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作者:范文丽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2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94.5(7.0折) 定价  ¥1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8932
  • 条形码:9787100208932 ; 978-7-100-20893-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哲学宗教研究者,哲学本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内容简介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花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优选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统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目录

导言

序章?? 从文本研究到哲学分析:印度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一、思想史、文献校译、文本解读:近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路径

二、由“比较”而“融合”:比较哲学方法论之演变

三、以道观之:“大哲学”视域下的印度哲学研究

结语


**章?? 文本:《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一、寂护及其著作

二、《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三、《摄真实论(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论证特点

结语


第二章?? 问题:“无我而有业因业果”与“刹那灭而有因果”

一、问题一: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二、问题二:无常/刹那灭而有因果

三、概念:“无常”与“刹那灭”

四、概念:“我”与“无我”

五、概念:“业因业果”与“因果”

六、问题之源:业说的印度宗教哲学背景

七、部派佛教对业与因果的诠释

结语


第三章?? 诤议之始:有我论者的批评与论证

一、“所作散灭、未作自至”:童中尊对无我论的批评

二、“自我”的存在与表象:六派哲学的论证路径

三、正理派、弥曼差派之记忆证明说

四、正理派之主体统合说

五、弥曼差派之自知证明说

六、寂护:业因业果基于因果

结语


第四章?? “作用”与“无作用”:因果关系本质之争

一、vyāpāra:“作用”与“生果作用”

二、“无作用”:寂护、莲花戒的六个理由

三、从“作用”到“无作用”的思想脉络

四、“一切法悉无作用”

结语


第五章?? 因与果的时间关系之争

一、断灭难:刹那灭说的困难

二、童中尊“三时难”:因何时生果?

三、寂护:“因在**刹那、果在第二刹那”

四、异熟因:“经久远而生果”如何可能?

五、俱有因:寂护对同时因果说之批评

结语


第六章?? 因果作为共许方便

一、缘起:因果之起点

二、因与果的“无间限定”

三、因:“生果力”

四、“共许方便”:因果作为一种观念

结语


第七章?? 无“我”而有“相续”

一、“相续”: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二、寂护对记忆、主体统合、自知等问题的回应

三、“相续”与“刹那差别”的张力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结语


第八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佛教无我论

一、个体同一性:自我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主体如何存续:三种阐释方案

三、自我与无我之间:佛教的立场

结语


第九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寂护因果论

一、作为观念的因果:寂护与休谟

二、佛教因果论:一种生成哲学

三、由因到果的断裂与绵延

结语


结语

一、寂护业论及其思想脉络

二、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三、刹那灭而有因果

附录?? 《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

一、目录

二、正文

重要文献缩略语及版本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二、日文文献(以日语五十音字母为序)

三、西文文献(以拉丁字母为序)

后记


展开全部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节选

《摄》所论议题众多,涉及的哲学体系非常庞大,寥寥数育难以概括寂护在此书中的思想。不过,作为一名佛教论师,寂护虽然穿梭于众多哲学论议中,其关注点却是高度凝练的,他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相当自洽的体系,也明确地阐述了撰述此书的宗旨。如书名所示,其撰写此著,*核心的目的在于星现世间所有真理/真实(tattva)。对他而言,这个“真实”就是佛法,更为具体地说,是佛教缘起论(prafityas-amutpada,Dependent Origination),可以认为《摄》一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佛教缘起论提供论证。 在《摄》序论的六颂开篇偈中,寂护介绍了全书的宗旨,显示了其撰写此著的一个旨趣:拒斥其同时代其他哲学派别的因果论,建立佛教以缘起论为核心的因果理论。 [大意:]我撰此《摄真实论》,礼敬一切智(sarvajia) 者,*胜说法者。其于无量劫中以大慈悲为性,意在利益众生,不取[吠陀]之自明、天启(svatantra-Sruti),说像起法。[法为缘起],非原质(prakrti)[生],非自在天(Isvara)[生],非[原质、自在天]共[生],非我[生],无作用(vyapra),迁流无定(cala)。[缘起]为安立(vyavastha)业因业果之基础。无德(guna)实(dravya)、业(kriya)、同(jati)和合(samavaya)等限定(upadhi)。其仅以假立之行相(akra)作为言语(sabda) 及认知的所行境,[实为]空。[缘起]为明确定义之二量(pramana)所确立,其性不为任何少分微小之物所混。[缘起]无移转(samkrinti),无始无终,如镜中像(pratibimba)等,除一切戏论(praparica) 总体。[此缘起法为]他人所未达(agata)。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作者简介

  范文丽,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印度哲学及东方哲学编著有《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汉传佛教百科全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