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作者:希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读者评分:4.5分6条评论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33.2(8.5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505197
  • 条形码:9787549505197 ; 978-7-5495-0519-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本书特色

薇拉是谁?妻子、缪斯、经纪人、秘书、信使、司机、翻译、管家、厨师、账房、顾问、门卫、接线生、教学助理、守护天使……自从发现了纳博科夫,她就认定他是那一代人中*伟大的作家,薇拉默默地守着这个朴素的、属于自己的真理,坚定不移地为此奋斗了六十八年。成就纳博科夫,是她一生的事业。由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纳博科夫夫人》生动地再现了我们时代*伟大的一个文学爱情故事。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内容简介

被批评家誉为“纪念碑似”(《波士顿环球报》)、“极端浪漫”(《纽约客》)的一部作品,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纳博科夫夫人》生动地再现了我们时代*伟大的一个文学爱情故事。著有《洛丽塔》、《微暗的火》和《说吧,回忆》等作品的流亡作家纳博科夫,首先是为自己写作,其次是为妻子薇拉写作,此外,别无他人。“没有我的妻子”,纳博科夫曾经说,“我不会写一本小说。”这部传记以二战前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为背景,前后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整个世纪。纳博科夫夫妇52年的婚姻故事,读起来像一部鲜活的小说。美丽聪明的薇拉,是故事中形象特别高大的女主人公。
她像奥斯汀和托尔斯泰笔下伟大的浪漫女主人公一样,爱得深沉而睿智。史黛茜·希芙的《薇拉:纳博科夫夫人》是传记书写的成功典范。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前言

