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作者:李天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8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4(3.9折) 定价  ¥21.5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版权信息

  • ISBN:7532524876
  • 条形码:9787532524877 ; 978-7-5325-2487-7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礼仪之争"在中国、在西方都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影响。"中国礼仪之争"超越了教会内部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界,成为18世纪以来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它是中外历史上空前规格的"中西文化大讨论"。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前言

  "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是发生在清代康熙时期的重大事件。现在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把这争论看成是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讨论。狭义地讲来"中国礼仪之争"只是指18世细初年的那场认 ,论战分成对立的双方:一方是在北京的康熙皇帝,另一方是在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但是广义地说,这场论战其实缘起于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始入中国之际,不单开始得早,而且结束得迟,一直迁延到本世纪的1939年,这一年里,罗马天主教宣布废除以往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允许天下的中国天主教徒进行祭祀祖先和孔子的仪式。人此算来,"中国礼仪之争"在中西宗教和思想史上有三百多年的经历。

  在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和研究,一直具有十分显眼的位置。"中国礼仪之争"和后来历史上发生的其他"文化冲突"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在问题产生的时候,它没有夹杂进利益纠纷,学者们一般也把"中国礼仪之争"称作是"教案"。但是,应该中以区别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所有"教案"都夹杂着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的冲突。"教案"中所谓的宗教问题,并不完全是宗教性的,而更主要是社会性的,然而至少在"中国礼仪之争"开始时,中西双方都只是为了维护宗教信念上和文化上的纯洁性,主要目的是纯粹观念性的,这个区别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为了保住中国天主的地盘,罗马教廷很犹豫地坚持其批评中国文化的已见。同样,康熙皇帝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分寸地驱逐了传教士,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人,仍然固执于自身的理念,而中国人亦固有其文化自大的精神传统,他们都看重思想上的差异,因此说"中国礼仪之争"在开始时是一场观念之争,是从中世纪社会到近代社会过渡过程中,那种比较纯粹的文化冲突。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礼仪之争"在中国、在西方都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影响。"中国礼仪之争"超越了教会内部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界,成为18世纪以来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它是中外历史上空前规格的"中西文化大讨论"。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目录

前言

世界性的议题(1) 比较文化(7)

**章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一、 缘起
耶稣会人文主义(15) 会内的"祀仪纠纷"(20)
二、 争论大爆发
修会间的争执(32) 阎当与康熙(46)
三、 中西大遭遇
铎罗使团(58) 俱伤的结局(69)
四、 争论的余波
大混乱(87) "葡萄酒外交"(101) 1939年大翻案(108)

第二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一、 关于汉语文献
中国古籍记录(123) 罗马汉语文献(131) 文献价值(150)
二、 两个典型文本
《草稿》(158) 《赣州堂夏相公圣名玛弟亚回方老爷书》(165)
三、 几个争论焦点
调查要点(175) 祭天地(184) 祭祖(188) 祀孔(195) 杂祀(202)
四、 关于文献写作和作者
文献写作(214) 福建世家:严氏父子、李氏兄弟(221) 江南学者:夏大常、丘晟、张星曜(228)

第三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一、 宗教抑或伦理
"中国礼仪之争"与西方"汉学"(239)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的定性研究(259)
二、 北京和罗马
近代外交之先河(280) 本土化神学(287)
三、 "西学"与"汉学"
"中国礼仪之争"对明清思想的影响(306) 清末民初宗教思想衍流(325)

结语

附录
一、《禁约》(即皇克莱芒十一通谕(自那一天)
二、洪意纳爵等:《祭祀问答》(二种)
三、李九功:《证祀刍议》
四、 引用及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节选

北京和罗马

近代外交之先河

  "中国礼仪之争"初步显露了近代社会的外交问题,既然天主教是一个严密的宗教组织,又由于"政教合一"的传统,时至18世纪的欧洲各国和教会仍有紧密联系,便使得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必须与梵蒂冈和各保教国政府打交道。一般情况下,康熙和耶稣会士保持着皇帝和内廷庞臣的个人关系。但是,当"中国礼仪之争"发生时,罗马,法国、葡萄牙都被卷了进来。康熙必须处理与欧洲之间的国际关系,清朝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对外交往。

  当"中国礼仪之争"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罗马教廷两次派代表团访问北京,康熙承认其使节地位。近代中国和欧洲的正式 从中梵关系开始的,虽然早些时候,葡萄牙和法国作为天主教传教的"保教国"已经和中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在"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宗教,民族和国家的权威因素渗入进中国。

  葡萄牙国王的"保教权"(Patronatus missionum) 是在1493年从教皇亚力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92-1503)手里获得的。当时,葡萄牙、西班牙向海外探险,开辟了通往美洲、亚洲和亚洲的航线。很多传教士通过这些航线到当地传教。从里斯本到好望角,到印度洋的航线,是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498年发现的。因此,列奥十世(LEO,X,1513---1521)在1514年将亚洲的保教权也授予了葡萄牙。"保教权"有几项内容,到东亚的传教士应向葡萄牙政府登记,应搭乘葡萄牙的商船前往亚洲,东亚的主教应由葡萄牙国王向教皇推荐,当地为传教发生的交涉事务应由葡萄牙政府代理,在当地进行宗教仪式时,葡萄牙国五一的代表应在各国代表之前,葡萄牙政府负责提供传教津贴。在中国,葡萄牙驻澳门总督负责监督中国的传教事务。由于葡萄牙总督的垄断,耶稣会内部为中国礼仪发生的争论,在澳门得到协调,问题没有暴露到罗马和欧洲。

  16世纪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海上竞争的世纪。地球是圆的,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代表西班牙,从另一条航线,经大西洋,过南美洲,入太平洋,"发现"关岛,*后从地球的另边到达菲律宾。西班牙人*终在1571年把菲律宾群岛占为殖民地。此后,西班牙北京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也到达亚洲传教。他们经过南洋华人的中介,进入台湾,又在17世纪的明末清初和葡萄牙系统的耶稣会相会于福建地区,"中国礼仪之争"主要是由于双方对中西文化和宗教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但是多国矛盾加剧了神学冲突。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