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作者:蔡新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3-24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5(4.3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版权信息

  • ISBN:7020076055
  • 条形码:9787020076055 ; 978-7-02-007605-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内容简介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是对目前的翻译研究批判性思考的一个结集。文中指出,二项对立已经形成将复杂的世界一分为二的定势,因而诗也就成了哲学化的对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作为危及到了我们的翻译研究,甚至已经将它推向拒绝他者思维的境地;而雅各布森的翻译三分法及其“语际翻译”等概念,由于执著于结构主义的同一思想而背离了跨文化交流的倾向;本雅明的“来世翻译”,因为渲染着基督教的来世主义意味,而不能归入提倡全面颠覆形而上学的“解构”思想,而他所提出的“灵韵”却因为迎合了浪漫主义的历史走向,值得重视;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不能完全归结为他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后就不再使用的那种“阐释学”,而是应该从他并未从中走出的认识论加以探究,尽管这样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自我中心主义而需要重新检讨。因而,西方理性主义的失效,或许为日常的、非系统的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翻译研究似乎也就有了另一片生发的场地。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前言

时候已过,“新论”已成“旧说”。不过,探索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敝帚自珍,或许还是可以汲取。因而,在回忆之中,在回顾来路的时候,有的文字还能发出些微的“新意”。这大概是这本论文集题目的由来。
有关《红楼梦》的英文翻译的讨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我们的译学构想,应该摒弃二项对立的思维方式。不然的话,这个世界“黑白分明”,艺术世界也一样“楚河汉界”,到*后便会导致“你死我活”式的东西的出现。而那正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所要求的对象——交流所要避免的局面。
至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的探讨,是读书发现,教科书中一向所强调或推崇的“阐释学”的名目与海氏的著作《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中的翻译思想并不一致。
与此相联系,<自我翻译:行走在翻译“间性”之上的思想家的苏格拉底简论》是对翻译学研究应该从认识论开始的强调。因为,我们凡是触及“学”时,往往立足点是在西方,而不是东方。而我们以往很少关注这样的哲学问题,因而出发点可能就是错的。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目录

自序
**章 翻译的间性、文学的第三世界与《红楼梦》的英译问题
一 居间的翻译:以《红楼梦》的片段英译为例
形而上学之“结构”的“有”的独裁及其对“无”的排挤
《红楼梦》中的“第三世界”
《红楼梦》中“无”与“有”及其英文处理
二 情与世界:《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三个世界
及其在英文中的再现
《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大观园之外的“亲情”
“女儿们”的“真情”
“真情”与婚姻
“真情”的英莲(应怜)与“葫芦”的“糊涂”
情、Love与诗意的散发

第二章 想象力与翻译的间性
一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
本雅明的“解构”在别处的突破与灵韵的意义
有关“灵韵”三策略的翻译研究运用
二 同一的神话与翻译的缺席:论想象力在翻译之中的作用
《论翻译的语言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指向
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想象力的居间作用与陌生化的关系
想象力与翻译的三分
三 基督教《圣经》中“我是”的意义与翻译问题初探
有关“我是”的几个观点
上帝以言造世
无法传达的“我是”:摩西时代
莫衷一是的“我是”:新约时代
“我是”与翻译

第三章 翻译认识论之中的回归问题——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解读
一 海德格尔的“你是谁”认识论翻译观
自我翻译:《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中海德格尔有关翻译的论述
翻译间性:海德格尔的翻译认识论
自我翻译与翻译研究
二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中的本体论的翻译思想
翻译就是存在:翻译中的“你是谁”
翻译:诗意中的“回家”
“之间”与翻译
三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中的翻译认识论问题
《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的主要内容
海德格尔有关翻译的直接论述
海德格尔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翻译”
翻译需要“殖民地”?

第四章 反同一而动:自我翻译与翻译的第三项
一 翻译:在海德格尔与钱锺书之外
海德格尔:文化之内的解释,拒绝翻译
钱锺书:“心同理同”的情势不需要翻译
翻译拒绝“同一”
二 自我翻译:行走在翻译“间性”之上的思想家
的苏格拉底简论
苏格拉底的“爱”的翻译中介作用
身为“中间人”的苏格拉底与翻译的可能联系
自我认识与翻译
三 彼此彼此
闲谈中的“彼此彼此”
诗中的“彼此彼此”
哲学中的“彼此彼此”
修辞中的“彼此彼此”
“彼此彼此”与翻译
主要参阅文献
展开全部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节选

如果说有关思想已经清楚地突出了文学性或诗化倾向,那么,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文学的多重复杂性,由于立足于“两个极端”“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立与冲突,因而,才能揭示出人生存在的真正面目。似乎只有在文学创造中,才能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戏剧,在“时间”和“空间”的开拓中不断展现。(红楼梦》的内涵之所以复杂而又丰盈,可以肯定同对这样的“间性”的体悟不无关系。而且,如果将这部小说置人中华文化史中,就会明白,这部描写“人间悲剧”的文学作品还可能含有司马迁的思想。因为,后者在《报任安书》的*后吐露心迹时讲到,他以毕生精力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的“究天人之际”中的“际”,既可理解为“边际”、“界线”,又可理解为“际会”、“际遇”;也就是说,它包含的既有“天人之分”,又有“天人之合”。但这一“际”既不是完全的“分”,也不是彻底的“合”,而是可分可合、既分又合的那种动态。正是在这样的动态下,我们才有了人间的诸多故事,既能书写为《史记》,又可幻化为《红楼梦》。如果“分”的成分大一些,故事则会演变为悲剧。因为,司马迁思路或许也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的反动:“天”与“人”作为两个极端,在其理想的“合”之外或之中,从来都是在演出人世间的苦难、人的悲苦。《红楼梦)也的确是表现出了这样的背离“合”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余英时将“两个世界”截然分离开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 作者简介

蔡新乐,河南唐河人,中山大学博士,现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翻译理论研究所所长、英语语言文学第一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的“相关的”翻译及其他》、《翻译与自我——德里达的(死结)的翻译学解读与批判》以及《汉语与翻译——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等,译著有《疆界2:国际文学与文化》、《美国研究的未来》及《霍普金斯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等。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有点论文集的感觉

    虽然是专著的体例,但感觉就是几篇论文攒起来的

    2013/12/22 18:16:52
    读者:lia***(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