你是我的面具 刘佳林 “一切深刻的事物都热爱面具。”尼采说。如此而言,1923年5月8日或 9 日,柏林的一个慈善舞会之后,戴着黑色绸缎面具的薇拉跟纳博科夫在栗树 成 荫的运河边约会,意义就非比寻常。薇拉、纳博科夫或者说VN的故事从这里 开始。面具是这个故事的关键词。
娴于叙事的史黛西·希芙开篇就将我们带进了这个场景:其时,男主人 公还沉浸在退婚的痛苦之中,仰慕这位年轻诗人的女主人公据说主动安排了 约会,并且可能还当面背诵了他的作品,但自始至终她都戴着面具。接下去 就是博伊德所谓的“完美无缺的文学性的求爱序曲”:6月24日,纳博科夫 在 《舵》上发表诗歌《邂逅》;7月29日,纳博科夫的《歌》与薇拉翻译的爱 伦·坡 的散文诗刊登在同一版;9月,薇拉·斯洛尼姆翻译发表了**后一篇作品后 , 这个译者名彻底从出版物中消失。1925年4月15日,她正式成为纳博科夫 夫人。
面具始终伴随着薇拉。她给布拉格的纳博科夫写信时用的是化名“伯特 兰太太”,她在美国大学生眼里是一个助教,她代纳博科夫写信反对某个俄 语 教师入职时,自称是康奈尔的一个秘书“J.G.史密斯”,更多时候,她躲 在纳博 科夫的名字下跟出版商书信往来。甚至她的那一头秀发也来成全她,25岁时 就开始变色,30多岁时变薄、变灰,40多岁时已经是一头珍珠色,与那张依 然年 轻的面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位形容俏丽、衣着得体、举止优雅的犹太女子 也 喜欢向镜中凝望,但她在镜子中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丈夫的形象。如她翻 译 的**篇和**后一篇爱伦·坡的作品标题所示,她喜欢在纳博科夫的“阴影 ” 中“沉默”。或者,如希芙所说:“她在面具中**舒适,她反光到别处时** 自在。
这个月亮不是贼。” “太阳是个贼,用他的伟大的吸力偷窃海上的潮水;月亮是个无耻的贼 ,她 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海是个贼,他的汹涌的潮汐把月亮熔化 成咸的眼泪。”《雅典的泰门》中那个愤世嫉俗的贵族控诉了天地间的三大 名 贼。这是一个贼的世界,但薇拉不是。自从发现了纳博科夫,她就认定他是 那 一代人中**伟大的作家,她默默地守着这个朴素的、属于自己的真理,坚定 不 移地为此奋斗了68年。成就纳博科夫,是她一生的事业。
在此过程中,她将自己隐藏得很好。她的父母事后才被告知,他们结婚 了;纳博科夫告诉朋友他有了儿子时,朋友以为这是他惯常的玩笑,因为他 们 从未见过薇拉怀孕的体态;一个跟她密切合作的译者说:“她是波兰公主, 对 吧?”她丈夫的学生认为她是德国的一位伯爵夫人。而在1955年1月3日纽约 州汤姆金斯县颁发的持枪许可证上(希芙在正文中把日期搞错了,从复印的 许 可证推断,薇拉应该是1954年底申请的),她的职业是:家庭主妇。是的, 很多 时候她就是一个持家的女人。四处找房子是她经常做的事。每次搬家时,她 会把纳博科夫打发得远远的,因为后者只会添乱。每当风雪过后,她总是一 个 人扫雪。纳博科夫嫌汽车旅馆吵闹,她会开车将他送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将 车 泊在一棵树下,自己安静地走开。所有妨碍他写作的事,她都会为他挡开; 所 有有助于他写作的事,她都会乐于承担。婚后穷困时期,她常常做翻译、编 纂 词典,为家庭争取经济来源。相当长的时间里,她是他的秘书,替他打字, 处理 邮件。她是他的助教,为他准备讲稿,开车接送,帮他脱衣服,替他板书、 擦黑 板、分发材料、阅卷、接待学生。
只是,面具后的这位女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简单的帮手,否 则 她就不是薇拉·纳博科夫了。希芙喜欢选择脱离了环境的传主,比如做法国 大使的美国人富兰克林,当飞行员却写了《小王子》的圣一埃克苏佩里,还 有那 个去了罗马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这样也许更能把笔力集中于传主的性 格,起码《薇拉传》是如此。在深入挖掘、研究各种传材后,希芙揭示了薇 拉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她是纳博科夫的物质支持,又是他的精神支撑。
