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史华慈与中国

史华慈与中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08-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674
读者评分:4.4分14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5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史华慈与中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627982
  • 条形码:9787807627982 ; 978-7-80762-798-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史华慈与中国 内容简介

本杰明·史华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也是享誉全球的对人类文明有深邃思考的大思想家。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研究大师诞辰90周年,2006年12月哈佛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召开“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作为该会议论文集,荟萃了一批国际和国内**的中国思想和历史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史华慈思想的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研究。
本书收录了2006年12月哈佛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议论文,论文主要涉及了史华慈思想研究、从史华慈出发的研究以及史华慈生前耕耘过的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等话题。

史华慈与中国 目录

史华慈思想研究
 史华慈:*后发表的思想
 重读《寻求富强》——一些关于本杰明·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的个人笔记和思考
 史华慈的“思想世界”
 两种幸福观和人性论——对史华慈“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的解说
 史华慈的中国学研究
 严复:在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对史华慈严复研究的一个检讨
 史华慈老师对日本严复研究的影响
 附录:日本的严复研究选篇
 本杰明·史华慈教授对中国与日本的认识及其中国近代思想研究
从史华慈出发的研究
 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
 跟随史华慈老师研究宋代思想史:论朱熹和天
 解释的力度:史华慈的中国思想史视角
 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与毛泽东——兼论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内在冲突与深层分歧
 谁是杨朱?——听史华慈的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卢梭,多元现代性,以及一种属于全人类范围的政治哲学:“内外有别”?
 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从孟子到毛泽东延至现在
 生存斗争学说的中国演绎与兴替——近代中国思想世界核心观念通检之一
 反者道之动:圆、循环与复归的辩证意义
 朱子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特质
 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毛泽东与无政府主义——从《西行漫记》的一处误译谈起
中国现代历史研究
 勾践故事在20世纪中国:跨文化视角
 历史叙事和跨民族主义在东亚
 17到19世纪中国南部乡村的书籍市场及文本的流传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从十五个“小人物”的回忆录看新中国在50年代初是如何进行社会统合的?
 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编后记
史华慈与中国纪念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史华慈与中国 节选

