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作者:谢国桢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7(7.1折) 定价  ¥9.5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版权信息

  • ISBN:7538248137
  • 条形码:9787538248135 ; 978-7-5382-4813-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本书特色

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作者认为,明末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的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至为密切。作者从明清之间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勾结出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士大夫党争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脉落。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钩索文籍,用力甚勤"。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内容简介

谢国桢(1901一1982),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1925年发表《明季奴变考》,谢国桢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明末清初的学风》、《南明史略》、《明清笔记谈丛》、《顾亭林学谱》、《黄梨洲学谱》等。
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作者认为,明末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的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至为密切。作者从明清之间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勾结出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士大夫党争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脉落。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钩索文籍,用力甚勤"。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前言

自序 当我草《晚明史籍考》的时候,凡关于明季党争和社盟的材料,随手札记下来,想作一篇明、清之际党社运动的文字。及至《晚明史籍考》草成以后,承袁守和先生厚意,在北平图书馆为我印行。但关于此项史迹,虽然积稿成堆,仍没有把它整理。 “九一八”事变之后,我从日本归来,仍服务北平图书馆,在编纂室中我把旧稿从事整理。同时朱桂辛先生又约我到营造学社编《营造书目》。那时我唯一的兴趣,就是写这篇文字。其间虽然荒废了馆务,疏忽了学社的属托,但是费了三个月的功夫,终把这篇文章写完成了。 我写这篇文字的宗旨:因我昔年读全谢山《鲒埼亭集》,我感到明季掌故的有趣,我觉得明亡虽由于党争,可是吾国民族不挠的精神却表现于结社,其间又可以看到明季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是在研究吾国社会史上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写这篇文字,就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以唤起民族之精神。我觉得要得到一般读者的同情,还是以语体文写,较为便利一些。因此事实则引据原书,叙述则文由已出,但为读者不感枯燥起见,有时文章也不免稍为煊赫一点。 二十二年秋,来中央大学讲授明、清史,就把它拿来当讲义,并且从新修改一下,我感觉觉所谓“煊赫”的地方,总归于不忠实,遂把它删去了,仍抄录原文以存真相。又把重复的地方,重改过,遂成了这篇稿子的样子。并把以前作的《明季奴变考》、《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附在后面,都为一集。 已经隔过二三年的文字,再来校读,时过境迁,思想见解已与昔日不同。结果:总觉得不满意,而且现在我治明、清史的兴味,已经没有以前浓厚了。我想由清初以上推到辽、金、渤海的历史,来作东北史整个的研究;又想读点史学基本书籍,以药不学之苦。这几篇文字,在我的治学史上如白云苍狗已成过去,存此一集,聊觇我治学的过程罢了。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五日记于 国立中央大学教职员**寄宿舍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目录

本书说明
自序
一 引论
二 万历时代之朝政及各党之纷争
三 东林党议及天启间之党祸
四 祟祯朝之党争
五 南明三朝之党争
六 清初顺治康熙间之党争
七 复社始末上
八 复社始末下
九 几社始末
十 大江南北诸社
十一 浙中诸社附闽中诸社
十二 粤中诸社
十三 余论
附录一 明季奴变考
附录二 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
附录三 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补考
附录四 记清初通海案
展开全部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节选

class=big14>吾国古代,像汉代的党锢,唐代的清流,宋代的元祜党人,本来就有党争的事情了,但为什么到了明末又会有党争的事件发生呢?吾国*不幸的事,就是凡有党争的事件,都是在每个
朝代的末年,秉公正的人起来抗议,群小又起来挟私相争,其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人民提起来都头痛。但我以为党争的发生,至少,是一种人民自觉的现象,同时与国家政治的制度也很
有关系。所以在一个不良的政治之下,而有党争的事件发生,也可以说是人民自觉的进步。但要是诸党相轧,也有极大的危险。杨公达撰《政党概论》引季特尔(Gettell)的话:
“政党是一部分有组织的公民成立的政治单位,根据其选举权的使用,去参加政治,监督政府,以实现其主张。”
吾国的党争,虽未必与欧洲的政党相同,但我以为党争的发生,至少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必须有发挥言论自由权,一是政府必须有发挥言论的机关,合这两个条件,然后才有党
争的发生。
在专制时代,人民没有发言的机会,哪会有党争的事情?但是在吾国唯一专制的政局,像秦皇、汉武这样的很少。就是在秦皇、汉武时代也有御史制度之设。《晋书·百官志》:“御史中丞本秦官也。”杜佑《通典》:“初秦以御史监理诸郡,谓之监察史。”因为在古代御史大夫制度是监察政府的机关,其来已久,并且汉代太学的生徒也有发言的权利,当时所谓“清议和舆论”。所以在政治清良的时代看不出来有党争的事,但是到政局崩坏的时候,政府里既然设了弹劾政府的机关,那么一般秉公正的人,都要去弹劾政府,而一般读书的人,也要借机会来谭论国是了。
到了明代,内阁的权较低,而御史的权更高了。并且读书的人,也有发言的机会,这不能不算政治的进步。所以我们要研究明代党争之所以发生,不能不先明了明代的官制。
明代虽沿着汉、唐的旧制,但监察机关的权特别的高。明代的官制是: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到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殿阁
大学士的黜陟由于阁臣的会推。到了宣宗时候,政柄无论大小,悉交大学士杨士奇等办理,内阁的权日重。到了严嵩等当朝,权更高了,和真宰相差不多,六卿皆归内阁节制。这是明代
的行政机关。同时监察的机关是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御史之职,直隶于都察院,有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的设置。《明史·职官志》云:
“洪武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十七年升都御史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建文元年,改设都御史一人,革佥都御史。……宣德十年,始定为十三道。……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全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御史的职权,《明史·职官志》云: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官,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勅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给事中的官职,及其职权,《明史·职官志》三云:
“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并从七品。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钞出,参署付都,驳正其违误。”
御史是监督内阁的机关,六科给事中是稽察六部的机关,并且有封还章奏的权力。至铨叙的机关是吏部,吏部黜陟的责任,惟一是考察。《明史·职官志》一云:
“凡内外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陟无过二等,降无过三等,其甚者黜之罪之。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已亥年;五品下考察,其不职者降罚有差;四品上自陈去留,取旨。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

