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09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14.4(7.2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2830731
  • 条形码:9787502830731 ; 978-7-5028-307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本书特色

本教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章节顺序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编撰,本书主要用于防震减灾管理和科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育。期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提高专业人员法制意识,使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规程、标准,业务精益求精;使管理人员更加自觉地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学会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共同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而完成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 本书除供教学外,还可供从事防震减灾及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人员、政府领导、地震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以及防灾、救灾志愿者学习参考。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灾害管理中的法定职责,并对依法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社会组织、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目录

**章 概述 **节 引言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形式 二、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第二节 防震减灾与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一、防震减灾的含义 二、我国正在建设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三、有关《防震减灾法》的执行问题 四、关于《防震减灾法》的条文释义 第三节 《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宗旨、调整对象和空间适用范围 一、《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宗旨、目的 二、《防震减灾法》的调整对象 三、《防震减灾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第四节 《防震减灾法》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中的作用 一、灾害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防震减灾法》在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事务服务职能中的作用 思考题第二章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原则的法律规定 **节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一、我国防震减灾方针的沿革 二、我国目前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原则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二、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三、加强政府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四、坚持防震减灾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原则 五、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原则 思考题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法律制度 **节 依法保障地震监测迅速发展 一、我国地震台网迅速发展 二、台网的主要功能 三、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几点措施 第二节 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一、台网建设统一规划制度 二、台网建设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地震监测台网的常规管理 一、地震监测台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二、保证台网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的规定 三、严格检查各类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执行,确保地震监测信息的安全和质量 第四节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制度 一、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禁止占用、拆除、损坏监测设施 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四、地震监测人员在识别干扰方面要有所作为 五、处理建设工程干扰地震观测环境的法律规定 第五节 我国地震预报的基本法律制度 一、引言 二、地震预报的含义及其类型 三、地震预报意见的管理 四、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五、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制度 六、平息地震谣言的法定制度 思考题第四章 地震灾害的工程性预防与非工程性预防的法律规定 **节 引言 第二节 抗震设防与抗震设防要求 一、抗震设防的概念 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 三、科技进步在地震灾害预防中发挥着减轻灾害损失的关键作用 第三节 地震区划图的内容及其法律效力 一、主要名词概念 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GBl8306-2001 第四节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法律规定 一、引言 二、严格执行评价规范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管理 四、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五、监督管理 第五节 依法编制防震减灾规划 第六节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加强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三、公众应知应会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 四、发挥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五、开展防震减灾专业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六、地震台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第七节 市县地震工作机构的作用 第八节 城市(或地区)防震减灾能力的综合评价 一、美国的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简况 二、开展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提高政府灾害管理水平 思考题第五章 地震紧急应急的法定内容与措施 **节 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一、地震应急的法律法规 二、关于应急机构的规定 三、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 四、临震预报发布后的临震应急工作 五、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工作 第二节 贯彻落实地震应急的法律规定 一、组织好地震应急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地震应急工作原则 第三节 地震应急预案 一、地震应急预案的概念 二、预案的作用和意义 三、预案的体系化 四、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和社会基层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提要 五、地震台应急预案 第四节 地震灾害损失及其评估 思考题第六章 震后应急救援与重建的法律规定 **节 震后自救互救与应急救援 一、引言 二、震后自救互救 三、应急救援 四、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第二节 灾民救助 一、灾民的生活安置 二、对灾民救助的五条原则 第三节 救灾物资的接收与转运、分配 第四节 临时征用与适当补偿制度 第五节 有关地震灾区重建统筹规划制度 第六节 维护社会秩序 思考题第七章 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节 地震行政执法 一、地震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地震行政执法的原则 三、地震行政执法管辖 四、地震行政执法内容 五、地震行政执法程序 第三节 地震行政救济 一、地震行政救济的概念 二、地震行政复议 二、地震行政诉讼 第四节 地震行政法制监督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二、地震行政机关法制工作机构及法制监督人员的职责 三、地震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制度及问题处理 第五节 关于《防震减灾法》第七章附则的说明 第六节 案例分析 思考题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附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参考文献防震减灾法规考试大纲
展开全部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试用本) 节选

