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酒史

中国酒史

作者:王赛时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59
本类榜单:美食销量榜
中 图 价:¥134.6(6.8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酒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0742052
  • 条形码:9787560742052 ; 978-7-5607-420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酒史 内容简介

  酒是人类的一项饮食发明,应该说,在人类所有的饮食文明形态中,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酒的存在。中国的酿酒同样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五千年以前,华夏先民就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从谷物的发酵中获得了酒,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畅饮,为之陶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酒伴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传递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它特有的活力。  酒的出现,首先产生的是社会效益。从经济方面看,承续千年的酿酒产业曾经吸纳了数不清的从业人员,历朝历代的酒税酒课也时时刻刻补充着国计民生,酒的产业运作早已成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酿酒业所产生的巨额附加值也一直被经济人士所关注。从消费领域看,酒既是一种食品,也属于嗜好品,每当灾荒来临、食物短缺的时候,历代王朝都会限制酿酒,节约粮食;而当社会繁荣、生活富裕的时候,酒又会成为刺激消费的主导产品,拉动经济的高涨。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酒业始终是调节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常用杠杆。  酒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情趣。饮酒所带来的兴奋和愉悦,是任何一种食品所无法比拟的。每当饮酒入醉,面红耳赤的时候,人们的情绪会是那样激动,人们的心情也会是那样欢快。翻开历史的画页,我们可以看到饮酒生活的万千风貌,不信你听:“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此为豪迈者李白之语;“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又为谨严者杜甫之言。贯穿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曾把自己的一怀情绪洒向杯中之酒。同时,饮酒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很多人把酒作为宣泄的手段,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很多场合,以酒使气,以酒放任,都可以被旁人所理解。紧张的时候,可以用酒来舒缓压力,解除身体的疲倦和身心的劳累;失落的时候,可以用饮酒来驱逐苦恼,为自己营造一方舒畅的环境;迷茫的时候,可以用酒来抚慰彷徨,从而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酒不仅仅是口舌中的饮料,更是饮用者的表诉方式与精神寄托。  酒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众人在一起喝酒,共同举杯,彼此相敬,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远方有来客,故友再相逢,略备小酌,开怀畅饮,胜过一切表白。素不相识,无从交往,偶然间酒席同坐,一饮可以顿成挚友。或有过解,曾相抵牾,倘若有幸共赴酒会,一杯可以化却前嫌,抿却恩仇。在此之时,酒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感情交流的媒介。  必须承认,自古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食品或饮料,像酒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历千百年,传递无数人,流光不减,魅力常在。尤其在历史久远、文化昌盛的中国,绝没有任何一种食品或饮料,像酒这样拥有如此多的文化诉说——人文历史给它评论是非,语言文字给它提炼精华,诗词歌赋给它添加韵味。酒的发酵能力,远远冲出了其本身酿造过程,而延伸于广阔的社会领域,既产生着丰厚的经济效果,也积淀下丰厚的文化财富。当人们把酒从酿坛上请下来的时候,就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古往今来,国人提到酒,总是显得很兴奋,研究者也都从各个角度去发掘酒的内涵与外延,有人解释饮酒的文化现象,有人研究饮酒风俗,专业人士还一直在分析酿酒的技术要素。目前,有关中国酒文化的著述已经汗牛充栋,其触角也已涉及到饮酒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唯独有一点缺失,那就是对于中国酿酒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的学术研究,还始终处于浅薄状态,对此,除了酿酒界人士稍作探讨之外,历史学界还一直没有人对中国的酒去作系统的学术探索和历史剖析。这是因为,研究酒的历史,并没有现成的系统史料可供搬用,研究者不但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寻找大量依据,还要对古代酿酒的专业技术非常熟悉,甚至对于古代酿酒的专业术语都要能够解析洞微,所以,研究酒的历史,必须从学力上纵延几千年的时光,而且还要横跨历史与酿酒两个学科,其难度可想而知。二十年来,笔者不揣力薄,不惜耗费,锲而不舍,方才完成了这部《中国酒史》。  笔者研究中国酒史,侧重于对历史文献原始资料的发掘与考证,追求学术深度,解析历史难点,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均来自于一手攫取。面对历朝历代的酒文献,不惜精力去披沙拣金,细细采撷,尽可能地广引博证,追究中国酒史的来龙去脉。笔者对于古代诗文中所隐藏的酒信息尤为关注,喜欢从字里行间来寻找酒的踪影,还原酒的历史风貌。笔者更喜欢从社会意义上去判断饮酒生活的得失利弊,放大酒的社会作用。  这部《中国酒史》是以五千年酿酒历史为脉络的研究专著,全书从上古时期的考古发掘开始探索,寻找酒的发明源头,然后沿着历史发展的渠道来解读中国酒的起因与变化过程,展示中国酒历史的丰厚内容与阶段成就。全书起自史前遗迹,时代下限截止为晚清,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书中分时段、分朝代解读了中国酒历史的发展走向和文化要素,分析了当时的产业规模,细查了当时的产业动作。对于历史上出现的各类酒产品,笔者也不辞繁琐,逐项进行了产地、产源和产品属性的考究,尽可能地把中国酒的历史风貌完整地展示出来。  我相信,研究中国酒的发展历史,解说中国人饮酒生活的文化内核,对于中华文明成果的回顾与发掘,对于现代饮食生活的理解与感受,都会有着很深厚的意义。虽然这部《中国酒史》的大系锁定于古代范畴,然而脉络所延、承继所至,对于当代中国酒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当我们清晰地了解了中国酿酒的历史过程之后,一定能够对中国酒业的现状及未来有着更加科学的判断和规划,让中国的酒历史续写辉煌。

