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茶路无尽

茶路无尽

作者:静清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本类榜单:美食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茶路无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514864
  • 条形码:9787522514864 ; 978-7-5225-148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茶路无尽 本书特色

知名茶人静清和关于六大茶类基本常识的代表作 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之作。作者走过万里茶路,踏访五十多座茶山,集数十年问茶经验 科学、严谨,通俗、有趣。作者深入茶区,遍访茶农;追根溯源,严谨考证,详实可靠

茶路无尽 内容简介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三册。作者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的集结之作。作者试图结合茶山游学,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把六大茶类的本质、与茶类起源的相互影响,认真地交代清楚。为此,作者重走茶区,遍访茶农、茶人,严谨考证茶史、茶叶制作工艺、技术传承、茶树品种等等,力求从可靠文献和证据链中,得出每一个所要表达的结论。

茶路无尽 目录

总 论
茶里幽物知多少
殊途同归说茶陈

绿茶篇
绿茶汤清因芽贵
碧螺峰下明前春
西湖龙井豆花香
竹下忘言对紫笋
高氨低酚安吉白
恩施玉露承唐韵
猴魁瓜片与松萝

黄茶篇
黄茶堆闷滋味醇
君山银针金镶玉
茶中故旧是蒙山

白茶篇
白茶清凉不揉炒
政和大白醇厚佳
福鼎白茶毫密布

乌龙茶篇
乌龙三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别有韵
墨绿观音重似铁
凤凰单丛数乌岽
台岛乌龙有古风

