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

作者:罗时叙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4-01
所属丛书: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 32开 页数: 438
本类榜单:地图/地理销量榜
中 图 价:¥9.3(3.2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 版权信息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 节选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壮丽
诗篇,使人们心潮澎湃,给庐山增色添辉。
    钟灵毓秀的赣北大地,东襟浩渺鄱湖,北枕滔滔长江。在风云际
会、气象万千的江河湖水之间,矗立着一座千古名山——庐山。这里
自古是从楚到吴的咽喉之地,雄镇着中国的东南半壁;也是从中原到
南粤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这里南北交织、七省通衢,商贾汇聚、人
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这里“三大茶市有其名,四大米市有其位”。千
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
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
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人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
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作为整个华夏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庐山文化以其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世界所瞩目。早在三国两晋
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
山就迎来了她**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
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现
代学者胡适1928年游历庐山,曾对庐山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
 进程产生的影响作了高度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
(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
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当然,这三大趋势远远不是庐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论,庐山
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于一山;以教育论,与
白鹿洞书院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
院;以山水田园诗而论,有以谢灵运为开端、陶渊明为宗师,积累一
千多年的山水田园文学宝库;以政治文化而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
大政治历史事件与领袖人物,都与庐山有着深切的关联;以军事文
化而论,一代名将周瑜、岳飞都曾经在这里督师鏖战,朱元璋鄱湖大
战的传奇至今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中国
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陈门四杰”等等。这一个个彪炳青史的
人物,这一桩桩影响深远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
和现实版图中,毫无疑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在中国众多的
名山大川和文化名胜中,庐山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隽永和
恢弘旷达的神韵与气象,令历代文人学士向往。
    秀美的山水自然、敦厚的历史人文,造就了这方天地的今古传
奇,滋养了这方天地的教育沃土。
    2002年,在原解放军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九江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九
江学院。作为扎根于庐山脚下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九江学
院自然应承担起传承和发扬千年书院文明的使命,承担起研究和弘
扬庐山文化的重任。事实上,使优秀的庐山文化发扬光大,既是每一
个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需要,同时
也是九江学院提升办学品位、形成文化品牌的自觉要求。
    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在高
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根本
途径。一所高校是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关系到一所高校能
 否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而且关系到一所高校能否真正解决
育人的质量等核心问题。而培育高校的人文精神,既要有先进的办
学理念作引领,也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发
扬。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高校,尤其要重视从地方的历史文化资
源中汲取养料,并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开掘和研究,形成自
己的办学和教育、研究的特色。
    九江学院一贯注重本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名人的研
究,其中陶渊明研究、周敦颐研究、黄庭坚研究等,都已取得了一些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自
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坚持了二十余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
为全国“研陶”中心;同时,依托这个基地,推出了一批“研陶’’专家。
2006年,九江学院成立了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相近学科的
