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作者:张冠文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0.9(5.5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373373
  • 条形码:9787504373373 ; 978-7-5043-733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本书特色

互联网交往打破了以精英为主导的传统媒介交往方式,重构着社会的权力构成、文化构成、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及生存方式,并且随着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其影响力更为深远。然而,人们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所带来的高效、便捷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一方面也深受网络交往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困扰。互联网交往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与它所开创的数字化生存优势一样令人瞩目。因此,如何解析互联网交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及人与互联网的复杂关系,探讨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塑造和演化机制,寻求更好地发挥互联网作用的策略,成为构建和谐的人与媒介关系的重要课题。 张冠文所著的《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同构”为隐喻阐释了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机制及人与互联网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内容简介

《新媒体·新传播书系: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当前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媒介时代,文明与愚蠢、繁荣与罪恶都是戏剧性地并存,且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也不能奢望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会根绝。该著作打破以往把互联网当做虚拟空间的认识,认为互联网交往空间是现实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不是一个自动完成的过程,人是一切变化的主宰,技术、文化、需要、制度都只是影响互联网交往演化的速度和方向的一个维度,如果专注于某一个维度,则会在理论上遮蔽了人们对问题根源的洞察。互联网交往乱象的治理应从影响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四个维度出发,建立技术、文化、人的需要和媒介制度等多个因素协调发挥作用的合理机制,是建构良好的交往秩序、促进人与互联网和谐发展的关键,人类的生存将在越来越网络化的进程中驾驭着互联网的未来。这些研究对如何对待互联网交往中的失序及如何建构良好的互联网交往秩序极具创新意义。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目录

序 胡正荣绪论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与发展源流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章 互联网交往:人类媒介交往形态的飞跃 **节 人类媒介交往形态的历史演变 一、语言媒介交往阶段:实时、时空统一的大众化交往 二、文字媒介交往阶段:延时、时空分离的精英式交往 三、印刷媒介交往阶段:延时、时空分离的大众化交往 四、电子媒介交往阶段:实时、时空延伸的大众化交往 五、互联网交往:实时互动、全球化的大众交往 第二节 互联网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四、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嬗变 一、互联网延时互动交往的主要形态 二、互联网即时互动交往的主要形态第二章 技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直接动力 **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技术观 一、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技术观 第二节 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交往的环境 一、媒介技术对交往环境的塑造 二、媒介技术重新定义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三、媒介技术重构了互联网交往的场景 第三节 媒介技术对互联网交往模式的影响 一、互联网技术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互联网交往对社会组织方式的重构 三、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本质 第四节 “王鹏你妹”事件的媒介环境学思考第三章 文化: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力量与结晶 **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文化观 一、媒介文化观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文化观 第二节 文化对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影响 一、文化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逻辑起点 二、文化塑造了互联网交往的符号环境 三、文化决定着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对社会文化的重塑 一、互联网交往对文化生产方式的重塑 二、互联网交往对文化形态的重构 三、互联网交往对人文化身份重构 第四节 个案:《江南Style》在全球爆红的文化分析 一、互联网技术为亚文化的裂变式传播提供了支持 二、亚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与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共鸣 三、从众心理使人被动加入对该作品的文化消费中 四、互联网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手段第四章 需要: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决定性因素 **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需要观 一、需要研究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需要观 第二节 需求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选择 一、需求是互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需求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动力 三、需求决定了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人性化发展方向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中的需要与满足 一、互联网为人们各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交往中需求与满足的实现 三、互联网交往中需求与满足实现的产业化第五章 制度: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控制力量 **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制度观 一、媒介制度研究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制度观 第二节 互联网交往与制度的博弈 一、互联网交往对制度的遵守与僭越 二、制度对互联网交往的制约与缺失 三、互联网强大的影响力不断挑战着已有制度的边界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一、互联网制度创新的动力 二、互联网制度创新的措施 三、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与制度创新的互为演进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人与互联网的同构-媒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 作者简介

张冠文(1969.11-),山东冠县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互联网研究、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传播学专业应急专家库成员。近年来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一项:《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一项:《互联网信息消费对社会文化的解构与重塑》,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课题《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课题《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研究》、“调研山东”大型社会调查课题等多项省级课题,出版著作3部。在《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界》、《中国远程教育》、《教育评论》等四十多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被CSSCI索引18篇,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文化研究》、《出版工作》等全文转载,核心观点被《新华文摘》摘引。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人与互联网的同构

    介环境学视阈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品相还好。

    2017/3/11 10:59:00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写的还算可以的一本专业书

    写的可以的一本网络书籍

    2015/12/6 12:40:28
    读者:wan***(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