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作者:严晓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7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1.5(7.8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7440
  • 条形码:9787522707440 ; 978-7-5227-074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内容简介

  在一个以速度和遗忘为标记的时代,记忆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而成为重要的记忆媒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聚焦独立纪录片的记忆建构问题,主要依托社会记忆理论和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理论,结合独立纪录片(1988-2012)在媒介更迭背景下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对独立纪录片的记忆空间建构、记忆空间图景及其审美问题作出审视和分析,并辨析影像记忆与怀旧的边界,强调以影像记忆抵抗遗忘。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目录

**章 绪论
**节 缘起:断裂与记忆
第二节 混沌与显影
一 纪录与记忆
二 媒介与记忆的空间建构
三 媒介·空间·记忆
第三节 空间与记忆理论的流变与梳理
一 空间概念演变及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观综述
二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第四节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
一 国内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
二 国外关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研究
三 研究策略与设想

第二章 独立纪录片的媒介生成空间
**节 媒介空间转换与纪录主体的身份衍变
一 难以到达的彼岸:流浪与协作
二 媒介的空间流转
三 多元混合与共语喧哗
第二节 多层次社会空间的开启与呈现
一 独立纪录片中的公共空间
二 私影像与个体空间渐显
三 边缘影像与边缘空间
第三节 传播空间的媒介流变
一 电视时代的传播
二 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空间

第三章 独立纪录片的记忆建构
**节 影像真实与记忆建构
一 影像的记忆表达边界
二 影像及观者的记忆互动与建构
第二节 独立纪录片中记忆的交织与共建
一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叉与分列
二 影像的日常性、情感性表达与记忆构成
第三节 记忆符码与景观呈现
一 影像中的记忆、符码、景观
二 时代景观与公共记忆
三 碎片化景观与个体化的记忆呈现

第四章 记忆的空间图景
**节 影像空间转换与记忆生成
第二节 城市空间重构与影像记忆
一 边缘的徘徊与记忆
二 工业空间的零落侧影:《铁西区》与时代记忆
第三节 乡村影像与记忆书写
一 边缘空间的闭合式成长记忆
二 乡土、传统、现代的裂隙与冲突
第四节 混合空间的记忆呈现
一 去往第三空间——从《三元里》到《算命》
二 关于迁移与消逝的记忆

第五章 独立纪录片中记忆空间的美学形构
**节 记忆的审美表达与独立纪录片的美学形构
第二节 记忆空间的审美构成
一 影像中的声音与记忆
二 色调安排与记忆的美学呈现

第六章 影像映照与记忆的交互审视
**节 时空交叉点上的镜像映照
一 中西独立纪录片的影像映照
二 主流与独立的镜像映照
第二节 独立纪录片之思
一 底层关怀与镜头伦理
二 边缘主题的滥化

第七章 余论
**节 影像记忆与怀旧之辨
第二节 以记忆抵抗遗忘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作品列表(1988-2012)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节选