中国酒史 目录

前言

**章 远古诉说——酒的起源与酿造
**节 寻找酒的源头
一、仪狄与杜康
二、医说与农说
三、现代学者的研究
第二节 酿酒原料和发酵方式
一、酿酒原料与酒的类型
二、发酵方式与酒的生成
第三节 酿酒器具与信息传递

第二章 三代流变——夏商周时期的酿酒与饮酒
**节 夏代的“甘酒嗜音
第二节 商人的酗酒形态
一、商代的酒、醴、鬯
二、长夜之饮与庶群自酒
三、商代的酒器文化
第三节 周朝的酒规与酒俗
一、十月获稻,为此春酒
二、饮酒控制
三、酒与祭祀
四、酒与礼
五、我有旨酒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生活
一、酒的社会使命
二、酒的传奇影象

第三章 酒气弥漫——淳朴的秦汉酒文化
**节 秦汉社会的饮酒形态
一、酒风迭涨与情怀释放
二、饮酒聚会与置酒设乐
第二节 秦汉社会的饮酒习俗
一、入席有座次
二、饮酒有规矩
第三节 秦汉酿酒的行业规模
一、太官酿酒与上尊赏赐
二、私家酿酒与百姓酤买
第四节 官方实行的酒业政策
第五节 汉酒工艺细探
一、汉代的酿酒能力
二、汉代酿酒的工艺指标
第六节 汉代的酒类产品
一、汉酒命名
一、四方名品
三、葡萄飘香

第四章 壶里乾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追求
**节 魏晋醉酒的时代呼应
一、变仕途为酒途
二、酗酒与禁酒
三、竹林七贤的饮酒风貌
四、漉酒高士陶渊明
第二节 南北朝的饮酒
一、北朝饮酒的豪爽
一、南朝饮酒的风雅
第三节 缤纷多彩的文化名酒
一、九酝酒
一、河东酒
三、桑落酒
四、白堕酒
五、酃酒
六、苍梧酒
第四节 酒的酿造与品质提升
……
第五章 豪气万千——唐朝的酒世界
第六章 百盏争辉——两宋时代的饮酒风貌
第七章 巡觞浩荡——大漠酒风的诉说
第八章 酒满天下——明清时期的美酒园地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酒史 节选