流 亡者本已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党同伐异、相互倾轧的流亡文学圈和被迫放弃 母 语写作的现实更使纳博科夫的文学道路变得崎岖曲折。薇拉对纳博科夫的艺 术天才坚信不疑,在他经历丧父和失恋、**需要安慰的时候毅然走进他的生 活,并全身心地支持他的写作事业,矢志不渝,忠心耿耿。第二,她是他的 理想 读者,是他、他母亲之外第三个能理解他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人,以至于许多 研 究者都将薇拉看作重要的文献来源和理解纳博科夫艺术世界的锁钥,正是她 指出了纳博科夫艺术作品中存在着“彼岸世界”的观念。第三,她对他的创 作 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但在马丁(《光荣》)的故事中读出了她的流亡 经 历,在克莱尔(《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的身上看出了她的影子, 在 《声音》中的一个女子、《天资》中的济娜、《瞧,这些小丑!》中的“你 ”的描写中 发现了她细瘦的手腕和白皙的、露着青筋的皮肤,更重要的,她的出现改变 了 纳博科夫的创作取向。学术界一致认为,纳博科夫的艺术分水岭是在1924— 1925年,纳博科夫的艺术风格有许多非俄国的特征,这无疑是认识薇拉后的 结 果。薇拉与纳博科夫有许多相似(比如听色的能力),但又有许多不同,纳博 科 夫喜欢回忆完美的过去,薇拉则喜欢展望未来;纳博科夫相信命运**终的仁 慈,相信生活奇妙的花样,薇拉则坚持理性,坚持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 是认识了薇拉之后,纳博科夫才在《玛丽》中让主人公勇敢地告别过去,走 向新 的未来,他本人也勇敢地开拓新的艺术道路,并使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在流 亡 界得到继承。正是薇拉对理性的热爱让他明白,他过去一味相信灵感是不对 的,“如今我真正明白,在艺术中,理性是负粒子,灵感是正粒子,唯有通 过它们 的秘密联合才会产生白光,产生电的震。颤,创造完美”。纳博科夫后来经 常说 到“科学家的热情和艺术家的**”,这种说法直接来自薇拉的启发。因此 ,希 芙说,纳博科夫的“书页中盘旋的不是她的形象,而是她的影响;她与其说 是模 特儿,不如说是缪斯”。第四,她是他的合作者。她描写过她抱着德米特里 在 欧洲的冬日候望火车的情景:“他那大块的婴儿身体发出难以置信的热量! ”纳 博科夫将这样的文字直接搬进了《说吧,记忆》。她不但建议纳博科夫翻译 《叶 甫盖尼·奥涅金》,而且帮他做了大量的评注工作。那些未出版的、关于拟 态 的书稿完全出自她的笔下。她参与了《洛丽塔》的俄文翻译和《说吧,记忆 》的 修订,晚年又独自将《微暗的火》译成俄文。第五,“她既当锥子又当刹车 ,两者 都同样优雅”。她在丈夫沮丧的时候给他激励,她命令想彻夜做一首回文诗 的 他去睡觉,她将他从对鳞翅目昆虫研究的沉醉中唤醒,她在他试图焚毁《洛 丽 塔》手稿的时候,阻止了他。纳博科夫在用下面这句话勾勒克莱尔时,心底 想 的一定是薇拉:“她的形象特别强大,差不多具有男性的品质。” 是的,薇拉是一个带枪的女人,而且据说是神枪手。她的那支勃朗宁就 静静地卧在粉饼盒和小镜子中间,但似乎从未真正使用过。“不过,这支从 未 开火的自动手枪沉甸甸地挂在以后的场景中,尤其是跟薇拉的无处不在、她 的凶猛、她的异国情调、她的做派相连的时候。”手枪之于薇拉是面具之外 的 第二个标志,是她坚硬而强悍性格的形象化体现。早在逃亡敖德萨的途中, 17岁的薇拉就已经表现出了她的勇敢无畏,她为遭到侮辱的犹太人据理力 争,**终令那些大兵彻底改变了态度,并学会了保护女人。她毫不掩饰自己 的立场,在父母的情感纠纷中坚决站在父亲一边,支持父亲跟安娜·菲金( 她 的表姐)结合,并且终生与安娜保持紧密联系。她不轻信任何人,不依赖任 何 人,她对她的姐妹直言不讳,她断然拒绝奸商的无理要求,但对纳博科夫的 艺 术能力却从不怀疑,决不容许任何误解和轻视,甚至不惜因此与曾经帮助过 他们的人反目为仇。她坚决捍卫自己的婚姻,绝不放弃自己的丈夫,哪怕像 谣传的那样需要拔出枪来。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坚韧的品格,在《洛丽塔》 的 版权纠纷中不依不饶地坚持了十多年,在纳博科夫的阴影中默默地牺牲、奉 献了一辈子。
