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作者:胡平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384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8.3(3.3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195025
  • 条形码:9787539195025 ; 978-7-5391-950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本书特色

作者以闻名天下的景德镇为题材,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此书全面梳理景德镇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与現实,以雄辩的史实,宣示了景德镇瓷器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撼动、无法逾越的地位;以宏观视野、宏大叙事、宏阔评说,深度解读与剖析景德镇的历史辉煌、艰难沉浮,以及再次崛起前的阵痛与思考,打开了让世人走近景德镇、了解瓷文化的一扇窗;似大背景串起故事与人物的万花筒,涵盖城市、瓷器、文化、商贸、家族、人物等诸多方面,缤纷夺目,细腻精致,史料详尽。篇章布局烘托重大主题,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将这个城市的千年历史和无数艺术家、企业家、文化人、工匠的传奇经历与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关系紧密相联,使读者见识一个历史厚重又生动鲜活的景德镇。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内容简介

景德镇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科技史家李约瑟称其为“世界上*早的一座工业城市”。 神奇的是,她今天还活着。一千多年来靠一个产业维持一座城市,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她悠远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瓷土资源造就了技术娴熟的陶艺师汇聚于此,今天也依然是世界各地陶艺家向往的圣地。景德镇精美的陶瓷曾把中国文化传向四面八方,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景德镇是可以说给世界听的中国故事。《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这部大型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千百年演变发展的神奇和特点,也勾勒出她对世界各大名瓷产地的影响和关联。作者深入景德镇,对众多制瓷作坊和专业人士、市民百姓、不同官员进行广泛采访交谈,形成思维场、兴奋点,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把对景德镇的透析与个人现场观感相结合,在对景德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现实感受的鲜活景德镇。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目录

**章正酝酿一个可能
1.瓷在中国的命运
2.曾记否,撞大运的时刻
3.一个巨大的失序的蜂巢

第二章中国人灵魂的底色
4.镶嵌在帝国皇冠上的钻石
5.瓷,权力美学的重镇
6.瓷不是道具,我们才是道具

第三章地下与地上的历史
7.堆在碎瓷片上的城市
8."土豪"们的一个老前辈
9.低仿高仿的浮世绘
10.唐草里的铜锣之声

第四章这也是一把剑,无剑之剑
11.*早的全球化商品
12.金鱼变成了鲫鱼
13.西方忘记的"不发达"往事
14.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五章逝去的辉煌
15.一个*合适的形容词:伟大
16.一个无名的万人大冢
17."把桩师"的倒下

第六章蒙羞与自辱的双重夹击
18.昆仑、长江是评出来的吗?
19.景德镇"变了天"吗?

第七章千年窑火下的卓绝突围
20.做"丰田""别克""沃尔沃"
21.嗅到了"爱马仕"的几分气息
22.景德镇也有"熊"出没
23.不倦而又饱满地书写
24.巴黎,佛来了,景德镇来了

第八章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
25."陶溪川",溪入川,川汇海
26.宝剑一旦拔出来……

