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

作者:孟涵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中 图 价:¥17.6(5.5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1757425
  • 条形码:9787801757425 ; 978-7-80175-742-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 节选


    漫游历史的长河,我们不禁惊叹于两岸美妙的风光和动人的景观。但这风光不
是人为的简单描摹,这景观也不是工匠的谋篇布局,这一切都只是历史的沉积、时
代的烙印、岁月的回声。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文”是线条交错的图
形、花纹;“化”是变化、改变、教化。这五千年来,岁月积淀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人都为之付出努力、作出贡献,有神话
英雄、帝王将相,有科技大家、文学名流,有时代豪杰、普通一卒……这一切都源于
神州这片沃土和人民这个摇篮。
    学习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对新时代的我们来说颇为
重要。社会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从而疏远了
古代的文化及常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编者编写了本书以供读者览阅、回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按文学典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称呼称谓、民间习俗、音
乐舞蹈、科学技术、历史知识、常识典故、绘画和书法、工艺和建筑等11个方面,对
200多条古代文化常识作了简明的讲解。
.  文学典藏。主要介绍各时代和历史时期突出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名家。在中国文
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但名家辈出,作品丰富,而且流派纷呈,构成了一幅色彩缤
纷的文学历史画卷。我们摘取重点加以介绍,不求全面,只求让读者能够窥知文学
的辉煌成就以及了解文学发展中的有趣知识。
    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从孔子的“任”开始,中国古代哲学经过
几次大的发展,历朝历代都有突出的哲学成就出现,到宋明理学时达到其发展的高
峰。中国古代哲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度,所以在
宗教信仰方面的国情十分复杂,从*早的原始图腾,到从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
教,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这些宗教都在不同时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直到今
天还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影响。
    称呼称谓和民间习俗。这两部分内容囊括了古代的各种官职称谓和民间称呼
以及直到今天还被人们继续传承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凝聚的
是人们朴素情感。
    历史知识和常识典故。悠久的历史、朝代的更迭、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事件,被
人们广为使用的常识典故,这些都为读者展现一个脉络清晰、高潮迭起、趣味横生
的历史多幕剧。
    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工艺和建筑。中国的音乐、绘画、书法、工艺、建筑都有
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中国文化明显的标志。许多珍品成为人们争
相收藏的首选。
    以上知识简略的介绍,很多人们随口就来的俗语、典故,熟知的作品、常见的称
谓、频繁接触的文学和哲学宗教,尽管都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却并不甚了解它们的
来由和背后的故事。本书的撰写正基于此,力求做到常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并举。
本书以常识介绍为主,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通俗,内容上不求全不求深,不作专门
的学术研讨,只作赏识性的叙述,努力提高趣味性,力求让读者在休闲中求知,在求
知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本书的结构属松散型,书写体式不求统一,叙述风格也不求
一致。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文化需要延续,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这些文化常识,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传
播、发扬光大,并创造更多更新的文化成就,像古人留给我们一样,将它们作为中华
文明的优秀成果馈赠他人,让更多的人得到启迪和教益。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涉及到古代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绚
丽多彩、深入浅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把中国古代社会较
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扫清障碍。

◎“大夫”是如何从官职名变成医生的
    “大夫”一词在古代就有,现在我们常常称医生为“大夫”,但在古时候“大
夫”并不指称医生,而是官职的名称。
    “大夫”一词的较早记载是在西周时期,当时的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
三级,共同辅佐国君统治国家。“大夫”由此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俗称。后来的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用士大夫代称入仕之人。到秦汉之后,名
叫“大夫”的官员逐渐增多。如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名,这些官员以议论政事为职,虽有些并不专任行政事务,俸禄却较为丰厚。隋
唐之后,“大夫”又成了高级阶官的称号,而且名称更为繁多:如光禄大夫、金
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等等。到了清代
时,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都称大夫。
    那么“大夫”一词又是怎么与医生扯上关系的呢?
    原来在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到了宋
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迅速,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医官渐渐被分为七级,
每级皆有几种官职,共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
夫、保安大夫等等。这些大夫多为医官,一些北方人开始尊称医生为“大夫”。
从此,“大夫”便和医生开始有了联系。而为了区别于官名,人们将称医生为
“大夫”的“大”读成dai,而不读da。后来逐渐转为今义,专指掌握医药卫生知
识和以治病救人为业的专业人士,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医生。
◎太医与御医的区别
    在一些古装宫廷电影、电视中,不乏听到“太医”、“御医”这两个称呼,
那么这两种称呼的意思一样吗?
    太医这个称呼则是古代医官名。早在周代,宫廷中就设有掌管医药的官员,
当时称为医师。到秦汉时,医官被称为太医令丞,这个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
隋文帝时期,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到唐代时发展为皇家直
属的医学行政、教学机构,成绩优良者会得到奖励和晋升,有机会成为御医。
    到宋代时便有了医官院,是*权威的医学机构,对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
别,**等称御医,第二等称吏目,第三等叫医士,第四等叫医生,医生们通常
来说是不能独立看病的。这些人都可以被称为主医,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医
术高明的医生。
    因此,宋元以后,太医这个称呼就常用来作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了。
而“御医”虽也同为医官,却有不同意思。其中的“御”字在古代时表示对
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我们常听到的“御旨”、“御赐”等都是
此意,而“御医”即指御用医生,指的就是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室成员
看病的医生,无论是供职在太医院的医官还是地方上举荐来为皇帝看病的名医,
都可以被称为“御医”。
    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
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的。正如为官者常被人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
者不一定是做官的。
◎“教师”的古今称谓
    几千年来,人们对教师一向颇为尊重,对教师的称呼也有很多种。
    *早的教师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萌芽中的学校里,学官们被称为“司徒”、
“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
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也同时出现,“师氏”、“父师”、
“少师”,由官吏担任。“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
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
是退休的士大夫。他们在退休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到孔子办私学时,对教师有了“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
“村夫二严”、“门客”、“馆师”、“馆宾”等称呼,但这些称呼表示的身份不同,
比如“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乡村塾中的教师;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人们对教师又有了新的尊
称。比如:
    先生:起初是指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后来指称老师。
    讲席:原指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后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夫子:*早指年长者,后为孔门弟子名师孔子的尊称,后用以沿称教师,以
示尊敬。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居西而面东为尊,故教师被称为西席,也称“西
宾”。
    函丈:也称“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
后用来指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师范:此用法在今日仍沿用,因为教师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应是学生的表率。所以,这一词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师的别
称。
绛帐:汉代著名的学者马融在授课之时,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
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此后也有人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对师长
的尊称。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教师的别称还有:“世儒”、“师儒”、“耆艾”、“老
夫子”、“尊师”等。
◎为什么用“桃李”来比喻学生
    我们常说那些培养过、教育过众多学生的老师为“桃李满天下”,这里的
“桃李”代指的就是学生,可“桃李”原本就是指常见的水果,为什么用来指代
学生呢?
    原来,在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暗指了桃花和
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后人便用桃李来形容人长得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另外,在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
少的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
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落井下石,不肯为自己出力,
有的还翻脸不认人。
    子简笑着说:  “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
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
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
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此后,人们就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到了唐朝,有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
时人对狄仁杰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来“桃李”便用来比喻栽培的
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流传到今天,人们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
极多,遍布各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