史华慈:*后发表的思想 刘梦溪
一、访谈补记
我很遗憾我与史华慈教授的访谈对话,他没有来得及看到就离开了人世。都怪我不恰当的生病,耽搁了及时整理访谈记录稿的时间。1999年对我是不幸的一年,4月份从哈佛回来不久,就病倒了。直至第二年春夏,方日渐恢复。但更加不幸的是,我所见到的西方*单纯的思想家、*富学养的中国学学者史华慈教授,已经永远不能向人类发表他的睿智卓见了。我和他的访谈对话,**次在1999年2月9日下午的2时到4时,第二次是2月22日上午10时至12时。地点在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对着门,大衣挂在门后的衣钩上。我和林同奇先生坐在他的对面,内子陈祖芬坐在左侧书架前。因为有事先送给他的访谈提纲,整个谈话非常顺利。他谈得愉快而兴奋,几次高举起双手,强调他的跨文化沟通的观点。讲到美国文化的现状,他略感悲观,他说自己也许是老了。这样说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眉宇间有一丝黯然。没法形容这次访谈我个人所受的启悟以及带来的学术喜悦有多大。第二次谈话结束的时候,我写了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启我十年悟,应结一世缘。”当时说好访谈稿整理成文之后会寄请他过目。没想到因病未克及时竣事。而当现在终于成文准备发表,却欲送无人了。成为一次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好在此访谈稿先经林同奇先生根据录音整理并作汉译,然后我参酌现场所作笔记和内子的笔记,*后写定成文。其可靠性史华慈先生自必认可。如果我揣想不误的话,1999年2月9日和22日我对他的这两次访谈,应该是他生平*后的两次学术对话。因为林同奇先生告诉我,我回国不久,史华慈先生就住进了医院。也许我纸条上的后一句不那样写就好了。林同奇教授为访谈所做的帮助,对访谈初稿的整理、汉译,我深深感谢并心怀感激。
上面这段文字,是2001年1月24日我为整理好的《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写的补记,如今已经过去五年的时间,而距离我与史华慈先生那次访谈对话,至今已有七个春秋。我相信1999年2月9日和2月22日的两次访谈,应该是史华慈先生一生之中*后发表的思想。
二、我提出的问题
为了准备与史华慈先生的访谈,我事先写好了访谈提纲,列出了八个方面的问题。
**个问题,林毓生教授向我介绍,他说您的研究与一般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能否请您谈一谈您的研究的特点?是怎样的契机使您进人中国研究的领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严复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这三本书是怎样写出来的?能反映您的中国研究的各个阶段么?对于中国,您*关注的是什么?什么是您的中国研究的基本理念?您是否还有新的写作计划?
第二个问题,费正清教授已经作古,您能对他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有所评价么?哈佛的中国研究有什么特点?您对当今美国的中国学有何批评?有何期望?有何建议?
第三个问题,请您扼要谈谈对中国的文化与传统的看法。您认为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有通向现代的可供借鉴的资源么?李约瑟主持的《中国科技史》您怎样评价?中国人在思想领域对人类文明的宝库的贡献,*主要的都有哪些?对晚清以来引起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挑战一响应”模式,学术界已有所质疑,您现在怎样看这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请您谈谈五四好么?我知道您是赞同把五四以来的思潮分解为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三种思潮的,不知您现在是否仍然持此种看法?但这种区分本身已有所取舍,至少有区分者的畸轻畸重的态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这种区分是否代价太大?后期的严复、章太炎、王国维(包括梁启超)的思想,怎样评价才算比较公平?就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而言,保守主义这个概念怎样和他发生联系?
第五个问题,研究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学者中,很多人都赞同“儒家中心说”。我对此深所置疑。我觉得“儒家中心说”不能正确解释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往往不是很单一,儒家之外,佛、道思想也是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民间的或处于在野位置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不知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您怎样看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儒学和宗教的关系是近来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儒学是不是宗教,大家看法很分歧。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第七个问题,能否谈谈您对今天的中国的看法?今年是20世纪的*后一年,您对即将过去的一百年即20世纪的中国,和21世纪的中国,有何检讨和展望么?您对中美关系有何预期?
第八个问题,对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您有何评论?
三、史华慈发表的思想
我需要说明,史华慈教授的谈话,不是对我所提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参照我的问题,放开来阐述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这是他的一次借题发挥,他显然乐于并且需要发表他积蓄已久的思想。
他的这次*后的思想表达,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有关文化问题的诸多侧面。因为访谈全文以《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为题,已经在我主编的《世界汉学》第2期刊载,此处只摘要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并略谈我对这些思想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史华慈认为,文化是一种未经决定的、不稳定的、相当松散的整体。他一再说,文化是个复杂的事物,是巨大而不稳定的范畴。他说历史是麻烦的事情,一大堆问题,纠缠不清。它和文化一样都是一种“问题性”或“问题结构”(problematiques)。问题,由于涉及人类存在的经验,所以是普世的;但是答案,由于出自于人,所以总是有分歧。
所以,他并不把文化看作某种固定不变的结构模式,而是把文化比喻成一种化学上的复杂的化合物(a complen chemical compound)。有的研究者把文化比做生物学上的一元有机体(a biological organism),他说这是一种强势的文化整体观,容易低估历史变迁的意义。他赞成一种弱势的比较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他心目中的文化,是一种未经决定的、不稳定的、相当松散的整体。
如果我们说文化是一种结构,就必须马上强调这个结构内部各种成分之间并没有达成稳定的谐和状态,而是充满种种深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矛盾,而且正如一切化学化合物那样,其中各种成分都可以分离出来,可以从原有的结构中解脱出来和其他结构组合。所以文化不可能形成一个静止的完全整合的封闭的系统。他以佛教传人中国作为例证,说东汉后佛教传人中国的历史,说明中国人完全可以从印度文化中剥离出一部分,综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中国人并没有因为吸收了佛教从此就变成了印度人,我想也不会因为吸收一部分西方思想就变成西方人。
