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翻译与文化研究

翻译与文化研究

作者:王达金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9.4(7.3折) 定价  ¥5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翻译与文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942177
  • 条形码:9787562942177 ; 978-7-5629-421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翻译与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王达金、魏万德主编的《翻译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中国现代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和翻译实践的运用,包括中国传统译论和现当代译论;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洋为中用;中国和西方翻译简史以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联性等。同时也覆盖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和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等问题。

翻译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丛:翻译与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外事口译中中英表达方式差异的体现及口译应对技巧、科技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浅谈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从“露西”到“谢耳朵”:美国情景喜剧六十年变迁等。

翻译与文化研究 目录

翻译研究
英文网站建设及其对实践型翻译教学的启示
模糊学在法语翻译中的应用
学术论文题目英译刍议
对湖北外宣翻译现状的调查研究
接受美学与国际新闻编译的历史与现实关联
功能翻译理论与德语翻译实践
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浅谈翻译中“扬得避失”之策略
团队合作动态翻译模式在“译作赏析”教学中的应用
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策略选择——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谈中国传统节日的译名
论译者风格的显形——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的研究
《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言语幽默
口译语境下的诗歌翻译——以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引用的诗歌口译为例
论阿瑟·韦利的《论语》英译中的基督色彩
零形回指在汉语中的应用及其在英译中的处理
商标翻译的伪翻译属性
翻译对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忠实的“不忠”——翻译的忠实性与创造性叛逆
试析洋务时期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述活动之特点
从文化空缺理论看“龙”的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公示语英译——以武汉地铁公示语英译为例
政论文中汉语四字格的口译对策研究
从跨文化视角看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以武汉地区旅游景点为例
从语用角度看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视角看政府外宣翻译——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浅谈商务合同汉英翻译中常用虚词的使用
论科技翻译中的变译
从“三美”理论角度看英文广告词的汉译
英汉谚语文化的比较及翻译
目的论框架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探讨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政府门户网站外宣翻译分析——以宜昌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
语境三要素在翻译交际过程中的作用——析《论语》的菲律宾英译本
广告翻译策略浅析——以化妆品广告为例
试论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
浅析目的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以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
外事口译中中英表达方式差异的体现及口译应对技巧
科技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
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浅谈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

文化研究
汉英文字的文化探索
中美礼俗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浅析
以刻板印象理论看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中西文化的烙印:姓名密码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探微
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从社交媒体新词看美国文化变迁
追逐梦想,笑对人生——电影《叫我**名》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宗教色彩及文化探析
道论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而上学传统
论跨文化交际之“道”与“器”的辩证关系
《老友记》:美国文化大拼盘
从“露西”到“谢耳朵”:美国情景喜剧六十年变迁
来华留学生语言与文化适应现状初探
《喜福会》和《—辈子做女孩》中的女性爱情生活观
中美显性与隐性文化冲突——以《北京遇上西雅图》为引
从跨文化视角看目的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美剧中的中国情结
科技翻译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翻译美学取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论英汉科技翻译中词义的选择
浅析文化语境与影视作品翻译
英汉经济语篇中战争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口译课堂测试中的错误分析及评估
从高低语境文化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以《责子》的不同英泽小议复译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从商业广告看中西基本价值观的差异
动态顺应理论下科技英语翻译美学取向探究
论英汉科技翻译中词义的选择
孙法理译作《两个高贵的亲戚》美学探讨
从目的论的视角对比《红楼梦》中伏笔的翻译
展开全部

翻译与文化研究 节选

  在他看来,“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道为体为本,并非指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只是说它是形形色色的事物存在的依据。”因此,对于道的接近,不可以通过纯粹的沉思,而必有所依托。道亦不会将无形的自身显示于人,而必须在人的活动中实现。关于这一点,王弼本人的解释是: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王弼此言,实以包含山水画论的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所以通过画来体道是正当的,无损于道的;二是“象而形者非大象也”,所以谢赫所说的“传移模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等事,实际上并不重要或说没有独立的意义,重要的是通过之而使“大象”得“畅”。这在当时盖亦是共识。如颜延之写给王微之的信中也说:“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在这样的风气下出现中国山水画论的“圣经”——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不足为奇。  《画山水序》中与道论传统紧密结合的内容有: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夫理绝于千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乎?  以之与前面所引述的老子、王弼诸人语相比照,可见宗炳的山水画论直接脱胎于已被玄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的道论。“神本无端,栖形感类”,正符合于本文前面提到的老子认为“道”可被万物分有的思想,亦即王弼道器关系的另一种说法。而山水在他看来,起着“媚道”的作用。有人训“媚”为“美化”,笔者以为不必如此坐实。很明显,宗炳认为山水是道的体现方式之一,或许也即是*好的一种体现方式。从“理绝于千古之上”、“圣贤映于绝代”等语可以看出他对人世是失望的,自然也就不会把人世作为道的体现和体道的场所。而山水的清新自然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  既然山水是道的体现,那么欣赏山水之美就是一种体道的活动,亦即一种“得”的过程。东晋顾恺之在其《论画》中所说的“迁想妙得”中的“得”,正与老子所说的“得”或“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画,又是欣赏山水之美的极端的表达,是真正的、完整的“得”,因为通过这一过程,作者可以将山水之道内化为自己的创造物。回想老子所说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见这是多么令那些“道”的追求者们兴奋的事情!道之作为*高的存在,竞被他们亲身实践。  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论从一开始就具有来自于老子道论的形而上学传统,而大大区别于西方文艺起源的“模仿造型”理论。正如日本人中村亮平所说:“彼(宗炳)之作风,于写生之外,复含有高远之理想,诚如《历代名画记》所云:飘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画传其意志。在东洋画中实为山水画之渊源。山水画之基础,盖成于彼也。”而所谓“山水画之基础”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山水的价值在于其作为道的载体;第二,画山水是一种体道的活动而不是其他;第三,形似的技巧*多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没有形而上的精神基础则没有价值。观南朝宋人王微云“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辨藻绘,核其攸同”及“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顾恺之日“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不然,真绝夫人心之达,不可或以众论”等语,可知这三条在当时人心目中是一种一致的理想。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