  竹林七贤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他们都是才高天下的文人,大概在曹魏正始末年至嘉平末年的五六年间,会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结伴游处,饮酒谈笑,为世人所称道。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政权,而后不断铲除异己,引起朝野内外的强烈不满,阮籍七人洒脱局外,笑傲权贵,以竹林为佳境,以美酒为消遣,不拘礼数,放纵形骸,“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②。  与竹林七贤有关的历史及文学记载,都离不开酒的情结,而且在饮酒方面显得格外放达。如《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引《魏记》说:“谯郡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通过聚会饮酒的形式,表现出了一股超脱世俗的气度。《全梁文》卷二九引沈约《七贤论》说:“彼嵇、阮二生,志存保己,既托其迹,宜慢其形。慢形之具,非酒莫可。故引满终日,陶瓦尽年。酒之为用,非可独酌。宜须朋侣,然后成欢。刘伶酒性既深,子期又是饮客,山、王二公,悦风而至。相与莫逆,把臂高林,徒得其游。故于野泽衔杯,举樽之致,寰中妙趣,固冥然不睹矣。”  应该说,竹林饮酒是七位贤人*值得回味的一段人生经历,以至于七贤分手之后,年纪*小的王戎还始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世说新语·伤逝》记述说:“王溶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此言虽为感伤语言,但其追思之意,流于言表。  七贤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并不相同,在政治上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嵇康、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还因此遭到杀身之祸。阮籍虽然做了官,却不愿攀附司马氏集团,常以醉酒为由,躲避现实。司马昭想为儿子娶妻,看上阮籍的女儿,阮籍不敢拒绝,只好天天醉酒,足足醉了六十天,磨得司马昭没了脾气。山涛、王戎投靠司马氏,成为司马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虽然竹林七贤*终还是各分东西,但他们毕竟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了一种能够合群共处且又共同宣泄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饮酒。  从个人性情方面看,竹林七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嵇康清峻而阮籍含蓄,山涛有器量而向秀有远识,他们的饮酒风格同样多姿多彩。  阮籍饮酒豪爽放达,与其“傲然自得,任性不羁”的个性甚相吻合,当他听说有步兵厨营人酿得好酒时,便辞去其他一切职务,专任此人上司,以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入得兵厨好饮酒。《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这样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在饮酒方面,阮籍可谓一往情深,他在《咏怀诗》中这样表述:“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①离开了酒,似乎这位高人也要迷失自我。后人谈到阮籍的饮酒风度,往往将其与李白同列,视为酒中仙圣。宋朝人杨万里有诗吟咏:“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②历史上的阮籍声名显赫,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酒的熏陶。  嵇康饮酒,理论与实践并不一样,说是说,做是做,身在竹林之下,岂能与酒隔阂?所以他始终保持着“就不得远,取醉为佳”③的处世态度,纵在“素琴挥雅操”之际,也要“酒中念幽人”,并且一直留恋于那般“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④的交游活动。然而等到著书立说之际,嵇康侧重养生学说,却又要指出酒的害处,并摆出了古人的观点:“古之人知酒色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⑤嵇康还在乐府诗《代秋胡歌》中这样表述:“纵体淫恣,莫不早俎。酒色何物,自令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面对杯酌天下、群体传饮的趋势,身受酒朋诗友的行为影响,嵇康仍然能够在理论上保持着对酒的清醒认识。  阮咸为阮籍从子,在竹林七贤中属于小字辈,但饮起酒来却极为疯狂,《晋书》卷四九《阮籍传附阮咸传》记载:“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这种蔑视礼法、违背传统的喝酒方式,如果不是出现在竹林七贤之中,恐怕所有人都会认为他的神经有了问题。  王戎年少,与阮籍为忘年交,一直追随阮籍饮酒,饮酒风格也有相同之处,两人经常相伴在阮籍邻家酒垆痛饮,不拘礼节。《世说新语·任诞》记载说:“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这样的醉酒也真是够洒脱了。  在七贤之中,山涛的酒量很大,但他的饮酒特点是能够自我节制,适量而止,从不过量。《晋书》卷四三《山涛传》记载说:“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可见,山涛饮酒*有理智。  刘伶嗜酒*显荒诞,他曾自我宣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据说,刘伶经常在家中裸体饮酒,一次被人撞见,说他无礼,他却回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人我裈中?”意思是说,我以天地为屋宇,以房间为衣裤,你跑到我衣裤中作什么?这句看似无赖却深含哲理的语言,*为形象地反映了刘伶的所作所为。事见《世说新语·任诞》。  在竹林七贤当中,刘伶醉酒的故事特别多,《晋书》卷四九《刘伶传》这样形容:“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日:‘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从刘伶的饮酒姿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他那放情肆志、狂傲不羁的个性表征,这种个性,成为后人经常评说的话题。金人李庭一首诗,表述的便是对刘伶的钦佩:“荷锸相随死便埋,生生死死两悠哉。长安陌上尘如海,醉杀何曾为酒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