那把躺在手提包里的点38口径的勃朗宁从未开过火,但纳博科夫却让它 在他的小说里四处出现,并且**终凭借亨伯特的一记枪声惊动了整个世界, 也 让许多人对这个一夜之间名利双收的戴面具的女人又妒又恨。有些人声称喜 欢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认为恰恰是薇拉的干涉甚至威逼,纳博科夫才背离 了 俄罗斯文学传统。种族歧视、女人之间的嫉妒、传记家的捕风捉影、不同文 学 见解导致的误会与猜忌,给薇拉这副本已非常神秘的面具抹上了更多的迷彩 甚至污迹。**极端的莫过于1973年济娜伊达·莎霍夫斯卡娅发表的《沙漠》 。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瓦尔登”(其实就是纳博科夫的呢称沃洛佳)直到妻子 去 世后才明白,他原来一直生活在她专横的管制下,无论是作品还是人都失去 了 活力与灵魂,凝冻成了冰。**后,他畏怯却决绝地将她的照片扔到抽屉里, 终 于有了如释重负之感。这篇小说对薇拉的攻击是赤裸裸的,纳博科夫的妹妹 叶莉娜·斯科尔斯基读到后非常愤怒,立即回信反驳。她预言,有着真正的 贵 族气息的薇拉不屑于关注此事,免得抬高那篇又臭又长的文章的价值。但叶 莉娜还是低估了薇拉的漠视——后者反过来责怪她多管闲事地为自己辩护。
薇拉的坚硬与强悍再次得到证明。
这种坚硬有时甚至给人一种冷酷的印象。纳博科夫去世时,薇拉冷冷地 拒绝了旁人的安慰,她严禁她的小姑子哭泣,并在安静的纪念仪式上请一个 家 庭成员不要拥抱她。希芙的文笔真叫干净而有致:“五十多年来,那副面具 她 戴得很好;现在没有理由摘下。不过,也没有理由认为,那副面具就是那张 脸。
贝弗利·卢听到消息后,立即打**问薇拉,是否愿意她飞到瑞士来。薇拉 语 含感激和安慰地说,愿意,很愿意。卢再次见到她时,她流泪了。7月2日, 父 亲生命的**后一天,黄昏时分,德米特里开着蓝色的法拉利送母亲从洛桑回 蒙 特勒。薇拉静静地坐了几分钟,接着说出了德米特里从母亲嘴里听到的** 一句绝望的话:‘我们租架飞机撞了吧。”’ 一个75岁的妇人,感情原来这么硬实,这么斩钉截铁,已经不是“不将 两 行泪,轻向汝曹弹”所能概括的了。
但除此以外,我们看到的薇拉都始终活在面具之下,不过不再是**次 约 会时的那副狼面具,而是她重新打造的“VN”——它是Vladimir Nabokov的 缩 写,也是V6ra Nabokov的缩写。她也许是希望把自己彻底融进纳博科夫的世 界 里,或者希望纳博科夫与她成为那**真实的数字:一。因此,希芙情不自 禁 地在一个脚注里猜想:“毫无疑问,她觉得**能够接受的传记叙述一定跟《 微暗 的火》索引中谢德夫人的条目一样:‘希碧尔·谢德,s之妻,到处可见。
’如果 她看到博伊德第二卷薇拉·叶夫谢芙娜·纳博科夫的条目,一定会不寒而栗 , 那个索引很长,以‘劝纳博科夫不要烧毁《洛丽塔》’始,以‘纳博科夫书 信作 者’终。”但在《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的正文中,薇拉终究是一个配角 ,因此, 博伊德给她一个长长的索引是合适的。而希芙既已猜透了薇拉的心思,知道 她喜欢活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又何以要把一个面具、一个注脚、一个索引性 的 存在演绎成一部四百多页的厚书呢?也许,希芙天才的叙事技巧、过人的分 析 能力和洗练清澈的文字素养是她可以这样做的**理由,她知道怎样讲故事 , 知道怎样让故事走向深刻。给她两个单词,六个字母,一个尖音符,她就能 给 你这样一段文字:“她的名字比她活得久长,就在那些如此完美地概括了生 命 主题的题献页上,挨近后面的作品,又保持着充满敬意的距离,那是她丈夫 的 奉献,自成一行,简洁明了,亦如纳博科夫写下的一切。四周是深沉、惬意 、无尽 的空白,她就在那里——在闪光的智慧之桥的一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一览无余地藏着。” 希芙在这里解读的是纳博科夫每部作品开篇前都会出现的那一行字:“ T0 V6ra”。喜欢面具的薇拉在这里找到了**好的位置,她就那样悄悄地、让人 熟视 无睹地伫立在纳博科夫每部作品的前面。
纳博科夫喜欢她的这种姿态,他说——你是我的面具。
2011年5月20日于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目录