后记

展开全部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相关资料

《瓷上中国》:伟大中国的美丽书写
  李建军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许多年前,刚学英语,便认识了“china”。得知它的词义,既是“中国”,又是“瓷器”,心里隐然浮现一丝困惑和不快:吾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千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恢宏之汉唐,有万世之长安,为何偏偏选择区区“瓷器”来指代“中国”?在我的意识里,瓷器虽然精致,但也不过是“薄物细故”的小摆设,小玩意儿。古人也说过“君子不器”的话,也有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语。如瓷器者,更是器之小者也,岂可戋戋然以为国名。老实说,在读到胡平的《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之前,我一直对英国人的无知耿耿于怀。
  然而,胡平的著作改变了我对“china”的偏见,纠正了我对瓷器的错缪认识。他将瓷器当做与印刷术、火药、磁针和造纸术并列的重大发明:“它不仅外形漂亮,还有防酸、防腐的功能,无一丝的毒性,远胜过陶制、木制、锡制餐具。同时卫生,用后极易清洗,且坚硬、耐用、不朽,能发出悦耳之声;加之其美如玉——光洁、白净、晶莹、半透明,比起粗拙的陶器、木器、锡器来,瓷器尤显清丽珍贵。”总之,“可以说,瓷器——这个在地球另一端的昌江之畔诞生的新物种,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变革进程。”是的,精细而坚实的瓷器,承载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反映着中国人高雅精致的审美能力,体现着中国人力侔造化、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实实在在是非凡的:“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宁可玉碎,不作瓦全,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宗教观与阴阳五行观。”
  《瓷上中国》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厚重之作,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文化建构。此前,关于瓷器和景德镇,还不曾有过这样一部既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又充满学术深度和知识信息的书。他以景德镇为中心,从纵向的历史描述和横向的断面解剖两个角度,清晰、深入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瓷文化的价值。“瓷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胡平借瓷文化,折射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自宋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先被外族所侵凌,近现代以来,又被列强所欺侮,——这些深哀巨痛,都反映与瓷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瓷文化还折射着“权力美学”,与世态变化和政风的清浊,有着深刻的潜在联系和微妙的对应关系。
  胡平此书全面而完整地阐释了瓷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其中许多观点,精警深刻,启人心智。胡平从政治、伦理、美学、民俗等方面,阐释了瓷的文化意味。就文化和美学角度看,瓷象征着一种文化气质、文化情调。它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文化情绪和文化感受。“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禅意,涌上一抹抹清凉,还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让被世事风尘、功名利禄磨砺得日渐粗糙、麻木乃至板结的心灵,再次探出含羞草一般的敏锐、灵动,让时下活在极度商业化、政治化乃至泡沫化里常常纠结的人们,渐渐降去燥热,淡去利害……”胡平从瓷与茶、酒以及佛光的密切关系中,揭示了瓷的文化功能。总之,“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雅,瓷就是优雅的高级文化的象征。
  景德镇在胡平笔下获得了新的文化面相。他重新发现了景德镇,重新界定了景德镇,重新塑造了景德镇。从文化地理角度讲,景德镇是瓷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镇。虽然景德镇的瓷器已经久负盛名,虽然瓷文化已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对景德镇和瓷器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仍然很不充分。胡平说:“既往对景德镇的书写,充其量是点、线,没有成面、成群,更未成‘学’。一部《红楼梦》成就了多少学者皓首穷经的‘红学’。靠近戈壁沙漠、历经汉唐风雨的小小敦煌,在国际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景德镇的影响和地位,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和高度。胡平此作,就是要为景德镇争荣光,争地位。他的这部著作,实在可以被当做奠定“景德瓷学”的重要基石。
  胡平说:“关于英文china一词的本义,究竟是‘瓷器’、是‘昌南’,还是别的什么,至今在学界存有歧义。但笔者相信,对于景德镇这座千年窑火映照下的城市,用一个最合适的词来形容它,人们绝不会有异议,这个词就是:伟大。”是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瓷绝非小器,景德镇也非边陬小镇。从文化的意义上说,瓷就是中国气质和中国修养的完美象征,而景德镇也就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和象征。
  从《瓷上中国》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china”的词义,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文化的令人骄傲的优雅和美丽。
  《瓷上中国》不仅是说给中国人听的景德镇的故事,也是“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
  《瓷上中国》不仅是景德镇的文化名片,也是发给全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瓷上中国》:当代中国话本生动的一页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
