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茶与健康

茶与健康

作者:静清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本类榜单:美食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茶与健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514901
  • 条形码:9787522514901 ; 978-7-5225-149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茶与健康 本书特色

知名茶人静清和关于饮茶安全基本常识的代表作 资深茶人教你掌握饮茶安全法则 避免日常饮茶误区 以丰富的经验和翔实准确的数据,引导大家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样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茶与健康 内容简介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五册。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中医文献,澄清历史迷雾,厘清茶亦食亦药的发展脉络,并从茶的起源、制作技术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品饮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六大茶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便寻找出茶性的变化规律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种种影响。经过对古往今来煮茶、煎茶、点茶、泡茶等品饮方式的探究,从本质上理清了各种饮茶方式之间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影响,并对不同的饮茶方式,进行了具体地比较分析。同时,定性定量地提出了有据可查、审慎合理的健康品鉴方式与饮用标准。以翔实准确的数据,引导大家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样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茶与健康 目录

《本草经》里并无茶
万病之药首唯茶
茶性寒凉是本质
炒青应在蒸青后
茶之为饮*宜精
煎茶西晋出西蜀
煮茶煎茶各千秋
盐姜哪个更宜茶
啜苦咽甘茶品佳
宋点唐煎有传承
宋人饮茶量恰当
枯肠未易禁三碗
元代饮茶有禁忌
明代茶饮重甘寒
时珍饮茶警同好
蒸青绿茶自唐始
源远流长说红茶
清代名茶纷纷见
黄茶闷黄有甘香
白茶不炒也不揉
功同犀角之谓何
三红七绿乌龙茶
黑茶起源边销茶
黑茶味醇花色多
饮茶寒温需细辨
茶应少饮不宜多
内质拮抗咖啡碱
水要轻清甘活洌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茶与健康 节选

《本草经》里并无茶 翻开历史的篇章,寻迹浩繁卷帙里的茶之正脉,就须 “不畏浮云遮望眼”。探源寻真,道阻且长,但是,只要敢于像茶的杀青工艺那样,在火与热的洗礼中去芜存菁,求真存美,*终一定会拨云见日,行则将至。 一提到茶的起源,大家耳熟能详,都会记得:“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并且言之凿凿地宣称,此语出自我国*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可是,在我查阅了各种版本的《神农本草经》,包括我家祖传的两个线装版本之后,却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关于茶的记载,这很令我意外与失落。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共收录了365味中药,其中植物药252种,确实没有把茗茶囊括在内。在此书内,也没有寻觅到关于“茶解七十二毒”的只言片语。也可能古时的版本曾经有记,在之后版本的不断编辑中亡佚了。但至少到今天为止,我的确没能从该书中查寻到。看不到的莫须有,不能随意引用,更不可人云亦云。 清代孙星衍辑佚的《神农本草经》,只是在“苦菜”的注解中,罗列了“苦菜”可能是“茶”的猜测,并且在南朝陶弘景的注解里,仅说苦菜“疑此即是今茗”,他也不敢十分肯定苦菜一定是茶。清代以降,受此影响,部分文人的关于茶的著作,便把苦菜的功效,想当然的误以为是茶的功效。于是乎,“味苦寒,生川谷。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神农本草经》)便被张冠李戴,广泛引用,袭以成弊。明代李时珍著述的《本草纲目》,并没有把上述《神农本草经》中、关于“苦菜”的功效强加于茶,便是有力的佐证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多位研究者认为,此书是集医药大成于先秦两汉之间,但从该书以阴阳五行指导药物配伍、阐明药性理论来看,该书应是汉代今文《尚书》学派流行以后的产物。从西汉的“心为土脏”改为“心为火脏”的认知飞跃,能够窥见《神农本草经》的真正成书时间,应是东汉光武帝以赤符受命、立火德为国运以后的事情了。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也认为:“汉志无《本草》,按《汉书??平帝纪》,诏天下举知方术本草者。书中有后汉郡县地名,以为东汉人作也。” 西(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有“脍鱼炰鳖,烹荼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荼”的记载。《僮约》讲的无论是“茶”,还是“荼”,至少说明,在公元前的西汉,已经有茶或荼存在了。而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实在没有必要把“茶”类,在官方的重要典籍中称之为“苦菜”,这不符合名物历史的基本逻辑与时人的基本认知规律。 西汉《淮南子??修务训》写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后文并没有“以茶解毒”的记载。而“《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这段话的始作俑者,从文献上考证,*早见之于清初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从以上两段近似的记载对比审视,陈元龙可能引用并衍伸、发挥了《淮南子》的内容。陈元龙所引用的《本草》典籍,究竟是哪一个版本的哪本医药著作,至少到今天,我们还不得而知。 如果说在传抄脱佚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于“得荼而解毒”的记载,那么,唐代陆羽在《茶经??之事》一章中,不可能不去引用这一重要论断。鉴于此,他在《茶经??之饮》中只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陆羽在表述茶的功效时,也只引用了*早的《神农食经》的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可见,陆羽著书立说、修史治学,对文献的引用和取舍,是非常严谨缜密的。 陆羽《茶经》认为的,茶“发乎神农氏”,这一观点,我是赞同并认可的。在农耕刚刚萌芽的时代,古老而聪敏的先民们,在寻觅到的一切能够果腹的食物时,在比较试吃和遴选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茶的存在,期间,误吃有害植物或食物中毒的可能性,都非常之大。那究竟谁是真正的神农氏呢?个人以为,一定是试吃在**线,并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大众们。其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食疗经验和心得体会,然后冠以神农或者更伟大的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之崇高。《淮南子》说得好:“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 而后能入说。”

茶与健康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有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有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从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饮茶小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