(1)“党”与“社”是在吾国近古,政治上和社会上是很要紧的一种运动,与辛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党的兴起很有关系,要知现在党的建设,不能不知以前党的来源,和它的背景。
(2)明代万历年间的政治*为复杂,像三王并封等事,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京察诸事与明代的制度却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明白它的*简单的历史。
(3)由东林党的发生,一直到社事的终止,差不多有百年之久,这里边的变动很多,很可以见到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
(4)南明虽然不久就灭亡了,但是与吾国民族兴亡史上很有关系,我们必须加以研究。
(6)我们要知道,明代闹党*利害的时候,就是清兵入关*紧急的时候。这是极应注意的一件事。
我怀着这五个思想,所以想把党社的来源和背景,作一个有系统的介绍。至于考证精湛的作品,还希望将来专家补助我的不足。我作这篇文章,我*诚恳的声明:我不是要争奇斗博,来夸耀我的作品。我们要明白的是明末清初的几个书呆子受压迫的民众,他们不怕清兵的铁蹄,就是粉身碎骨,他们都甘所不辞。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的国民性,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精神不死的地方。中华虽然屡遭外族侵略,而能长久存在的精神在此。以往的先烈们,看来是失败了,但他们的成功,也就在此。诸君要注意,凡是为我民族造幸福,凡是事业成功的创造者,都是受压迫的人呀!

一曲的弓溪,两三株老柳,树林里面有几间破旧的老屋,在无锡的城外边,这是宋代杨龟山先生当年讲学的地方,名叫东林书院。那时顾宪成先生在吏部做考功主事,因为讨论三王并
封,和会推阁员王家屏与政府不合,因此被削了官爵。他因感遇不合,在万历二十二年二月里,从北京回到无锡,就在弓溪旁边的东林书院,约了几个好朋友高攀龙、钱一本等,还有他兄弟允成,就在此讲学。
我们要知道东林党的所以发生,不能不先明白东林的领袖高、顾的历史。
顾先生名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学者称泾阳先生,万历庚辰进士,授户部主事。从小性情沈毅,异于常儿。十五六岁时,从张原洛读书。原洛授书不拘传注,直据其所自得者为说,先生听之,辄有所会(据《明儒学案》)。有一天他的先生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一章,宪成说:
“窃以为寡欲莫善于养心。”
老师问他:
“何也?”
他说:
“心是耳目四肢之主。主人明不受役于色矣,主人聪不受役于声矣;若但向声色驱除,是主人与奴竞。孔子所谓:‘仁者吾不知也’那句话了。”
他老师非常的高兴的说:
“作如是观,可读《孟子》矣。”(据高攀龙撰《行状》)
他的心目中有所主宰,他的学问是彻内彻外的。在哲学上他的本体论是一元的,所以他反对阳明四无之教为中上人说法,四有之教为中下人说法的主张。他认人性根本是一致的,决无分歧的道理。他的实验的方法是在致用,所以泾阳的学问,与其说是一个哲学家,无宁说是一个政治家。**,我们看他哲学上的主张。《质疑编续》上说:
“自古圣贤教人,惟曰为善去恶,为善为其所固有也,去恶去其所本无也。本体如是,工夫如是,其致一而巳矣。阳明岂不教人为善去恶乎?然既曰无善无恶矣,又曰为善去恶者,执其上一语,不得不忽下一语也。何则?心之体,无善无恶,则凡所谓善与恶,皆非吾之所固有矣。 皆非吾之所固有,则皆情识之用事矣;皆情识之用事,则皆不免为本体之障矣。将择何者而为之,……心之体无善无恶,吾亦无善无恶已耳,若择何者而为之,便未免有善在,若择何者而去之,便未免有恶在。若有善有恶,便非所谓无善无恶矣,将以何者为心之体?阳明曰:‘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是阳明且以无善无恶,扫却为善去恶矣。既已扫之,犹欲留之,纵曰为善去恶之功,自初学至圣人,究竟无尽,彼直以为是权教,非实教也,其谁肯听?纵重重教戒,重重嘱咐,彼直以为是为众人说,非为我辈说也,又谁肯听。夫何故欣上而厌下,乐易而苦难,人情大抵然也,投之以所欣,欣而复困之以所厌,卑之以所乐,而复撄之以所苦,必不行矣。故曰:‘惟其执上一语,虽欲不忽下一语,而不可得,至于忽下一语,其上一语虽欲不弊而不可得也。’如欲以此提宗与天下后世,作榜样,愚诚不胜私忧过计耳。”(《顾瑞文公年谱》卷下)
……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作者简介

谢国桢(1901-1982),著名的历史学家。河南洛阳人,字刚主。1932年起任教于中央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