序言
**章 圣彼得堡号
第二章 浪漫岁月
第三章 镜中回望
第四章 这个人
第五章 纳博科夫
第六章 纳博科夫
第七章 过去完成时
第八章 彼岸
第九章 看那些面具
第十章 面纱之外的大地
致谢
文献目录
附录
薇拉必须在场!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节选

**章 圣彼得堡3848号 薇拉·纳博科夫没有写她的回忆录;她也无此打算。即使在漫长人生的 终 点,她仍然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写下一个白人孀妇忏悔录的人。(她用日 记记 录了一个女孩的命运,但那女孩名叫洛丽塔。)当被问及她是如何遇上后来 共同 生活了52个年头的男人时,她总是带着几分笑容避开话题。“我记不起了” 是她 惯常的回答。但谁能相信这个十分透明的答案来自一个能够脱口背出丈夫诗 卷 的女人。有一次,她不但避而不答,反而诘问:“你是克格勃吗?”得到她 信赖的学 者不多,其中一个曾经追着问她,这是您丈夫记叙的1923年5月8日发生的事 件,您能用心解释下吗?“不能。”薇拉一口回绝。传记作家的耳边总是回 荡着吊 门哐当砸下的响声。大家**知道的是,她生来就是纳博科夫夫人。
但她不是。纳博科夫说法大体上前后一致;在他的版本中,她是他在德 国 结交的连串女友中的**后一位①:“我在柏林一次流亡慈善晚会上遇到我的 妻 子薇拉·斯洛尼姆;在那样的晚会上,俄罗斯姑娘们喜欢拍卖漫画、书籍、 鲜花 和玩具。”纳博科夫平淡地写道。一个传记作家同样注意到这个细节,他补 充 说,纳博科夫此后短暂地到过法国南部。薇拉见到传记中这些文字,就在书 页 边上用修正的口吻批道,“荒唐之极”。纳博科夫1923年前往法国这事,另 一 位学者写道:“在法国期间,他曾经写信给一个名叫薇拉·斯洛尼姆的女孩 ,他 们是在离开柏林之前的一次慈善晚会上相识的。”薇拉见到这句话,只是冷 冷 宣布,这里有三处不实之处,但她懒得逐一指出。
很可能,这场晚会是纳博科夫“多年后诞生的……‘回忆”’,他将5 月8日 钦定为他结识未来妻子的日子。当时的确有一场豪华晚会在柏林举办,但那 是在5月9日。在薇拉的迷人描述中,这些晚会是“由名门贵妇主办,有德国 精 英和许多外交界人士参加”,也吸引了未来的纳博科夫夫妇。这些晚会周期 性 地举办;纳博科夫就是在那样的场合中结识了一位前女友。①在纳博科夫断 然 判定的日期和薇拉同样断然否定可能发生该事的日期之间,我们**终不得不 作出权衡,并且要力保天平两边都不倾斜。在纳博科夫抛光的事实和薇拉将 这些事实扫到地毯下之问,存在着诸多可能。“但没有这些神话故事,世界 将 不会真实。”纳博科夫说;后来,他没能抵抗住诱惑,向一个来访的出版商 透露, 他和薇拉一见钟情时,他们才十三四岁,正与家人在瑞士避暑。(他透露这 段 秘密的时候正在创作《阿达》。) 不管如何,**初的故事是两个人和一副面具。在一个柏林春天的深夜, 在 两岸栽满栗子树的运河的一座桥上,薇拉·斯洛尼姆戏剧性地闯入了符拉基 米尔·纳博科夫的生活。她戴了一副黑色的绸缎面具,既没有模糊自己的身 份,也没有显明自己的身份。她这样做,可能是两人在年初的一场晚会上瞥 见 过对方,也可能是她从他发表的诗作中得到了暗示。②纳博科夫应该只看到 她 那浓密轻柔的卷发、那双明亮的蓝色大眼睛,以及他即将写到的“温柔红唇 ”。
她身材纤瘦,骨感上佳,肌肤晶莹,恍若公主。他可能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可 以肯定,她知道他的名字。有证据表明,薇拉主动安排了这场约会。纳博科 夫 后来在给妹妹的信中曾经证实。到1923年,他用西林为笔名写诗已经积聚了 一点名声。①他的作品经常发表在《舵》上。这是俄罗斯流亡圈中**好的报 纸。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举办了一场公开朗诵会。而且,他的身材很棒。“他非 常 年轻英俊。”薇拉承认。
流亡柏林的俄罗斯人聚居在一个小镇上。这地方不大,没有什么秘密; 薇 拉或许也已获悉,年轻诗人西林的心在1月就破碎了,因为他的未婚妻取消 了 婚约。即使受到胁迫,薇拉也很少透露个人生活的细节。假若她真如流亡圈 中后来的传言②,是她一直在追求纳博科夫,那么,她更有理由沉默。在第 一次 约会的过程中,她始终戴着面具,也许是因为她担心她的美貌会分散他对谈 话 的注意力(正如前面所暗示),也许是因为她担心她还不够美丽引不起他的注 意(这似乎更符合女性的心理)。其实,她没有理由担心。因为她知道有一种 方式稳操胜券,吸引这个诗人的注意。她为他背诵他写的诗作。她的声音十 分雅致;纳博科夫总是惊叹于她的音色“优雅非凡”。这一策略立马见效。
同 样重要的是,这个坚信未来一定能留名青史、相信梦境具有预兆功能的年轻 人,觉得薇拉·斯洛尼姆陌生而熟悉。在他70多岁的时候,当被问及是否立 刻 知道这个女人代表着他的未来,他的回答是,“我想你可以这么说”,然后 ,他微 笑着望着妻子。她应该对他更为熟悉。“事实上,他从1922年起写的每一首 诗,我都烂熟于心。”她后来断言。她参加过他的朗诵会;她**早的西林剪 影像 集中,开头几张就是摄于1921年和1922年的图片,看不出有事后补贴上去的 痕迹。那副在回忆中变成“亲爱的面具”的伪装,显然两人那夜在维尔默斯 多 夫的霍亨索仑广场上分手的时候,薇拉还一直戴着。在纳博科夫离开柏林前 ,庄法国之前,他们可能只有几面之缘,但就在几周之后,他写信给她说, 一只蛾 子飞进了他的耳朵,让他想起了她。
……