第二,他提出了“文化导向”(cultural orientations)的概念。文化人类学家往往采取一种静态的观点,认为一旦一个文化有了某种导向,这些导向就永远持续下去,不发生任何变化。但史华慈强调的是文化和历史之间的连续性,不赞成后现代主义者把文化等同于论说(discrouse),再把论说等同于历史。他说,有些当代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容易把文化内部的各种价值规范之间的历史性和共时性张力减少到*低程度,同时回避作为理想的规范和现实之问的差距。为了肯定某种“民族认同”,他们不惜把过去描绘成一片光明,从而牺牲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论是西方的胜利者或者是非西方的受害者,双方都有这种倾向。
第三,史华慈在谈到现代性问题时,他提出,历史没有终结,现代性没有结束。他说,“现代性”这个词,正像“文化”这个词一样,它的内部一直有很多张力。
前几年,柏林墙垮后不久,有人比如福田,就说这是“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现在他也修订了自己的观点。现代性内部既然有种种张力,就一定会发展。因此,如果我们谈起五四运动,就得关联西方现代性的发展和变化来谈。我认为五四发生的时期,即1919年这一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看西方现代性的发展,那么19世纪和20世纪很不一样。19世纪可以说属于英美式的,可以说是科学和民主的某种结合,是自由主义的天下。但到了20世纪,出现了危机,集中表现在**次大战,战后产生了对自由主义的强烈反弹。五四运动发生的时机,就恰恰遇上了西方历史和它的现代性发展中的转折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和对付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而且是历史走到了某一时刻。我们并不是仅仅面对两个相互对抗的抽象的文化,还得面对具体的历史。
在讲五四时,他使用了历史时刻这个概念。
第四,我向他请教现代性的核心指标是什么?研究现代性需不需要和各自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就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行的关系而言,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现代性?他说这是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他说许多人认为,现代性是科学革命或者经济技术的合理化;有人强调社会伦理方面的变化,认为是个人从人类的或超自然的权威中解放出来;有的则认为现代性的核心是推进人类的平等,以及还有的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等等。其实,即便在个人主义内部也是五花八门,从康德的道德自决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个人主义。现代性中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始终是没有解决的难题。至于经济、技术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从卢梭和法国一些启蒙哲学家的讨论开始,到现在还是争吵不休。韦伯把合理化作为现代性的中心,当然很有说服力。
不过,史华慈先生说,他想从哲学的视角来看韦伯的“合理化”所产生的种种结果,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现代性的核心是一种“浮士德冲力”(Faustian Spirit),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知识的无限欲望,它影响现代文化的每个方面。所以我们谈现代性的文化,和谈传统文化一样,文化内部的那些中心导向(不论它们是什么)所导致的、所产生的都是一个巨大的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性。
第五,关于传统的断裂问题。他说,凡强调和过去发生质的断裂的人,多半认为基本的对立不在于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之间,而在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他们喜欢使用的比喻是生物有机体,认为所有文化或文明都像一个正常的生物个体,必得经历某种单线型的发展。一般说来,许多认为西方的现代性具有普世性的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往往认为文化的历时性对立比共时性对立更为重要,更加本质。其实古、今、中、西,所有这些对立都不是绝对的。例如,在西方前现代文化的“问题性”中既含有种种有利于发展现代性的倾向,也含有种种不利于现代性发展的倾向。16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固然得力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潮,但是,正是主张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对科学革命并不有利。从近十几、二十年的情况看来,和儒家有关的许多社会文化习俗对东亚经济现代化进展并非不利,但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
第六,史华慈也谈到了另外一种断裂,就是“后现代”和笛卡儿式的“断裂”。他说西方出现的一件事在中国没出现过,就是所谓笛卡儿式的断裂(The Cartesian breaks)。不是指笛卡儿个人,而是一种彻底的二元论。笛卡儿本人并没有完全这样做,因为他仍然相信上帝。根据这种二元论,一方面是整套的科学,对物质的机械论看法;另一方面就是物质的对立面,不是上帝而是人这个主体世界。主体和物质两个世界彻底被分开了。这是非常激烈的看法,在哲学史上属于激烈的二元论。可是这种二元论却充满活力。
至于怎样才能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西方到18、19世纪,许多人对仅仅存在着个人主体感到失望。到康德他谈的还是个人的主体。但许多人都认为人不只是一种个人的主体,还必须引进人的社会性。于是出现了休谟,他对主体采取怀疑的态度。后来更有人想根本取消主体这个观念,代之以社会或者语言等等。20世纪就是以语言代替主体。他们事实上都攻击笛卡儿,转而谈文化、社会、历史。黑格尔就把历史看成自身独立发展的过程,前进的动力再也不是个人了,而成为社会的历史。
史华慈说,后现代主义也攻击主体,也攻击个人的主体。但他们所做的,马克思早已做过。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说过[从其现实性说]“人的本质不是孤立泊勺个人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过这是把某种称之为“社会”的东西实体化了,社会变成了动力体系或系统的东西。笛卡儿式的断裂,带有浓厚的非宗教、无宗教的涵义(profounaly non-religious and irreligious)。即使你不说是个人,而是社会历史,你说的仍然限于人的领域。人的(human)世界和非人的(nonhuman)世界之间的断裂依然是彻底的。而那个非人的世界,自然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史华慈说,他不是非理性主义者,他相信科学,科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世界的实际情况,虽然科学不可能告诉我们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革命”根本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依然卡在一个老问题上,即人的世界与非人的世界的对立,你可以说人已不再是一个主体了,主体已被消解了,但你仍然是和物质世界对立的人。
