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餐桌上的训诂(精)

餐桌上的训诂(精)

作者:王宁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4
本类榜单:美食销量榜
中 图 价:¥27.7(7.3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餐桌上的训诂(精)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56645
  • 条形码:9787101156645 ; 978-7-101-1566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餐桌上的训诂(精) 本书特色

1. 语言文字学专家,详解中华烹饪饮食文化,让训诂走出绝学,走进人间烟火: 四季果蔬,三餐荤素,米面粥汤,油盐酱醋, 瓢盆锅碗,煎炒烹炸,蒜豉葱姜,酸甜苦辣…… 古代的食材、佐料有什么讲究?古代的烹调方法、烹饪器具是什么样子?饺子、馄饨是同一种东西吗?鸡、鸭、鹅如何命名?粥和羹有什么区别?古人的饮食理念是怎样的? 从*日常的烹饪饮食说起,从*基本的文字训诂出发,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为你解字说文,带你阅读经典,一起品味源远流长的中华烹饪饮食文化,探寻一日三餐的中国智慧。 2.体例科学,版式生动,方便阅读: 本书为生僻字标注了汉语拼音,并配有三十余幅精美插图,及常见典籍的书影,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生动活泼,方便阅读。

餐桌上的训诂(精) 内容简介

有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传统学问训诂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名称、烹饪原料与调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

餐桌上的训诂(精) 目录

引言
饮与食
说烹
说饪
说羊
说鸡
说鸭
说鹅
说蟹
说蚌
说白菜
说葱
说姜
说蒜
说甘甜
说豉
精与粝
说发酵
割与烹
说油脂
说炙
说炒
说蒸馏
说鲊
说脍
说鼎
碗与盘
说饮器
粮糗饭
粥与羹
说汤饼
说点心
说腊脯
说醍醐
说醉
和与调
节与精
齐与范
后记

展开全部

餐桌上的训诂(精) 节选

粥与羹“粥”字从“米”,“羹”字从“羊”,它们的区别在于:粥在古代的主要原料是米,而羹的主要原料却是肉。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后唐魏王李继岌荐羹时把羊肉、兔肉、猪肉切碎掺着入料。当时卢澄为平章事(主管宫廷内务的相),清晨上朝,堂厨备一些稀粥作早餐。有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卢澄每次各取少许掺着喝。于是,厨官们便据此二事作了一副对联:“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黄。”对子作得极巧——亥猪、卯兔、未羊,以地支代牲畜;乳白、粟黄、豆沙黑赤,以颜色代粥料。这说明,粥需用米而羹则必肉。粥是一种简食,贫贱时常食,居丧时以食粥为礼。《礼记》记载曾子的话:“哭泣之哀,齐(zī)斩之情,饘(zhān)粥之食,自天子达。”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时鲁悼公去世,鲁国居丧。季昭子到孟敬子那儿去问他:为君上服丧期间,咱们吃什么?孟敬子说:当然吃粥。这是天下通行的礼节。季昭子说:咱们孟、仲、季三家,跟君上早就闹翻了,这事儿谁不知道啊?让我勉强执君臣之礼在居丧时吃粥,我不是办不到,可这不是让人家说咱们这一套全是假惺惺,没什么真感情吗?我可不愿招这档闲话,我还是吃我平时带肉的伙食吧!这个故事说明,粥是没有肉的。羹可是得有肉。《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事,郑庄公赐给颍谷封人颍考叔一些吃的,颍考叔把别的吃了,却收起来一块肉。郑庄公问他为什么把肉留下不吃,他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可见羹是离不开肉的。不过,古代的肉羹里也放一点菜,所谓“牛藿(huò),羊苦,豕薇”,叫作“芼”(máo),但这是中和肉性和调味的,不是主原料。什么菜也不放的纯肉汁叫“大(tài)羹”。《左传》说:“大羹不致……昭其俭也。”可见大羹是一种豪华的食物。除了用肉之外,羹还可用豆。《急就篇》:“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云甘豆羹也。”晋代张翰作《豆羹赋》,说到羹,用豆菽而不用肉。这恐怕是羹必有肉的一种例外。现代的粥与羹的概念,虽和古代有些不同,但根源还得从古代去找。称“羹”的,绝大部分是肉食,而且堪称佳肴:鱼羹、肉羹之外,广东的蛇羹更为名贵。而以豆作羹也尚有遗风:北京的栗羊羹不就是炒干的豆沙羹吗?而潮州的山芋白果羹,怕更近古代的甘豆羹呢!粥呢,总的说还是不登大雅的食品,虽然《红楼梦》里贾母和贾宝玉都喝粥,但也不过是家常饭。闽粤一带的生鱼片粥曾是渔民的主食。尽管也有燕窝粥和莲子粥,那只是借粥而为药膳,算是贫富之间的一点交流。今天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提起粥来,恐怕印象更深的是玉米面粥、高粱米粥,甚至抗日战争沦陷区的橡面粥,生活困难时的野菜粥。平时贫家的粥,是含着辛酸、伴着忧愁喝进去的,人们对粥的感情,恐怕也和古代以粥为简食差不太多呢!

餐桌上的训诂(精) 作者简介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学部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陆宗达先生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导论》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