  胡平是报告文学大家,因为他写过《情报日本》《战争状态》《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等一批分量很重、影响很大的作品。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是一部关于千年瓷都景德镇发展历程的简要记录,更是对瓷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审视和开掘的大书。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辨性的特长,行文富于知识性,饶有趣味性,在带给读者阅读愉悦的同时,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报告文学需要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新鲜的信息和内容。《瓷上中国》一书为读者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与“瓷器”同名。通常认为,外国人之所以称呼中国为china是因为精美绝伦的、曾经倾倒整个欧美大陆及西方世界的中国瓷器。而胡平对此却作了自己独到的发掘和可信的考证,提出,事实上存在着两个“china”:一个当然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瓷器之china,另一个则是鲜为人知的景德镇的旧称“昌南”,并且大胆地推测,china真正的来源可能不是瓷器,而是昌南的音译。由此我们可以获知,“china与两个china”实际上便是“中国与瓷器以及昌南(景德镇)”。换言之,作者要探询的是中国与瓷器及景德镇的关联,也就是要在中国的大历史、大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上来描写瓷器史和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及发展;或者,他要通过对景德镇瓷业上千年兴衰历程的书写与考察,烛照与洞察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兴衰、脉象以及未来的趋向。因此,这是一部解剖麻雀式的以小见大的重要作品,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热点题材。
  报告文学作家一生可以写的书十分有限。景德镇位于江西,胡平生于兹长于兹,后又工作于此,在兹念兹,心心念念皆在于本土文化与人文。此次应邀创作本土题材的报告文学,他更觉义不容辞。这位有着敏锐触角和尖锐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犹如猎人发现狮子或是狮子发现奔鹿一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好题材,几个月驻地采访,实可谓不惜心血与功力,倾尽才华和智慧,写出了这样一部“带着体温”、情感热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体现了一位有远大抱负作家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
  作为瓷都的景德镇是永远书写不尽的。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器物,瓷器的往事与今生亦难以磬书。胡平从这个看似不大的地方和器物切入,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开阔而豁亮的艺术空间和思想空间。在《瓷上中国》中,我们读到了中国一个并非核心区域或发达地区的发展,而景德镇的历史也正映照出中国的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个被英国人李约瑟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这座旧称与中国同名的景德镇,它的命运就是中国命运,它的身影就是中国身影,它的精气神与魂魄就是中国精气神与魂魄。“昌南”(china)——景德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一个缩小了的中国。公元1004年,当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索要大量瓷器之时,北宋真宗将年号赐予这个江南小镇,景德镇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一跃成为宋代四大名镇之首。建国后,景德镇要“为六亿人造饭碗”,从区区小镇升级为省辖地级市,从而迎来了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的黄金期。曾几何时,景德镇辉煌腾达,名满天下。然而,历史的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发展落后了,昔日的十大瓷厂风光不再,尤其是迈进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景德镇显然更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景德镇沦为了江西省底子薄、落后欠发达地区。到了2009年,景德镇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瓷都面临着变为“废都”的威胁。但是,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景德镇人,这些世世代代与瓷器打交道的匠人和艺人没有低头趴下,而是昂起了头挺直了胸。他们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尝试半饥饿营销、限量销售,不断向文化靠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趟出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着私营作坊遍地开花的乱象,也会出现市场的无序、恶性竞争,但是,千年瓷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文化命脉却借此得以赓续与绵延,弘扬与光大。因此,在《瓷上中国》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博杂的斑斓的现代都市,它在艰难地浴火涅槃,重生新生,如蛾化蝶,如蝉蜕壳,要从旧体制机制和桎梏中挣脱出来,探寻出一条变革创新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德镇的当代史就是缩微了的中国当代发展史,是当代中国话本生动的一页,景德镇故事便是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不但要讲述中国的人与事,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更要展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表现中国精神与魂魄。后者或许具有更为沉甸甸的分量。作家胡平显然深入思考了如何书写与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课题,并且发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害与关键,那就是要在创新、创造中发展,要在“创造性的破坏”中发展。