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作者简介

史黛西·希芙,1961年10月生于马萨诸塞州,曾就读于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学校菲利普斯中学,1982年毕业于威廉学院,1990年前为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编辑,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古根海姆基金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得主。著有《圣埃克苏佩里传》(入围1995年普利策奖终选书目)、《伟大的即兴曲:富兰克林,法国与美国之诞生》(华盛顿图书奖和大使图书奖)、《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2000年度普利策传记奖)、《克里奥帕特拉传》(2010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另有文章见于《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华盛顿邮报》等刊物。李小均,1973年11月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著有《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百花州文艺,2007)、《傅雷:那远逝去的雷火灵魂》(文津,2005);译有《找到梦想》(春风文艺,1999)、《天网的坠落》(人民文学,2001)、《在美国》(译林,2003)、《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上海文艺/台北联合,2009)、《尼采的使命》(华夏,2009)、《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广西师大,2009)、《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华夏,即出)、《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华夏,即出)、《语言与沉默》(上海人民,即出)。另有论文、译文50余篇,散见《读书》、《古典诗文绎读》等刊。

商品评论(6条)
  • 主题:

    纳博科夫只为两个人写作:一是他自己,二是他妻子。

    2020/6/7 20:30:16
    读者:dus***(购买过本书)
  • 主题:值得一读的书

    开本大,书也厚。制作精良。值得一读的好书。

    2019/6/28 22:48:18
    读者:bao***(购买过本书)
  • 主题:

    2011年的书,没想到还能买到,而且没开封,中图网真的是nb,尤其开始使用京东物流之后,配送速度提高了不是一点,现在更喜欢在这买书了。

    2019/4/9 16:27:41
  • 主题:广师大的文学纪念碑系列

    广师大的文学纪念碑系列,口碑不错的书,很好

    2017/8/20 12:41:01
    读者:yan***(购买过本书)
  • 主题:写得非常好,希夫敏锐 有见识,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薇拉

    在读。包装印刷都非常好,这本获得普利策图书奖,写得非常好

    2016/5/31 21:27:55
  • 主题: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

    肯定不是悍妇,要不然博纳科夫就成哲学家了

    2016/4/21 14:15:35
    读者:775***(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