br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震局先后在“九五”、“十五”期间实施了数字化、网
络化的改造和建设项目,地震监测基本实现由模拟观测向数字化、网络化的重大转变。
面对大量数字化设备和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如何保障观测网络正常、可靠、稳定、连续
地运行,从而提供可靠观测资料,这是广大地震台站工作人员面临的现实挑战。毋庸置
疑,只有通过继续教育,领会和接受新技术、新装备,才能熟练应用并使之充分发挥
作用。
    众所周知,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科学的发展,有赖于观测的创新与拓展、监测技
术的革命与进步,地震监测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震台站的首要任务是
监测,以便及时获得可靠的观测信息。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应当促进台站监测同
科研、预测的有效结合。为此,许多关注和从事地震台站观测工作的同志逐渐达成一
种共识,地震台站观测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有关学科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
提高下作的综合水平。另外,许多年轻人员进入地震观测岗位后,要求接受继续教育
来学习和掌握相关地学知识的愿望也十分迫切。
    同样重要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围家行政和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事业单位今后须实
行岗位考核竞争上岗以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中国地震局认真贯彻国家要求,决定逐步
推行“观测岗位资格考核制度”,以实现地震监测规范化管理,达到规范观测队伍、提高
人员素质、保障监测质量的H的。观测岗位资格考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岗位资格
考核前,对被考核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是保障考核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地震
观测岗位资格考核与考前培训的基木保障,需要有一套适于培训丁作的教材。
    基于以上诸多目的,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编写了地震监测岗位培训系列教
材,包括:《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地质学》、《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台站公
用技术》、《计算机基础与网络》、《数字信号处理的MATLAB实现二》、《地震学与地震
观测》、《地震地下流体理论基础与观测技术》
、《地震电磁学二》、《地形变测量》。此套
系列教材力求内容与地震监测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符合台站技术的需求,理论深入浅
监测一线工作人员的自学教材。
    我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将为台站观测岗位考核制度的逐步推行,为提高地震台站
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奠定地震台站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起到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前 言

    本教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章节顺序结合相关法律、法规、
规章编撰,本书主要用于防震减灾管理和科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育。期
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提高专业人员法制意识,使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规
程、标准,业务精益求精;使管理人员更加自觉地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
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学会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共同为保卫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而完成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便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本书开头对应当了解的法理常
识作了简要介绍。书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灾害管理中的法定职责,
并对依法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社会组织、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作
了详细的阐述。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中,强调了地震台站应发挥
的作用。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法规内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
对应急救援、避震疏散、自救互救等社会公众应知应会的常识也作了简单介绍。
*后在法律责任部分结合法理知识,重点对各级地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防
震减灾执法过程中的方法、程序,法律救济与法律监督等内容作了常识性讲解。
为便于学员理解,筛选了部分案例列在每章的*后以便思考,全书*后还列出考
试大纲,一并供复习参考之用。
    本书除供教学外,还可供从事防震减灾及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人员、
政府领导、地震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以及防灾、救灾志愿者学习
参考。
    本书在编写大纲时,承蒙杨懋源教授、张少泉教授和孟晓春教授具体指导,
杨懋源教授和贾作章老师还分别参与了第六章、第七章有关内容的撰写,在此一
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第1Z[I章地震灾害的.T.程性预防与
  非-1-程性预防的法律规定
    **节  引    言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
  震、陨石冲击地震等。人工地震是指因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大型水库蓄水、深井高压注
  水、矿山顶板冒落等引起的地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是破
  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而人工地震一般强度较低,破坏范围较小。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足以说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7.8级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0
  万平方公里,唐山市的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摧毁,毁房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630万间,24.2
  万余人葬身于瓦砾之中,伤1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人民币。全市供水、供电、通
  讯、交通、医疗设施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设备损坏、烟
  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影响了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铁路、公路严重破
  坏,桥梁断裂,使唐山与天津及关外交通断绝;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筑物、水源
  井破坏严重,供水中断;开滦矿井地下建筑物倒塌,供电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井下;矿井
  内大量涌水,震后一两天多数矿井被淹没;工厂破坏、停工、停产;陡河、庄河、洋河三座
  大型水库、般若院、八一两座中型水库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有
  240座震坏。陡河水库库容5.4亿立方米,坝高22米,地震造成水库大坝下沉1米,出现50