  如果说李红的镜头里呈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从乡村来到城市寻梦的人们的经历及记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如浮萍般在都市与乡村间来来去去,更多的人都如《回到凤凰桥》《远在北京的家》等片中的打工者一样,顺从于命定的轨迹回到原有生活中,都市的一切*终只能定格在粗糙的影像里并成为人生记忆的底片。那么,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以更急切的步履向前推进的时候,有一部分都市的外来者并不像*早期的过客那样只做都市的浮萍。相比之前的外来者,他们更渴望能够在都市真正立足,尤其是让他们的第二代能够融入都市,并获得都市的认同。底层的流动人群,他们脆弱却又坚强得如尘埃一般在都市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2002年汪士卿的影片《像灰尘一样飞》,便直接呈现了这个群体如飞尘般的生命状态:1983年,一位叫唐家荣的四川姑娘在17岁时被人贩子卖到山东,与一位比她大12岁的男人结婚并有了孩子。在唐家荣32岁时,她决定结束原始的耕种生活到北京打工。唐家荣在北京打工的日子里,经历着和打工的乡村女子共同的漂浮和艰辛:唐家荣洗过碗,也卖过杂货,在2000年唐家荣认识了卖花的江苏小贩老王,老王教她鉴别花的品种、到花市买货并开始各推一辆车开始了与城管打游击的卖花生涯,一段时间后,老王与她生活在了一起。但对唐家荣来说,与老王的同居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一直支撑着她艰苦打工的力量来自心底*隐秘的期望,这就是将原来的“老公”与儿子接到北京,然后一起定居北京。影像里唐家荣的生活与她的本真生活一般粗糙,甚至因其真实和直接而更具震撼性力量。唐家荣与丈夫、孩子在北京团聚的愿望更像海市蜃楼一般遥远,更何况,不仅在都市的身份不被认同,唐家荣甚至连乡村里的身份都模糊难辨,她没有“结婚证”。无论在都市还是在乡村,身份模糊的唐家荣都如灰尘一般模糊和卑微,也如尘土一般坚忍,但她那微弱的力量,却反证着时代的印迹。  二 工业空间的零落侧影:《铁西区》与时代记忆  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城市”,在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语汇里,它通常与工业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空间成为转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集散地,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城市和当代中国的提喻”①。作为都市重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空间,其起落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着社会变迁的动态图景,也因此,关注以工业空间为主题的影像亦成为辨析社会记忆流转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里,流行文化、偶像文化尚未兴起,工人群体是主流都市影像呈现的主要客体,典型的如影片《铁人王进喜》,就呈现出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气风发的状态。重工业区作为大工业时代*重要的代表性空间,出现在绝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有关都市的诠释影像中,工业大生产的热气欢腾场景、喜悦而自豪的工人群体、代表集体利益的个性模糊的代表性人物形象、热情昂扬为基调的配乐构就了此类都市影像的基本要素,并以此营造出相对单纯和欢欣的时代记忆。但90年代国内的工业改革及全球化背景下商业及资本的大举侵袭,使原有的社会空间结构体系发生巨大改变,新兴的市民阶层替代工人阶层成为都市的主体力量,以金钱为导向的消费社会价值模式导致个人主义进一步蔓延。而工业空间在现代技术语境下更多地与数字、信息技术化联系在一起,数字时代的工业空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劳力为代言的工人所能掌控和主导的。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后,东北某些地区大量工人下岗,但与其社会地位的迅疾变化相对应的奇怪现象是:此阶段工人再次以主体形象频繁出现在众多影像中,“甘当革命螺丝钉”的口号被转移到鼓励自主创业的语境里,昔日高扬集体精神的主人公开始被强调靠个体智慧获得经济自由,并出现了众多宣扬个体创业的影像。在这样的影像里,成功创业的工人以全新形象重新解说和阐释了商业时代的新生活。在此类影像中,集体主义语境下的工人形象被具有商业才能的个体概念替换,或者说,对工人创业的关注热度覆盖了工业空间的冷落情景。若在此背景下搜寻独立纪录片构成的社会记忆版图,王兵在2001年完成的《铁西区》则以其鲜明的时代记忆印迹从众多影像中凸显出来:这是一部以工业空间为背景,以大转型时代为展现对象的独立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铁西区的工人们得以通过生活、话语、场景的影像再现,重展那段历史,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离去时的记忆,一段关于社会时空更迭的理性记忆。《铁西区》由《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部分构成,它是一部优秀的独立纪录片,具有史诗般叙事结构的《铁西区》,在中国纪录片史上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此,笔者希望以对《铁西区》的细致解剖为切入口,进入那个时代的历史通道并将隐于影像段落中的时间褶皱逐次展开,释放其中丰富的时光印迹,并凭以书写时代的重要记忆轮廓。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及审美研究(1988-2012) 作者简介

  严晓蓉,浙江衢州人,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戏剧影视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浙江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理论、媒介记忆理论。主持及参与文化部、浙江省哲社科规划课题项目三项,在《当代电影》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