红茶篇
红茶醉人浓强鲜
正山小种桂圆汤
祁门红茶群芳*
滇红湖红竞生辉

黑茶篇
黑茶边销后发酵
普洱性寒味*酽
冷观普洱生与熟
安化黑茶花色多
六堡独具槟榔香
芦溪安茶陈作药
藏茶又分南与西

花茶篇
茉莉理气散郁结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茶路无尽 节选

茶里幽物知多少 “啜苦咽甘,茶也。”这是茶圣陆羽对茶的*早定义。茶之所以能够啜苦咽甘,从本质上讲,就是因为茶里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物质,它的名字叫咖啡碱。它与茶中含量较高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等协同作用导致的。茶汤的回甘,通常是以茶汤的苦涩滋味作为前奏的。这主要是茶多酚与蛋白质耦合的结果,微苦弥散,清甜即来,从而使滋味变得深长蕴藉。 茶中除了涩苦的茶多酚、苦味的生物碱,还含有水分、氨基酸、酶、糖类、芳香物质、色素、有机酸、类脂、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等等。 在茶的鲜叶中,茶多酚的干物质含量,一般在18%~36%。茶多酚不是一种物质,它是茶叶内多种酚类物质的简称。茶多酚主要由以下四类物质组成:儿茶素、黄酮类、花色素和酚酸类。茶多酚含量的多少,与茶树品种、季节、芽叶老嫩、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以及茶的加工方式等因素有关。通常来讲,大叶种比小叶种的茶多酚含量高,嫩叶比老叶含量高,春季低于夏、秋季,海拔越高、发酵程度越重,茶多酚的含量则会越低。但是,茶中所含的茶多酚量,并非越多越好。茶多酚的含量越高,则茶汤就会越偏苦涩,对胃肠的刺激也会相应加重。而其保健作用,体现在不同人群可以承受的适当阈值内,否则,过犹不及。 儿茶素是组成茶多酚的主要物质,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80%,它是影响茶汤苦涩滋味的重要物质,也是“茶为万病之药”的重要保健物质。对于发酵茶类,氧化的主要是苦涩味较重的酯型儿茶素,其氧化产物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二者共同作用,致使茶汤的色泽亮丽,滋味醇和。茶多酚中的黄酮类,又叫花黄素,它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苦涩的花青素一样,同属于天然的水溶性色素。 茶叶中的生物碱,以嘌呤碱为主,它主要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其中含量*多的是咖啡碱,约占茶叶干物质的2%~5%。其次,是含量很低的可可碱和茶碱等。故咖啡碱常常会被作为生物碱的代称。茶里的咖啡碱,与咖啡里的咖啡碱,结构并不相同,二者均会对人类的胃肠形成强烈刺激。茶的苦寒性与清热解毒的药效,主要体现在生物碱的含量上。咖啡碱在生长旺盛的嫩叶中,含量较高。一般是以新梢的第二叶含量*高,其次,是**叶和第三叶,在老叶和梗茎中含量较低。这就是六安瓜片为什么会选择第二片嫩叶,来制作味厚绿茶的原因,也是红茶和乌龙茶的茶青,在采摘时要求具备一定成熟度的主要原因。 另外,茶树的品种、季节、遮阴、施肥等因素,会影响到茶树的氮代谢,以及咖啡碱含量的高低。高温杀青、干燥、焙火等工序,都会降低茶中咖啡碱的含量。一般来讲,夏茶比春茶含量高,遮阴的茶园和大叶种茶树,咖啡碱的含量均会较高。 咖啡碱是茶汤苦味的主要来源,它易溶于热水,与茶汤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复合,构成茶汤的鲜爽滋味,同时,也会降低自身给茶汤带来的苦味。茶被健康的成年人饮用之后,咖啡碱一般会在4~6个小时内,以尿酸的形式陆续排出体外。咖啡碱虽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令人少睡,但是,对于健康的敏感人群,只要在睡眠前的6个小时内不饮茶或少饮茶,一般不会对睡眠产生太大的影响。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虽然较高,但是,绝大部分会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热力的作用,发生凝固变性,只有1%左右的可溶的蛋白质进入茶汤,一鳞半爪,却是举足轻重。它对茶汤的滋味、细滑度和黏稠度,有深刻的增益作用。皎然的“采得金芽爨金鼎”,以及卢仝的“先春抽出黄金芽”,阐述的即是叶色嫩绿、叶质柔软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茶青,这是制作好茶必需的基本条件。 茶氨酸,是茶树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它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在茶树的嫩叶及嫩茎中含量*多,尤其是嫩梗中的茶氨酸含量,甚至比芽叶高出1~3倍。茶氨酸是茶汤中鲜与甜的重要调味剂,对茶叶的条索、香气和滋味的形成,影响巨大。茶叶的悦志、涤烦及华佗所讲的“久食益意思”,指的就是茶氨酸的安神作用。它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构成茶之阴阳与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可有效抑制咖啡碱的活跃程度。茶氨酸,只能在茶树的根系中合成。阳崖阴林的良好生态,使茶氨酸向儿茶素的转化受到抑制,由此产生的高氨低酚,对茶叶品质的提高,产生着重要作用。刘禹锡诗云:“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理论与实践能够充分证明:有竹林萦绕、林间苔藓斑驳的茶园,所产的干茶品质*好。其原因为,湿润的地气,漫射光的存在,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这也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地理依据。 茶叶中的糖类,包含单糖、寡糖、多糖及少量的其他糖类。单糖和双糖,是茶叶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可溶性糖的存在,是茶汤滋味和工艺香气的来源之一,其甜味,对茶的苦涩滋味,有掩盖和协调作用。高等级茶类茶汤的清凉感,与良好生态条件下葡萄糖的合成量密切相关。水溶性果胶素的高低,能够有效改善茶汤的厚度与粘稠度,明显提高干茶条索的紧结度和油润度。在黑茶的陈化过程中,其耐泡度和甘甜度的提高,与不溶于水的多糖、降解为可溶性的糖类密切相关。黑茶的“发金花”现象,多出现在5~6级毛茶的成熟叶片或老叶中。而较嫩茶叶的多糖含量低,故很难发花。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约占干物质总量的0.02%,却是“枝枝叶叶尽芬芳”的基础。成品茶中的愉悦袭人香气,一部分来源于鲜叶天成,一部分来自于加工环节。茶中的芳香物质,具有挥发性或不稳定性,故随着岁月的流逝,香气物质会逐渐挥发、氧化和分解,香气会逐渐减弱,乃至弥散殆尽。此去经年,朱颜辞镜,曾经的迷人的清香、花香或果香,*终会香消梦断,可能会仅余各茶类所共有的腐熟的木质香。不仅如此,茶中的茶氨酸、咖啡碱及茶多酚等内含物质,都会随之降解或减少。因此,茶叶作为饮品,一定具有一个*佳的、合理的黄金品饮时期,那些鼓吹无时间局限的、所谓的“越陈越香”,则是一个容易被戳穿的、过于功利化的商业假命题。佳茗品饮当其时,不能“兰蕙芬芳总负伊”。 一款好茶,不唯有紧结油润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汤色,细幽绵长的清香、花香、果香、乳香或者沉香,更要有细腻、顺滑、醇厚的滋味。好茶的滋味,从本质上讲,一定是五味调和。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如果我们的味觉足够灵敏,或是茶汤里的呈味物质达到一定的阈值,其中的甜、酸、苦、涩、辛、咸与鲜味等,都是可以在茶汤里一一品出的。这些丰富各异的滋味,构成了茶汤的丰富性与层次感。茶汤的苦,主要是由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决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是甜味的主要来源;酸,却是由茶中的有机酸和部分氨基酸决定的,它与生津密切相关。茶汤里新鲜愉悦的酸,不同于存放失误或发酵过度的酸馊气味,它往往会在生态绝佳的野放茶中,方可觅到;咸,是无机盐类的味道;涩,主要是由茶多酚决定的;辛,偶尔会在特殊的茶种中遇见,偶然相见,却是清冽绝伦。 好茶所谓的五味调和,从五行上分析,是当酸、苦、辛(涩)、咸四般滋味,达到协调平衡、纳化相依时,自然显现令人愉悦的甘味。何况,还有可溶性糖与氨基酸等所综合呈现出的鲜甜味,以及对其他滋味呈现出的明显协同、修饰与掩盖作用。茶汤的浓,意味着茶汤内可溶性物质的含量较高;茶汤刺激的强烈与否,主要是由咖啡碱、儿茶素及其氧化物的含量高低决定的。因此,一泡完美且滋味丰富的好茶,不会特别彰显、凸现出其中的某一种滋味,或苦或涩,或酸或咸。它应该内涵丰润,滋味协调,让人愉悦舒爽,否则,这泡茶,不是茶青有问题,就是制茶工艺存在着某些缺陷。

茶路无尽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有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有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从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饮茶小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