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作者:刘贤明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7.2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063726
  • 条形码:9787564063726 ; 978-7-5640-637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本书特色

刘贤明等编著的《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系边缘学科性质的教材,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计为有其内在联系的5大模块,共15章。模块的设计体现一定的逻辑层次结构,即凭借网络资讯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并内化——亦即广泛利用网络文化信息,建构起一种信息与能力的转换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与人文素质。这一基本思路是围绕着教学目的,即教育价值取向的。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内容简介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系边缘学科性质的教材,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计为5大模块,共15章。 模块1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包括绪论;模块2网络文化孕育社会进步,包括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模块3网络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的国学载体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文书载体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符号载体识别与交融;模块4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包括网络文化载体的资源共享整合与利用、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与专业识别、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模块5在识别与交融中提高人文素质,包括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与交融。 刘贤明等编著的《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系新型的、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教学用书。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科书,它不仅适用于全日制本科各专业通用,而且适用于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作为社会自学或者大众读物。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目录

模块1 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第1章 绪论 1.1 网络文化载体的含义与特点 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概念 1.1.2 网络文化载体的特点 1.2 中国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1.2.1 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 1.2.2 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战略与积极作用 1.2.3 网络文化载体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1.2.4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工具性功能与作用 1.3 课程的核心思路与教学设计 1.3.1 课程核心思路与对应思路 1.3.2 课程的对应思路 1.3.3 课程的教学设计 1.3.4 教材版式与布局模块2 网络文化孕育社会进步第2章 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2.1 网络文化环境概述 2.1.1 文化环境 2.1.2 网络文化环境 2.1.3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2.2 网络文化社会系统 2.3 网络文化与全球化 2.3.1 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效应 2.3.2 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3.3 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的文化机制 2.3.4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第3章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3.1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 3.1.1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含义 3.1.2 “人文素质的学术诸解与通识教育” 3.2 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2.1 人脉 3.2.2 人脉关系 3.2.3 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3 网络文化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 3.3.1 在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下网络内容的分级管理 3.3.2 “创新社会管理跃居为网络资讯热词” 3.3.3 网络文化管理直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 模块3 网络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第4章 网络文化国学载体识别与交融 4.1 国学的界定与传统文化 4.1.1 国学的概念与网络文化的国学载体 4.1.2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2 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 4.2.1 诸子百家 4.2.2 儒家思想 4.3 《四库全书》与十三经注疏 4.3.1 《四库全书》 4.3.2 十三经注疏 4.4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 4.4.1 古代汉语 4.4.2 古代文学 4.5 国学精华学习与鉴赏(古典文献及其作品的识别与交融) 4.5.1 古代文献的研读与鉴赏 4.5.2 古代文学及其作品研读与鉴赏 第5章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识别与交融 5.1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概念 5.2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特性 5.2.1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传承性与交际性 5.2.2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科技性与程式性 5.3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分类、识别与交融 5.3.1 “法定分类:常用公文种类 ” 5.3.2 “学理分类:几种对应性分类” 5.4 网络文化文书工作与公文拟办程序规范 5.4.1 文书处理程序 5.4.2 文书载体的自动化与文书处理程序的特性 第6章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识别与交融 6.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概念 6.1.1 符号起源 6.1.2 符号的定义 6.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特性 6.2.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表象性与意旨性 6.2.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边缘性与科学性 6.3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符号分类、识别与交融 6.3.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专业类符号 6.3.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工具类符号 6.3.3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象征类符号 6.3.4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实用类符号 6.3.5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信号类符号模块4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第7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资源共享、整合与利用 7.1开发数字科学文化产品,建设数字文明工程 7.1.1 网络文化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保护与利用 7.1.2 政府部门为文化产品、数字文明工程建设导航 7.2 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 7.2.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7.2.2 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7.3 网络科普路在何方:“三网融合 7.3.1 鼎力推进全网整合充分实现互联互通 7.3.2 三网融合传播模式与社会效益第8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与专业识别 8.1 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 8.1.1 科技名词定义的识别 8.1.2 主体的识别 8.1.3 电脑技术的识别 8.1.4 主体识别与电脑识别的异同 8.2 网络文化载体的交融 8.2.1 网络文化载体的信息分类与智能性组合(交融) 8.2.2 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组合(交融) 8.2.3 基因组合(交融)的科学性与启迪性 8.3 例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 8.3.1 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概念 8.3.2 科技学术领域的识别的概念与种类第9章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9.1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职业技能 9.1.1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 9.1.2 当代大学生专多能 9.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性 9.2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9.2.1 知识的含义 9.2.2 如何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9.3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9.3.1 能力 9.3.2 学业能力 9.3.3 职业能力 9.3.4 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学业能力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模块5 在识别与交融中提高人文素质第10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与交融 10.1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含义 10.2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的标准 lO.3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的实用性价值 10.3.1 政府人才遴选考试中的时政题材 10.3.2 领导人行政管理中的时政题材第11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与交融 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含义 1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界定 11.1.2 相邻相近术语的异同 11.2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标准 11.3 刚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实Hj性价值 11.3.1 人才遴选考试中的经贸资讯 11.3.2 商务谈判能力培养与经贸资讯识别 第12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与交融 12.1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的含义 12.2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的标准 12.3 科技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12.3.1 中国科技成果的领先和存在的差距 12.3.2 中西文化网络科教资源识别与交融 12.4 科技的分类 12.4.1 产业性科技 12.4.2 军事性科技 12.4.3 服务性科技第13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交融 13.1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的含义 13.2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标准 13.3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关系 13.3.1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功能与社会意义 13.3.2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互动关系 13.3.3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3.3.4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3.4 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关系 13.4.1 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四者互动 13.4.2 网络文化载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3.5 各级各类教育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第14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与交融 14.1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14.1.1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14.1.2 网络文化载体及其科技对法律的影响 14.2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的标准 14.3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第15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与交融 15.1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15.1.1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15.1.2 网络文化载体的实践方式 15.2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的标准 15.3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道德与高新科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