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唐代判体文研究

唐代判体文研究

作者:谭淑娟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14-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3(4.3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唐代判体文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332075
  • 条形码:9787533332075 ; 978-7-5333-320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唐代判体文研究 本书特色

  唐代判文从文体上说属于骈文,此后相沿不改,即使经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之后依然如此。判文又是一种应用文体,然现存唐判却不完全是判断狱讼之作。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唐制,选士判居其一,则其用弥重矣。故今所传如称某某有姓名者,则断狱之词也;称甲乙无姓名者,则选士之词也。要之执法据理,参以人情,虽曰弥文,而去古意不远矣。独其文堆垛故事,不切于蔽罪;拈弄辞华,不归于律格,为可惜耳。”徐氏在这垦区别了案判和试判,并对唐代判文讲究对偶和引用故实表示不满。《唐代判体文研究》的作者谭淑娟根据唐代文献,以判文的功能和制判的目的,将唐判分为三类,即案判、拟判和杂判。拟判中包括试判和为应付科考的习作,杂判则为非正式处理案件之作,随意性较强,内容五花八门,实际上更具文学性。这种分类与论断,完全符合唐判的实际情况。

唐代判体文研究 内容简介

  《唐代判体文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全面研究唐代判文的**部,不仅对唐代的判文文献作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价,而且对唐判的种类和用途、判文和科举的关系、各类唐代判文的文学特质及成因等各个方面,作了细致的考察、分析和准确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完全禁得起推敲。从全面和系统性的角度来说,这部著作填补了关于唐代判文研究的空白。

唐代判体文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节 唐代判文研究的回溯
第二节 对前人唐判研究的总结
第三节 本论著探讨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唐代判文文献考述
**节 传世文献考
第二节 亡佚唐判文献考

第三章 判的起源及唐判的种类与内容
**节 唐前判溯源
第二节 唐代判文的种类和体例
第三节 唐代判文的内容

第四章 唐代科选与判文
**节 科选与试判
第二节 唐代科举对判文学的文化规定

第五章 唐代判文的发展演变
**节 科举拟判
第二节 案判和杂判

第六章 《文苑英华》中的判文研究
**节 《文苑英华》判文的性质
第二节 《文苑英华》判文的思想内容及时代内涵
第三节 《文苑英华》判的体制特征
第四节 《文苑英华》判文的学识倾向
第五节 《文苑英华》判文的文学性

第七章 张鹜《龙筋凤髓判》研究
**节 《龙筋凤髓判》的性质
第二节 《龙筋凤髓判》的题材和内容
第三节 《龙筋凤髓判》的体制特征
第四节 《龙筋凤髓判》的写作特色

第八章 自居易《百道判》研究
**节 《百道判》与科举的关系
第二节 《百道判》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百道判》的文学特色及其文化价值
附:元稹判文简论

第九章 敦煌判文研究
**节 《麟德安西判集残卷》、《开元二十四年岐州?d县尉判集》、《永泰元年——大历元年河西巡抚使判集》
第二节 《文明判集残卷》

第十章 唐笔记杂书中的判研究
**节 笔记杂书中判的种类
第二节 体制特征和内容特色
第三节 文学特色及其价值
附录
唐笔记杂书中判文辑录
关于唐代的批
引用书目及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唐代判体文研究 节选

  《唐代判体文研究》:  而且在涉及礼与法的观点不能一致时,判文的作者却大都选择据礼而论,明显向儒家伦理倾斜。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具体的判中,同题判各判文的判决结论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是判决的结果完全相反或相互抵触,但是它们都收录于《文苑英华》中,也就是说在考官眼里都是优秀之作。为何如此?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根据儒家思想观点中的某一点得出的结论,都讲述出了符合人才标准要求的儒家思想,符合科举选拔标准的规定。正因为这样,法律研究者说在这里“看不到判决的法令执行情况,看到的只是制判人的法律思想”。  *后,看判文的形式。科判的评判和录取标准是文理优长,但实际录取中,人们都认为忽略了理而倾向于文,如刘后滨说:“判文的好坏,尤其是判文的文字辞藻,成为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实际上,如前面所述,判中的理多是儒家之理,大都属于雷同的深刻认识,只要讲透,也就属于优秀,因此不易发现特别优长者。文是指形式,前期科判的文主要体现在辞藻缛丽上,这是文坛承袭六朝靡丽文风的必然。后期主要是典故和来自《诗经》等经典中的雅言居多。科判*被人诟病的是大量用典。典故不仅是骈文的文体要求,而且还是“前言往行”,是*具学识的特征。唐太宗曾经告诫大臣“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认为“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为人大须学问”,只有具备了前言往行的知识,才能有识见,只有将经籍古义的判题来龙去脉阐述明白,才能证明学识深厚;只有累积大量相关典故,才能表明自己学识的广博。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