固步自封或者随着潮流亦步亦趋的瓷器业在新的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下,已经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凭借翔实的资料进一步提出,要以古典对抗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有可能更容易使文化丧失个性及品格,使之趋同或统一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与灵魂的古典风格、古典文化,或许可能穿越千年时空,重新构筑起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专家和行家向元华、李胜、王锡良、张松茂、刘远长、罗国新、李见深、郑祎、王志刚、苏元阳、谢卫锋、陈雨前、刘威、藤町等本地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景漂”们,开始积极探索陶瓷艺术,竭力突破“容器的束缚”,不断传承创新,从落后中突围,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经营业态,亦即生发起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向形成生产链拓进。他们发明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艺术,譬如由水滴受到启发,发明出“滴画”;创造出新型的陶瓷绘画颜料“泥中彩”,儿童陶瓷,瓷上画,等等。这些文化创意与创新,是面向全球化的对传统瓷文化的一种新创造,体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宏阔背景下,中国江南一隅对本土文化的苦苦坚守与弘扬。这,或许正是作者希望“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胡平用自己心血化成的文字,勇敢地担当起了为文化发展与变革、坚守与创新鼓与呼的重担。
  胡平是激情内敛、富于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在《瓷上中国》中,处处都能窥见作者思想的光芒。这是一种冷静的深邃的思考。作者犹如一位忧心忡忡的学者,面对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文化上的日益削弱或走低深感不安。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能读到他的这种深切忧思。这部书因此也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忧思录。在作者看来,发展有快慢,但是真正扎实强劲的发展一定要有强悍的文化力量作为支撑,软实力的发展丝毫不能懈怠不能放松,要将文化软实力同经济硬实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从景德镇和瓷文化这个窗口,我们已足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艰巨性。中国如此浩大、如此古老,作为东方大国,中国不能自毁长城,断了自己的文化这一精血气脉;恰恰相反,崛起了的中国应该更有能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景德镇虽然还不发达,步伐还比较慢,但是,它的文化发展理念是先进的、可取的,应该描述出来,成为一面镜鉴。这,正是作家胡平所要做的事情。
  《瓷上中国》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密不可分。作者的艺术感觉相当敏锐、到位。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陶瓷行业的各种行规、掌故、往事与历史,也能走进当下古瓷器仿制行业,了解其中种种的隐秘和内情。譬如作者写到的鸡缸杯、斗笠碗、留人茶、火石红、鸡爪纹、照子、开红、黑禁、“砍草鞋”、“放排”、“吃蒸菜”等等。作者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财富故事,点石成金的人物及其传奇。但是,作为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始终保有着自己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描述这些生动的财富传奇时,在讲述仿古做旧、雅贿、评定工艺大师等各种掌故时,他始终没有放弃审视的眼光,对当下社会不断膨胀的博金欲望流、扭曲的金钱观、义利观等都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作品行文风趣,形象。他引用雨果和陈丹燕的文字,描述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抢一个烧;宝瓷流落海外,“最好不要想起它们是怎样离开自己的家乡的”。又如:听结巴的人讲话,如同自己在公交车上扒人钱包,紧张得不行;领导变脸比翻书还快;真古董怎么看都是金枝玉叶的大姑娘,不可能是拉了脸皮、缩了肚皮的半老徐娘;两个乡下人像割韭菜一样,割去了权威不可一世的自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各种譬喻;等等。
  胡平描写的是瓷文化。这部作品同样充满了馥郁的文化气息。大量的古诗词、历史典故的引用,洗练的文字,浓厚的思辨氛围,都让人感到文化的气息扑面而至。作者从事的是打捞失落的东方文明的工作,他以宏大的抱负,几经“窑火”的煅烧淬炼,终于为读者捧出了一枚精美的文字艺术作品。《瓷上中国》堪称本年度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瓷的遐想
  ——我看《瓷上中国》
  雷 达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
  我喜爱瓷器,却对瓷的历史并不深知;当人们说瓷器是中国的象征时,我总以为,这大约只是一个意义上的转喻。只有到最近,在阅读胡平所著的一部关于瓷都景德镇的厚重大书——《瓷上中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时才弄懂,原来china一词,当c的首字是大写时,那是中国的意思;当c的首字是小写时,又成了瓷器的意思;更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在对景德镇历史深入考察时被告知,china其实最早来源于景德镇的古名“昌南”。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词上,瓷器、景德镇(昌南),中国,三者居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叠加。也就是说,景德镇是中国瓷器的代表,而瓷器又是中国的代表,于是中国、瓷器、景德镇在特定的语境下,作为英语是可以互相置换的。这是多么微妙有趣的词与义的巧合啊!
  当然,这部书并没有陷入对这些词义的阐释、推衍和玩味,而是跳出了词义,大力描述了这三者在历史时空中的深刻关联。在我看来,《瓷上中国》虽然写的只是一个景德镇,却将这一镇置放在浩浩历史长河和全球化的大视野下,以小见大,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展现了景德镇瓷——实乃中国瓷文化的辉煌与深湛,同时提出了不少新问题,思考着瓷文化在今日世界文化格局中继续发展的巨大潜能,犹如呼唤着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命的诞生。
