潮随水流 汩汩颂英雄——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陈漫远先生
闹革命、兴农林,为人民奋斗终生——记中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党委书记、代院长王更生
以身作则的老军工——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佟磊
炉膛烈火炼金钢 一生搏击铸辉煌——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王观澜先生
名师楷模
科学精神,把事当事;民主精神,把人当人——记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韩安先生
祈盼黄河流碧水 运筹赤地变青山——记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先驱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梁希先生
曾被誉为“番禺才子”的林学家——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被列为古今十大著名林学家之一的沈鹏飞先生
思想博大 大智若愚——记中国动物营养学学科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国立北平大学农学教授陈宰均先生
巴山蜀水出豪杰——记土壤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彭家元先生
殚思竭虑育英才 山高水长夫子风——记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虞宏正先生
功昭日月 享誉世界——记群体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人类遗传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李景均先生
校友英华
开创园艺学科功不没——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生,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中国现代园艺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园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吴耕民先生
学道、信道、乐道;识人、用人、容人——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生,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沈宗瀚先生
商界奇才政界逸才——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政治活动家胡子昂先生
矢志科学救国 献身土壤科学——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农业土壤学的奠基人侯光炯先生
从黔地走出来的营养学大师——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震惊世界的“登义果”的研究者罗登义先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节选

  《不曾忘却 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罗振玉先生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学术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知道罗振玉的人们大多只知道他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国学大师,其实他也是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本文就此,尽所能做些补充,以飨读者。  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罗振玉,乳名玉麟,初名宝钰,应童子试改名振钰,后又改为振玉,字式如、叔蕴、叔言,自号永丰乡人、抱残老人、贞松老人等,别署雪堂、叔坚、松筠等,园名永慕园,寓名辽居,斋名存拙斋、雪窗、俑庐、贞松堂、六经堪、玉简斋等,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生于1866年8月8日(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于1940年6月19日(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享年74岁。  罗振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个“保皇派”。为了复辟帝制,不惜帮助日本军国主义筹建“伪满洲国”,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因而一直为世人所诟。但他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多领域又颇有贡献。1929年,郭沫若就曾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写道:“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实际上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并对“他关于金石器物、古籍佚书之搜罗颁布,其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也做了肯定。可见,罗振玉在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不仅如此,受他严格的教育和影响,其子孙中又大家辈出、人才济济,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一段传世佳话。他一生主要在六个方面(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及农业教育、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做出卓越贡献;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以上。从19岁开始著书,到29岁10年间著述近20种,有的在他此后的一生中还不断增补、完善。熟悉他这一时期著作的学者,如张舜徽教授①(张舜徽教授: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评说,这些著作“内容极为广泛,而他的治学严谨、考证精审,是承乾嘉学者们的学术风气一脉而来的”、“在很年轻的岁月里,就已成为清末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了”。晚年,他曾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私藏,守缺抱残差自信。半生沉沦沧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意何成。基本概括了他一生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和政治立场的失败。知人论世,自不必因人废言。他在政治上所走的那条极不光彩的道路,历史已做了结论,但他在科学文化上的成就,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批判地汲取其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事业发展所用。  肇基古学的青春年华罗振玉的祖辈(即上虞罗氏家族)是一个大族。据说,其先世居河南阌乡(今灵宝县)。北宋末年南迁至今浙江省慈溪县,南宋时再迁至上虞县永丰乡(今小越镇),故自称上虞人或永丰乡人。从曾祖开始,罗家三世为官。曾祖父罗敦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盐司、河督幕僚,流寓于江淮一带;祖父罗鹤翔历任泰兴、赣榆、高淳各县知县至高邮州知州;父亲罗树勋,字尧钦,历任江宁县丞、海州通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并定居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罗家在淮南泾河、越河一带广置田产,家资颇丰。罗振玉曾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万贯家产,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他的父亲罗村勋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负债累累,不敢居家。  祖母和母亲都出身书香门第。人们常说,一个民族女性的素质与教养,对整个民族的前途至关重要,罗振玉的出身及其成长经历,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罗振玉在其所著的《上虞罗氏枝分谱》中记述了“迁淮以来先人所践履与彝训”共10段文字,其中记述先祖、祖父、父亲、诸兄弟、诸姐妹各一段,而祖母3段,母亲2段。可见,在所有的亲属中,祖母和母亲两位女性对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祖母,他出生时是祖母主家政,他16岁协助母亲主家政时,年事已高的祖母还常提出卓有见识的告诫和意见。所以说,祖母给他打开了**本人生教科书。母亲范氏,是山阳副榜范咏春(以煦)之长女,出身于淮安城内的书香门第,终日操劳,常以他人为重。光绪二十年(1894年)病疟并转为时症,病势愈加严重,但她却总催促日夜守候在身边的儿子罗振玉快快归馆,尽童子师的责任,以免误人子弟、耽误人学业。  罗振玉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同母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他生而体弱,3岁跟大姐学字(入私塾前已识1000余字),4岁入私塾(从塾师李岷江),5岁始读四子书,11岁读唐诗宋词,12岁读毕《周易》、《诗经》和《尚书》并学作诗文短论,14岁读《礼记》和《春秋》。14岁时,他又开始自学篆刻,没有老师,用百枚制钱从旧货商手中买下一方汉铜私印,繁复摹刻,已显露出对古文物的广泛兴趣。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