第七,关于宇宙的结构和“道”。史华慈说,在西方,我们一谈起宇宙,就喜欢谈“结构”,宇宙的结构,自然的结构等等。但是中国人谈到宇宙或大自然很少用“结构”这个概念。中国人喜欢用“道”这个概念。道和结构很不一样,道似乎更加整全化,有机化,比较动态灵活,而且“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个“无”孕育、包涵整个的“有”。而在古希腊,有一种思想,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即中国所谓的“万物”都还原成某种元素,如水、火或空气等,或还原为原子,像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中国是采取的“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整个自然是丰满的,而且可以充满种种神灵。这不是化约主义(reductionist),不是把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化约成一些简单的东西。希腊人采用“结构”这个词,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你把这些小元素取出来放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新结构。可是中国,当一个新东西产生时,不谈结构,而采用“生”这个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八,当史华慈谈中国人和西方人认识宇宙所使用的不同概念时,他是想回答我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古代科学以及对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有何看法。他说,西方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基本上是回到希腊,如果你把数学逻辑和化约主义放在一起,把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他把数作为万物的原型)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结合在一起,你就可以得出某种现代科学的原型。文艺复兴的精神之一就是回到希腊,当然现代科学不是一下子就产生出来,还得经过一段时间。
他说李约瑟当然是个了不起的人,不过他们之间曾有过争论。李强调科学应该遵循有机论,将来的科学可能更像中国人的思想,更加有机化。将来是否如此我不敢说,但在过去——我知道我这样说难免有些简单化——西方却是用数学、逻辑加化约主义来搞科学的。我不是否认中国也有不少观察,包括对自然的经验性的观察,但是——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国人过去没有把数学、逻辑和原子放在一起,变成一种结构。我认为李约瑟所说的中国的有机观,可能和中国对人文和社会的观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例如,可能是出于和国家官僚体制的模拟而产生的一种构想,和生物学有机体的联系反而较少。
史华慈说,他并不崇拜科学,把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于人文学科,他不认为有正当性。他说中国诸子中,*接近西方现代科学的可能是后期墨家。墨子一派就属于反抗主控导向的思想家。当然,在西方同样也有反主控导向的思潮。例如你不能说因为西方主控导向是一神论,就没有某种与神合一的神秘主义潮流。大家知道在中世纪这种潮流的代表人物如Johannes Eckhert,他曾给马丁·路德以很大启发。在这方面我不是专家,只是个人的一些意见。
第九,他主张跨文化沟通。首先他认为跨文化沟通是可能的。他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以为各有各的传述系统,大家无法进行跨文化沟通。他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完全可以聚在一起讨论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即使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整体,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提取一些课题,大家都很关切的课题,彼此展开讨论。杜维明强调文明对话,大家都在讨论宗教中超越和内在的问题。有些人类经验的领域确实具有不可化约的独特性,特别是艺术领域。例如中国的建筑、青铜器、绘画、菜饭、服装都很独特,但尽管独特,很难说就不可以沟通。例如,东汉以后中国不仅引进了佛教,也引进了印度的艺术,当然后来也中国化了。又如山水画这是东亚艺术的特色,但许多西方人很爱看山水画,不少人跑去看中国的艺术展览。你可能知道在美国有一些正统的犹太人也非常喜欢吃中国菜。有时这些*独特的东西反而引起*热烈的沟通,这真是个吊诡。当然,抽象的概念也一样可交流,例如孔子关于家庭及其功能的看法是通过中国的文化导向折射出来,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看法是通过古希腊的文化导向折射出来。尽管遇上翻译的巨大困难,两者事实上是可以沟通的,因为他们讨论的是可以沟通的课题。这证明文化的许多部分是可以到处旅行的,食物和艺术只是显例。
第十,他对偏颇的全球主义持保留态度。他说他对目前这种形式的全球化现象并不乐观,因为它太不平衡,太偏颇了(lopsided)。目前西方正在发生的一切并不妙。自从反自由主义垮台以来,令人失望的是,我们似乎又回到了19世纪前期,那时就是把自由主义(或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又回到过去,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当然,我很喜欢民主政治的观念,但我不赞成回到19世纪。目前美国的潮流并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实际上不太受欢迎。目前的一股潮流是回归19世纪。特别是体制内知识分子只想回到自由市场,这是一种经济主义,推广到全球就成了一种偏颇的全球主义。
他说他在美国当时还是个青年时遇上了新政。那时有一股把资本主义当成上帝的思想。但他支持那种认为资本主义有许多缺陷的思想。他不否认自己是个新政主义者(New Dealer),现在也没有改变。发展经济毫无疑问得运用某些市场原则,但罗斯福却相信资本主义应该受到控制、调整、限制。可是现在又回头来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由市场得到解决,他表示不能认同。
第十一,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他说知道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的宗教是内在的,西方的一神教是超越的。其实超越与内在的关系很复杂。例如犹太教或基督教都认为上帝是和现象世界分离开来的,但上帝也可以和你非常贴近。佛教和道教可能更强调内在。在犹太教(不是基督教,因基督教更复杂些)看来,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和神完全成为一体,也就是说,道心与人心不能完全是合一的。可是在犹太教也有人说,人和神可以非常之贴近,像米开朗琪罗(Michiangelo)在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中的那张名画,上帝和亚当双方的手指就非常接近,但是其中就是有一点点距离。可是中国在谈到圣人时,道心可以和人心合一。
他说宗教是高深的学问,大家可以友好地讨论这些深刻的问题。可是在现代世界中,宗教却和所谓群体仇恨(communal hatred)连在一起,宗教成了群休仇恨的工具。一旦宗教和政治搅在一起,和所谓“群体主义”(communalism)结合起来,很容易成为仇恨的工具。
这时我插话说,中国文化里面的宗教思想,包容性比较强,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原教旨主义那样的教派,避免了教派之间的冲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是真实的存在。史华慈同意我的看法,说印度和中国“无”的概念都很强,允许一定空间容纳多神的地位。佛教也给多神留下余地,不像犹太教、基督传统没有多神存在的余地。不过中国政府一向对民间宗教存在戒心。由此我们又讨论了民间宗教问题。还谈到了“巫”,以及孔子、朱熹对天、对宗教、对鬼神的态度。
  ……