  此书有几大特色。首先,作者令人信服地解析了景瓷何以彪炳于世,何以兴盛于景德镇(昌南),又何以成为闻名于世的“瓷都”之秘密,解读了为什么当年北方诸窑在战火烈焰中相继衰落,而景德镇却能横空出世的缘由。诚然,昌南“水土宜陶”,水是昌江水,土是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高岭土”,这是极重要的天然资源和先决条件。然而,往后发展,比这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条深长的文脉,因而气场充盈,生命力饱满。说到底,景瓷业的壮大是因为它在文化上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它集“各家之长,成一家之法”,它能集南北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之大成而最终秀出于林。李约瑟说,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这评价不低。当年景德镇真是盛况空前,全城无人不与瓷发生关系,而“四方工匠,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骛”。 我们知道,景德镇的得名,是宋真宗将他的年号“景德”直接赐予其地,可见钟爱之忱,心仪之深。景德镇之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瓷都”,景瓷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对中国自古以来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绝不仅只是其规模之大,而自有其文化上的博大胸怀与开放精神。康、雍、乾三代曾是中国瓷艺史的黄金年代,如果说宋代使景德镇由一个亦耕亦陶、踩着泥巴和牛粪的小镇,变成了一座匠心独运,匠气飞扬的工艺城市,那么有清一代则让景德镇实现了第二次转型,成就了一座俊采星驰,人神共惊的世所罕见的工艺之都。
  此书的最大亮点还在于,作者通过对陶瓷艺术精神的妙悟和挖掘,力图写出景瓷如何从实用走向了审美,从世俗走向了精英,从“器”走向了“道”,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从而很好地解读了蕴藏在陶瓷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陶瓷之享誉世界,其源盖在于其文化之美。诚然,陶瓷原本只是生活用品,是一种容器,一个实用之物,但在漫漫历史中,在中国瓷器身上,无论制作工艺,还是图画构思,无论一部分保留了实用,另一部分脱离了实用,它们都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民族精神,以及观念化的想象,将之一代代地凝结于瓷器之上。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传递着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宗教观,阴阳五行观。与其说瓷是中国的象征,不如说,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确切些。瓷不再只是有限的实用物,而是把人化的内容,把权力,祭祀,战争,自然百态,生活信仰,日常世俗,宗教精神,一古脑儿烧制于器皿之上;这是人间关系的折射,也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当我们欣赏着元“釉里红”,明宣德蟋蟀罐,明成化鸡缸杯,清乾隆百鹿尊等著名器物的时候,当我们观赏着秀丽的“青花”,缤纷的“彩绘”,斑斓的“色釉”,剔透的“薄胎”的时候,当我们默诵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口诀的时候,怎不被其千姿百态,仪态万方的伟大艺术所征服,怎不感到万分的惊叹?
  这本书的另一特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它在展现景瓷艺术的美不胜收的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忘记主体——人,在古今艺术的创造中的核心地位。作者能够打通人与人,古与今,人与物,人与瓷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作者是主动地,而非被动地,是内在地,而非外在地描写他笔下的众多陶瓷艺术家们。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是经过自古至今无数大师们的捏塑雕镂,经过无数遍的烈火熔炼,才成为了有生命、有灵魂的器物的;在这些器物背后,映现着的正是那些自古及今的无数民间工艺大师们的脑髓血汗,高妙才情,和献身工艺的高贵精神。这本书写了多达几十个与瓷有关的巨匠,政治家,企业家,商贾,国际人士,发明家等等。瓷的历史,其实就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烧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一再说“瓷在中国的命运,大抵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不知是作者自己的感慨,还是出于什么人的哲言。证之于历史,这话大体上是对的。瓷器业盛时,国运大抵也兴盛;瓷衰落了,国家也衰落,甚至衰败到了国破家亡,割地赔款的穷途末路。但是,瓷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并不完全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始终同步。正如书的序言作者朱虹所言,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制瓷业,面对现代化转型和全球化浪潮,遭遇到了挑战,甚至陷入了低谷;如何不再停留于“逝去的辉煌”,如何重振瓷都之雄风,是一个大课题。许多可喜的征兆已经呈现,景德镇仍然受到全球艺术家的尊重和青睞;毫无疑问,焕发新机的景德镇,必将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瓷上中国》读后感
  彭春兰
  (原《江西日报》总编辑)
  这是我所看过有关景德镇的报告文学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
  全景式、全面地梳理景德镇尤其是景德镇瓷器

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 作者简介

胡平,作家,学者。曾以《千年沉重》《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在人的另一片世界上》《子午线上的大鸟》等作品,轰动全国。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中国作家》杂志报告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报告文学首奖等。《一百个理由》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并获第四届徐迟文学大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约700万字。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瓷上》这本书,我买了新老两个版本,对比着读。新版更为精炼,谋篇布局更为妥当、合理。非常值得一读。

    2021/11/13 20:31:00
    读者:lin***(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