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本类榜单:旅游销量榜
中 图 价:¥12.5(5.2折) 定价  ¥2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2088115
  • 条形码:9787802088115 ; 978-7-80208-81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本书特色

甘地是人类的良知,但他还是印度的灵魂吗?新的印度正在成就一则神话,还是会被自己的内部冲突撕裂?独立后的印度到底有何改变?圣雄甘地带领印度独立时所倡导的理念与价值,如今意义何在?对现代的印度人而言,这位印度国父仍举足轻重?「非暴力」竟成了令人羞愧的陈腔滥调?
印度或许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显学,但如果不清楚它的内在,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部人文关怀强烈的印度报导文学,将是你了解印度的**步。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般探讨印度发展的书籍,都在讨论印度快速且无法阻挡的窜升力量。本书作者自一九九○年后为欧洲数家报纸担任驻印度特派记者,拥有丰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他抛开数字统计,提供官方数据和财经报告都无法提供的深刻观察。
作者在印度进行了一次历史痕迹的探索之旅,而他选择的导游正是甘地。作者造访了一片荣景的都会区,那里已然形成新时代的中产阶级。他也走访了偏远乡镇,见识到宛如生活在遥远古代的人们。他笔下的印度众生形形色色,有土邦大君、人权斗士,有农民、叛军,还有程序设计师、巴士司机和剧场工作者,每个人都对甘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印度的未来,也抱持不同的希望。
作者使用简单流畅的文字,充分发挥记者本能,让报导与访谈自然交织,说故事的方法自然动人,且能保有专业角度。读者将**次发现印度社会处处矛盾的现实,真正了解印度人自己在想什么,以及世人奉为圭臬的甘地形象与理想,是如何牵动着这个古老国家。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目录


前言
**章 海边的城市
第二章 女儿和姐妹
第三章 由德夫东格里到新德里
第四章 靛青运动
第五章 曼尼普尔邦的母亲们
第六章 印度的心脏
第七章 网络拉巴的曙光
第八章 印度的新首都
第九章 宫殿中的茅屋
后记 甘地的子孙
展开全部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节选