商品评论(14条)
  • 主题:内容很不错

    作者们阵容强大

    2017/9/4 8:07:36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其实我应该买史华慈的原著

    其实我应该买史华慈的原著,不过看到这本书里有几个如许纪霖等学者写的文章,所以买了,但内容应景之作不少,好在活动价买的。

    2016/10/31 13:41:37
    读者:772***(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不错的书的确是

    好书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2016/9/2 13:18:28
    读者:rob***(购买过本书)
  • 主题:会议论文集

    觉得不合适我的需求

    2016/8/18 12:55:46
    读者:ric***(购买过本书)
  • 主题:史华慈与中国

    许纪霖编的书质量有保证。

    2015/7/11 17:54:10
    读者:ala***(购买过本书)
  • 主题:了解史华慈

    本书是论文集,了解史的史学观点。

    2015/7/2 14:41:37
    读者:146***(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专业买书副业阅读

    本书的面世,不仅表达了全球中国研究学界对史华慈教授的怀念之情,更是对他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学术传统的最好的继承。

    2014/12/9 18:48:49
    读者:hcy***(购买过本书)
  • 主题:这本书还是很耐读的!

    这本书还是很耐读的!

    2013/10/22 9:05:28
    读者:chi***(购买过本书)
  • 主题:的确是些大家,写的文章真的很好

    的确是些大家,写的文章真的很好,其中一篇论证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层层剥笋,让人看了回味无穷。品相很新。

    2012/12/29 22:39:08
    读者:red***(购买过本书)
  • 主题:史华慈的研讨会论文集

    是史华慈的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可以了解其思想

    2012/11/26 16:27:06
    读者:zha***(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