研究人员和研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规划和集体攻关,并按省级
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的目标进行投入和建设,使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
究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九江学院以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引领,先后成立了白鹿洞书院
文化研究所、陶渊明研究所、青阳腔戏曲研究所、东林寺隐逸文化研
究所、庐山旅游文化研究所、庐山宗教文化研究所,围绕庐山及赣北
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课题展开广泛的研究活动。一方
面,我们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专项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积极
与各级地方组织联合推出系列文化活动,诸如与德安、星子、九江县
合作,举办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合作,举办传
统国学讲习和书院文化的研究;与湖口县合作,传承保护国家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青阳腔”。这些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确保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社
会影响,推动九江乃至江西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决定编撰出版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使江西地域文化的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以整理和挖掘九江庐山及赣北地区的历
史文化资源为中心内容,致力于九江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的研究。《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涉及范围基本涵盖庐山文化研究的方
方面面,而其中以八个方面的研究专题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1、九江历史上重大政治、军事、经济等事件的系列研究。包括三
国、东晋、南朝在江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南宋岳飞在九江的活
动、太平天国在九江的历史、民国政治与庐山、毛泽东与庐山等内容
的研究;以及九江的米市、近代的开埠、九江与鄱阳湖黄金通道的关
系等研究;
    2、庐山的宗教文化研究。包括东林寺净土宗佛教、云居山佛教、
庐山太平宫道教、近代庐山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研究;
    3、庐山教育文化系列研究。包括周敦颐的濂溪书院、朱熹与白
鹿洞书院、宋代书院与宋明理学等的研究;
    4、庐山山水旅游文化研究。包括以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
等为代表,历史上众多文人名士游览庐山的佳篇,作为主要内容的
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
    5、陶渊明诗文、思想、生平、文化影响研究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
庐山隐逸文化的研究;
    6、地方文化名人及其典籍的系列研究。例如黄庭坚、陈寅恪等
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
    7、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例如庐山近代别墅的研究,具有地方文
化特色的建筑风俗研究;
    8、九江地区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系列研究。如湖口青阳腔、武
宁打鼓歌、瑞昌剪纸艺术等民间艺术的研究。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以开放的研究平台和精诚合作的研究机
制,吸纳国内外精英人士参与庐山文化研究,并支持出版他们的研
究成果,努力打造具有较多学术创见和研究特色的学术精品。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计划每年出4—5部学术专著,围绕庐山文
化研究的相关专题,形成庐山文化研究的研究系列。《庐山文化研究
丛书》**辑包括《慧远法师传》《湖口青阳腔》《陶渊明寻阳觅踪》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庐山新说》《白鹿洞书院艺文新志》五部
专著。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要求每一部收入丛书的著作,应具有专题
明确、资料丰富、挖掘深入的学术品格,同时要具有兼顾学术性与可
读性的特点。
    对于蓄势腾飞的九江学院来说,《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的编辑出
版,作为庐山文化研究的系统工程,它将成为九江地方文化建设的
一个凸显亮点,成为高校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实践;
同时也为打造九江学院的人文精神奠定厚重的人文基础。本丛书应
具有丰富的包容、开阔的视野、高远的目标,既显示庐山文化的大
气,也显示九江学院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对《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的高度关注和厚
爱,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事业的支持和
帮助。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中华文化的
发展增添新的光彩。我们共同期望:庐山文化的研究事业,能够如群
峰竞秀,跃上葱茏,屹立于长江之滨、鄱湖之畔。

前言
山水人生与文化基因
一、关于文化基因
    1.文化基因    一
    《汉语大词典》说,基因,原本是个英语词汇“gene”,指的是“存
在于细胞体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的基因单位”。
    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所有生命现象*基本的因子;基因
图谱,决定着一个物种的生命密码。现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国
人,大抵熟悉基因这个词了。
    我认为,文化基因,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生活方