**章 海边的城市
博尔本德尔向来没有什么好名声。古吉拉特邦的禁酒令,使这个海港城市成为了*重要的走私酒转运地。禁酒令的颁布原本是出于对甘地的缅怀和敬仰,没想到却把这位印度*有名的禁酒主义者的家乡,变成了该地区黑市交易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山托克哈本•杰德加的妇女成为了一个大走私集团的头目,她因此崭露头角。就像许多体面的印度黑帮人物所做的那样,后来她进入了政界,并一下子扬名全国,宝莱坞甚至以她的经历为题材,拍了一部以她为主角的电影。
走私分子在选择顾客时,向来不怎么挑剔。在20世纪90年代,走私集团帮人运送武器和弹药,他们沿着博尔本德尔人烟稀少的狭长的海岸线,把武器和弹药运上岸。这些武器和弹药是为穆斯林极端势力恐怖组织准备的,他们想对阿约提亚清真寺被毁事件进行报复。1992年12月6日,数千名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强行冲进并拆毁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提亚的巴布里清真寺。3个月以后,孟买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14起连环爆炸案,导致200多人死亡。肇事者使用的是RDx强力炸药,根据这个线索,警方怀疑爆炸案跟一个叫乌马尔•米昂•布喀哈里的男子有关。而他则来自博尔本德尔。
博尔本德尔似乎并不怎么关心它那举世闻名的儿子甘地,甘地一辈子都在跟博尔本德尔大工厂主的“工业主义”作斗争。在我见到这座城市**眼之前,我先闻到了城市工业废气发出的那股浓烈难闻的气味。然后在地平线上渐渐出现了一座大型化工厂的轮廓。化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被海风吹成一朵朵黄色浮云.从城市上空飘过。跟其他城市的圣甘路(圣雄甘地路的简称)一样,这里的圣甘路也是一片喧嚣,空气里弥漫着废气和腐烂的垃圾气味。街道拥挤不堪,自行车、人力车、摩托车以及牛群混杂在一起,我们的汽车只能艰难地前行。行人在街道中间穿来穿去,他们被许多从人行道上跑过来的流动商贩追逐着。汽车快到站时,迎面出现了一队迎亲的队伍。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一些客人,他们在拥挤的街道上,随着铜管乐队吹奏的刺耳的音乐翩翩起舞。我下车时一脚踩到湿漉漉的已经霉烂的干草上,它们就摊在人行道的排水口处。
第二天早日戈才发现,这些干草是周围村庄的农民给牛奶桶封口用的,他们一般骑自行车把牛奶运到城里来,然后就在车站旁边卖。我看到他们蹲在地匕,头上的缠头布盘得大大的,一个买牛奶的顾客毫不顾及地把手轮番伸进一个又一个牛奶桶里,然后再把手抽出来,看牛奶顺着手指往下流——这是这个地区检验牛奶脂肪含量的一种方法。圣甘街几乎认不出来了,街上繁忙的车辆不见了,就好像一下子被风吹走了一样,只有垃圾四处皆是。流动商贩的小摊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乞丐和他们搭的过夜的铺位。一个游僧正在折叠黄褐色的腰布,在他的旁边,是一只伸展着四肢趴在地上的狗。
甘地故居位于市中心,旁边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是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分界线。新城区里有商店、电影院、一座寺庙和花园,位于老城的住宅区里则分别住着隶属于渔夫种姓的居民、穆斯林造船工人和鱼贩。穿过一道侧门,首先到达的是一座显得有些豪华的纪念馆,纪念馆把通向狭小的圣雄故居的人口几乎挤到了角落里。甘地故居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只有区区25平方米,里面的房间都很小,在甘地的童年时代,24位家族成员就住在这些小屋子里。房子里通向各层的楼梯都非常陡,所以说它们更像是梯子,必须得借助旁边的两根绳子爬上楼梯。
圣雄甘地1869年出生时,甘地的父亲卡拉姆昌德,仍然保持着博尔本德尔土邦主首相这个极高的头衔。博尔本德尔是索拉什特拉地区153个小邦主的领地之一,它们跟印度剩余的400个土邦一样,在印度独立以前都属于自治区域,虽然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自治。这个尊贵的头衔,并没能够阻止他跟他的4个孩子,挤在一层的两问小屋子里生活。根据甘地传记撰写者派瑞拉尔的说法,这种狭窄的居住环境意味着卡拉姆昌德每天清早只能坐在房前办公,接收下属们呈送上来的书面申请和起诉书,同时他还帮助妻子普特丽白择菜。在甘地母亲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一间只有4平方米大的厨房中度过的。
在甘地家的房子后面,隔着两排房子,是与甘地同年龄的嘉斯杜白生长的地方。1883年他们结婚时,两个人都还不满13岁。在结婚3年后的一天夜里,年轻的丈夫从父亲的病榻前溜走,回到怀孕的妻子身边,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便听到父亲过世的噩耗。父亲临终前居然离开父亲病榻,这让甘地产生了一种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伴随了他一生,也多少影响了他对性爱的态度,导致他*终成为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
甘地在他的自传里很少提到父母亲对他的影响。一般人只知道,他的父亲为人耿直,在处理与地方执政者的关系卜,表露出的那种率直和坦诚,好几次让他丢了官。或许这已经事先预示了,为什么他的儿子,在坦诚和寻求真理方面,表现得那么执拗和锲而不舍。在甘地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更为直接。父亲卡拉姆昌德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为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主要从事工商业,敬奉罗摩神和克利须那神。甘地的祖父则接近一支分裂出来的教派,该教派拒绝种姓制度和信仰的区别。
某些影响对于年轻的甘地来说,是来自他的母亲。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真理试验》中写道,他的母亲普特丽白是个虔诚的普拉那米教派教徒,这是甘地家族所信奉的毗湿奴教派中的一支,它甚至把某些伊斯兰教元素引入到自己的宗教仪式中,敬奉“罗摩和拉希姆(安拉)”。甘地后来一直使用该教派的祈祷方式。甘地回忆说,他们家附近有一座普拉纳米寺庙。他写道:“寺庙里没有神的塑像或者画像,但墙上画有经文,经文似乎出自可兰经。僧侣穿的衣服也跟印度教庙宇的僧侣不同。他们祈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跟伊斯兰教有些相似。”
甘地的父母也赞同耆那教,耆那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宗教,属于印度传统大教之一。耆那教的教义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虔诚的耆那教徒为避免吸入昆虫而带面罩,在走路的时候,为了避免踩到小生灵,先用扫帚开道。甘地的非暴力政治理念——“Ahimsa”无疑是受到这些观点的深刻影响。对于甘地同样重要的,还有耆那教的另一个基本观念,即“非绝对论”,换句话说,就是“事实的多样性”。他有一次写道:“我热爱‘事实的多样性’这条教义。它教会我,要站在穆斯林的立场上去看待穆斯林;站在基督徒的立场一下去看待基督徒。”甘地成年后,他不太重视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却如醉如痴地追求各种不同的信仰形式在精神上的统一,而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父母的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
  毫无疑问,甘地所接受的宗教影响,不仅仅是来自他的父母亲卡拉姆昌德•甘地和普特丽白。在甘地故居的同一条街上,我发现了当地政府的办公室。又过了一天的上午,我就这个问题去拜访凯乌尔·山姆帕特,他是该市的*高行政官员,相当于市长。他认为,博尔本德尔市的印度教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在宗教方面互相包容,也应该归因于当地的经济因素。他说:“在我们这里,穆斯林群众和印度教教徒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印度教的渔夫种姓与穆斯林群众一起出海打鱼,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同坐一条船’,怎么可能用船浆互相袭击呢?”
凯乌尔·山姆帕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边打手机通话,一边签署文件,同时还大谈甘地的宗教信仰:“甘地给世人定下了五个目标:说真话,尊重一切生命,尊重别人的财物,以及‘Aprigraha’,即安分守己。”他只说了四点就打住了,我想提醒山姆帕特,还缺第五条戒律。不料他突然说,他必须要到隔壁的“Control Room(机房)”去一趟,因为有一个电视会议,要讨论政府的防疫计划。
当山姆帕特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琢磨出来,为什么甘地送给世人的第五件礼物他忘记说了。因为它跟性有关,那就是“Brahmacharya”,即节制性欲。这条戒律是印度人唯一不能接受的,他们因此开始与甘地不和。我不想使山姆帕特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他的办公室里不断地有人进进出出,于是我转变话题,问起他2002年发生的那几起宗教骚乱。他说:“我感到很骄傲,宗教风波没有伤害到我们这座城市。”他把这一点归功于当时的警察局长瓦尔马,同时也归因于该市两大宗教团体在经济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瓦尔马送给博尔本德尔市的还不止这些”,山姆帕特补充’道。1993年孟买发生连环爆炸暗杀行动以后,走私集团为恐怖分子运输武器的事件被曝光,警方借此也对酒类走私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此后,这个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降低。那么,那个走私集团的女头头山托克哈本·杰德加怎么样了呢?“她在上届选举中落选了。”
  ……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作者简介

贝尔纳德·伊姆哈斯利1946年生于瑞士,于苏黎士大学毕业。1972—1973年在孟加拉从事人类学田野研究。1984年起长期居住印度并娶妻生子。1990年后为欧洲数家报纸担任驻印度特派记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