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作者:张国民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623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10.0(5.5折) 定价  ¥20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2841782
  • 条形码:9787502841782 ; 978-7-5028-417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本书特色

本书大致分为六个方面,分别为:①强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及其综合分析;②震源 孕育模型与前兆机理;③强震成组活动、成组孕育模型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④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构造;⑤地震活动与前兆场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⑥地震预测科 学及其探索历程。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内容简介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是从作者多年发表的论文中选择的一部分。《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围绕地震预测预报一系列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包括中国大陆强震的成因机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多学科前兆、多学科前兆的综合机理、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目录

绪论
**部分 强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及其综合分析
燕山带破坏性地震前的某些震兆特征
唐山7.8级地震孕震过程及中期前兆分析
唐山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邻近的异常变化特征
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与强烈地震预报问题的探索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从地壳应变场探索强震活动的场源关系
潮汐现象和地震前兆观测
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研究的讨论(一)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表现形式
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研究的讨论(二)
——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关于地震综合预报物理基础某些问题的讨论
综合分析预报的科学思路与技术途径

第二部分 震源孕育模型与前兆机理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岩石流变模型在孕震过程和前兆研究中的应用
地壳介质的流变性与孕震模型
汶川8.0级地震构造动力成因分析
华北几次大震余震应变释放特征及“应力窗口”的机制讨论
大地震的重复时问和余震持续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地震前兆地区性差异的力学成因分析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走滑型地震前断面位错加速运动和一种可能的短期前兆机制
孕震过程中岩石膨胀及断层蠕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孕震模型在综合预报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强震成组活动、成组孕育模型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地震孕育发生的场源关系初步研究
构造块体成组孕震模型和前兆场某些特征分析
高潮期中成串强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探讨
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过程中相互间影响的研究
张北6.2级地震与强震成组活动
华北强震规律的研究
可可西里一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强震活动研究
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前兆场动态演化与强震成组活动
强震成组活动与潮汐力调制触发
岩石破裂强度变化对孕震系统地震活动影响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构造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综述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第五部分 地震活动与前兆场特征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华北北部短临前兆场特征与震源过程的数值模拟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含预制软弱带的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数值计算及其在地震活动性解释上的应用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值模型研究
基于准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地震活动模型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
滑动方向相反的含障碍体平行断层失稳破坏应变场变化特征的研究
含障碍体滑动方向相同平行断层失稳破坏应变场、声发射分布特征的研究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第六部分 地震预测科学及其探索历程
中国地震预报探索40年
我国地震前兆和预报的探索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10年的发展与展望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大陆动力学与大陆地震研究
从“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第23届大会看当前地震预报的动向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场:2004年6级地震及其对地震物理和地震预测研究的影响
地震预测科学及其发展展望
展开全部

地震预测科学研究论文选 节选

  五、地震活动与前兆场特征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对地震过程开展数学、物理模拟是地震预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部分文章是这一领域的尝试性探索,主要包括前兆场特征与震源过程的数值模拟,地震前兆复杂性的数值模拟,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图像的数值模拟,以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的同震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以及地震活动与断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等。  在前兆场特征与震源过程的数值模拟中,以华北地区20多次5级以上地震为实例,分析研究了这些震例的短期异常资料,总结了短临异常的7个特性,包括短临异常的普遍性,短临异常的突发性和变化形态的多样性,异常频次随时间的非线性加速增长,异常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异常沿构造分布的优势性与向震中传播的迁移性,短临异常与外部环境因子(地磁场、气象因子、潮汐因子等)的相关性,以及相对于中期异常的复杂性等。针对前兆场的这些特征,构建震源孕育发生过程的岩石膨胀一断层蠕动的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将岩石膨胀视为中短期阶段,以震源区介质软化和断层蠕动来模拟震源过程的短临阶段。通过有限元计算给出震源及周围地区应力、应变场的演化图像,包括平均应力、体应变、切应变、空隙压等参量,并根据各参量与实际观测中的应力、应变测量、地下流体测量、地电阻率观测等多学科前兆观测量的物理力学关系模拟短临阶段的前兆场变化,并将理论模拟结果和实际震例结果做对比分析,以探索短临前兆场特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尤其对短临前兆的复杂性问题做了专门的研究。  在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的模拟方面,首先利用粘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由GPS测量得到的中国大陆周边板块运动参数做边界条件,并采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所获得的我国陆区各地块的地壳介质特性参数作为模型的介质参数,对中国及邻区的基本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大剪应力及其变化速率,*大剪应变及其变化速率,以及剪切应变能及其变化速率等空间分布,并通过与我国陆区实际地震活动中地震应变、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地壳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非均匀性的动力学成因问题。  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参照细胞自动机模型,建立模拟地震活动动态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确定各单元的应力增长速率,设定各单元的初始应力和摩擦因素,通过破裂准则获取单元破裂时间,而后将破裂单元作为内部边界,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该单元破裂对系统造成的应力调整。由此建立定常位移速率边界条件下的地震活动模型,初步给出了与我国陆区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相似的机理性图像,为探索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学成因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在物理模拟方面,针对我国许多强震区都含有一些相互平行的地震构造带,如华北地震区的山西带和河北平原带,大体上都是北东走向,大致呈平行展布的地震带。但其地震活动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在1484—1730年华北第三活动期中,山西带高度活跃而河北平原带十分平静;而在1815年以来的第四活动期中,河北平原带十分活跃而山西带却非常平静,二者呈交替状活动。而另外有些平行地震带,地震活动又呈同步(或准同步)性活动。针对平行断层(地震带)地震活动的这些不同特点。在本部分文章中,设计了两种状况的平行断层,通过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来研究其地震活动特性并探索其原因。一种是滑动方向相同的平行断层的失稳破裂状况及其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另一种是滑动方向相反的平行断层上的失稳破裂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实验结果给出,滑动方向相同的平行断层,当其中之一发生破裂失稳时,在该断裂上的其他震源区应力增加,呈增震影响,但在与其平行的另一断层上,则是应力降低,呈减震的影响。这为我们理解山西带和河北平原带两条滑动方向相同(同为右旋滑动)的平行断层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的差异特征提供了物理模拟的依据。而在滑动方向相反的平行断层的实验中,则是另一种结果,当其中一条断裂上发生破裂失稳时,不仅本断裂的其他震源区呈增震影响,而且在另一条平行断裂上也呈现为应力增加的增震影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