  余条横向裂缝,有的宽达1米,长10米。百年城市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损失之惨重,令人
  触目惊心。
    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二[程性措施两大类。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
  灾害*主要的工程性措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十八、十九、一十条表述了建设工程抗震
  设防的法律制度;震灾预防的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防震减灾管理和各种宣传、教育
  活动,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以及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非工程性预防中的基本职责。
  二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前工程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
    (1)在京津环渤海、K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和重点监视防御区,以及省会级大城市
实施大城市与城市群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2)继续推进省会城市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断层探测;
    (3)适应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居民环境地震安全工程;
    (4)地震与铁道、建设、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燃气系统、重
要铁路干线、高速铁路、水电站等工程的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建设,提高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
急处置能力。
    第二节抗震设防与抗震设防要求
  一、抗震设防的概念
  “抗震设防”一词可以理解为对建设二]二程设定的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抗震设防通常通
过三个环节来达到:①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②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③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
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倒
塌破坏造成的。唐山地震经验表明,采取工程抗震措施与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大不一样。例
如,唐山面粉厂是套用了新疆一面粉厂按Ⅷ度设防的图纸建造的,虽然遭遇X度强震,周围
其他房屋建筑倒塌,而它却安然屹立,未遭严重破坏。
  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
  简单地说,抗震设防要求就是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所谓“准则”,
就是综合判定原则,即在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时,要在综合考虑建设场地地震危险程度(地
震活动背景、地震地质环境)、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的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度)及国家
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通俗地说,就是“大震不倒、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的原则。说它是“技术指标”,是因为抗震设防要求是以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考数来表
述的,是具体的数值性标准。总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既要依据科学技术,也要考虑社
会对地震损‘失的可接受水平与抗震投资的合理性等。在目前的国情下,就是要兼顾安全可
靠和经济合理。
    《防震减灾法二》规定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分三类执行:①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②重
大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这两类工程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
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③除①、②两类以外的一
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原则上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
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此外,对需要加固的古、旧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对次生灾害源采取防范措
施时,亦需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以设计合理的加固防范
措施。
    三、科技进步在地震灾害预防中发挥着减轻灾害损失的关键作用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发生8级强烈地震,几乎人半个日本都感到了
震动,从当时的记录图像可以看出,不但地面震动强度大,而且振动的主要周期集中在1秒
左右,这个周期非常接近高层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非常危险的。但这次地震仅造成1人死
亡,财产损失也很轻微。这次地震被媒体形容为“人震级、小损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1973年6月17日,也是在北海道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死亡多达数百人,并造成严重的
财产损失。两次地震位置几乎相同,第二次地震比**次地震还大,但为什么损失比**次
地震要小的多?这是因为,从1973年到2003年之间,工程抗震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都有了巨大进步,改变了北海道建筑物的易损性,此外在此期间,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了北海道居民和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意识,增强了全社会在灾害到来之前的各种预防
准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地震区划图的内容及其法律效力
  一、主要名词概念
  (1)地震烈度:衡量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标度。这种标度是模
拟量,它可以根据经验大致给出相应的地震加速度取值范围(附:《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在工程抗震设计计算时,地震烈度需要转换成对应的地震动参数才能使用。
    (2)地震动参数:直接表示建设场地未来地震强弱程度的物理量。它是用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等数值来表示的。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5)超越概率: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f6)地震区划图: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
不同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前者称地震烈度区划图,后者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
以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是以定性的烈度等级为标准的,因烈度只是对地震破坏的等级
描述,转换后才能用于抗震设计,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许多不合理的因素。例如,烈度提高
或降低一度,影响工程造价20%~30%。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建的大量现代工
程、高层建筑,迫切需用地震动参数作为抗震设防要求指标。2001年国家颁布地震动参
数区划图(国家标准GBl8306—2001,原烈度区划图停止使用),它是在研究地震发生规
律和统计特征基础上以50年期限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
谱特征周期表述的图件。
    为什么用地震动加速度值作为抗震设防要求的重要指标
呢?简单地理解是因为作抗震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在地震力
作用下造成建筑物滑、倒的水平侧压力作用。如图1是建筑
物的综合重量,其重心G离地面的高度为y,离侧面墙的距
离为x,A为建筑物倾倒时的支点。当Y>X时,建筑物易倒;
当尸<X时,建筑物易滑,无论滑还是倒,都与a:g之值联
系着,而g值在同一地区是相对稳定的。按西伯格公式,倒
和滑的临界条件为:口/g=x/y="
式中a——地震动加速度(单位:cm/s);
    广重力加速度;
    u——建筑物与地面的摩擦参数(约等于0.7)。
从而可知,a值的重要性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