式的遗传、延伸、扩张、嬗变,也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
生活方式的“出生缺陷”与“出生优势”以及后天的改造、发育——
“转基因”,再遗传,再嬗变。民族文化心理与传统,是由生理学上的
遗传基因做基础的。当然,造就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关键不是生
理基因,而是文化心理。所以,我所说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泛指、一种
借喻;而不是一种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义、量化的学术概念,不是一种
 可以精密地测绘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密码、可以列出该民族文
化基因图谱的科学定义,不是可以通过掌握文化基因图谱而操纵民
族文化命运的认识工具。
    或问:文化基因,是不是文化传统这个词的更新?我以为不对。
传统,是由文化基因组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顺向思维,是
顺着时间往下而论的。而文化基因,追溯的则是多维时空,逆向、横
向、交叉、跨越时空。当然,文化基因也会论及传统的形成。但是,文
化基因不仅仅是探讨文化传统的形成的问题,而且还会追究文化传
统的“出生缺陷”或“出生优势”这类先天性的问题。新的文化基因需
要从社会结构的变革人手,作出几代“转基因”的努力。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就是以全人类的眼光,以强者的姿态,勇敢
地对中国旧有的文化基因的大改造,扬优弃劣,中西融汇,吐故纳
新,以长期的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基因谱系的传承、发展以及重新构
建。
    文化基因之说,似乎也符合悟性思维的“无理之理”、“反常道而
合道”的现象,我难以作严密、抽象的逻辑学术性论证。我不求说得
多么准确,多么学术,而求悟性地畅快表达。
    其实,早在1999年,荷兰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所教授施舟
人(K.M.Schipper)就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个概念。他的著作《中国文
化基因库》于2002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此书自序中
说:“道教所保存的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就是一个对人类文明贡献
极大的中国文化基因库。”他在书中**篇文章《文化基因库——关
于文史学的作用与前景》中说:“‘基因’一词在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时
髦的术语,毋宁说是一种概念。”他强调:“事实证明,文化发展、传播
和多样化的模式具有与生物进化相似的特征。另一个令人信服的事
实是,在基因谱系和语言进化谱系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九章
周敦颐——天风拂襟,
圣洁孤独
一、仰望庐山,攀登人生终极境界
    北宋嘉柘五年(1060)六月,朝廷授予44岁的周敦颐“国子监博
士’’的衔头,任命他为江东西路的虔州(辖管10县,治所在今江西赣
州市)通判,官位正六品。通判,是仅次于知州的“二把手”。朝廷规
定,知州与通判共掌本州一切政务,上报或下发文件,必须由知州与
通判同署签字,才能生效。显而易见,朝廷提拔周敦颐了。
    这个夏天,周敦颐来到首都开封,拜访王安石,“语连日夜”。王
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正三品大员。“三司”,北宋王朝的*高财务
机关。“度支判官”,分管财政收支。
    周敦颐说他将下江州,再经鄱阳湖、赣江,赴虔州。过鄱阳湖,就
必然会由山北至山东、山南,多视角地观赏到庐山的壮美。
    王安石说到庐山,兴奋不已。他已经两次游览庐山。他**次到
庐山,是在18年前,那时才22岁。
    第二次是在两年前。那时,38岁的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也
 就是负责“江南东路”(治所在饶州,即今江西波阳县)各州府的司法
以及官员监察,正三品。
    王安石说他每次都经过庐山东南麓,只是从鄱阳湖(或称彭蠡)
中远眺恬静高耸的庐山。故而他在《题晏使君望云亭》中写道:
    未曾遣汲谷帘水,三载只望香炉云。
    云徐无心静无滓,使君恬静亦如此。
    他没有登上庐山,然而,庐山却是他仰望不及的神圣境界。他又
有《彭蠡》诗:
    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
    东西捩舵万舟回,千岁老蛟时出戏。
    少年轻事镇南来,水怒如山帆正开。
    中流蜿蜒见脊尾,观者胆堕予方眙。
在王安石的眼中,庐山之麓的鄱阳湖,是检验人生搏击能力的浩大
宇宙。
    王安石写作《彭蠡》、《题晏使君望云亭》的嘉j;占三年(1058),在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
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的改革主张,但未被皇上采纳。所以,
这两首诗,更有其政治宏大志向的寓意。
    由于王安石庐山诗的内涵博大深刻,庐山留给了周敦颐一派奇
险而神秘的想象。他预感到庐山将是他的政治与文化理想的寄托。
他也相信庐山将会为他人生的现实和未来的坐标作证。
    次年,嘉祜六年(1061),周敦颐才来到江州。这个时候,他仰望
 着庐山,顿生在庐山择地建房的念头。于是,他在庐山北麓莲花峰下
修筑了“濂溪书堂”。这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下。这里的地形,与
他的故乡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舂陵山下的楼田村相似。他故乡
宅边,有一条溪水萦纡,名叫“濂溪”。他便以家乡的那条溪水来命名
新建的庐山书堂:“濂溪书堂”。
    濂溪书堂建好之后,他与相交已有七年的挚友潘兴嗣再度相
遇。周敦颐对他说:
    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设施可加泽于斯民
    者,必不得已,止未晚也。
    周敦颐踏上仕途已经有24年了。他与曾在庐山建草堂的自居易
不同,他没有遭贬,仕途正顺。然而,在他看来,如今既可以不做官,
也可以做官。“可止可仕”,是即可认作“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
压缩句式。这是一种溶化在中华知识分子血液中的永恒的文化基
因。然而,周敦颐更有一番放松的,并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积极的人
生态度。他回顾了自己从少年时候读书立下做出成就、为民造福的
志向起,就努力不懈地在仕途上奔波着,如今若是不做官了,一心去
钻研学术,开创哲学思想了,也为时不晚。他接着说:
    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从于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