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作者:翁心诚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411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8.5(7.5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43783
  • 条形码:9787305243783 ; 978-7-305-2437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者袁中郎研究系列第三本。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编〉校释》及《袁宏道集笺校》,故宫博物院藏《珊瑚林》《金屑编》影印版为蓝本,侧重探讨袁中郎的佛禅思想与文学主张,从三教圆融、以佛摄禅的角度,对袁中郎的学术取向进行深入挖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本书是著者继《袁中郎佛学与〈西方合论〉初探》、《袁中郎小品思想探究》后的一部新作。天纵异才的袁中郎通过参禅、修持、彻悟对禅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对历代禅学与禅师横空扫描,褒扬评点;对虚空法界彻照静观,挥洒自如,攀登到了禅学境界的很高峰。《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是他探索与攀登禅学历程的影像记录。著者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编〉校释》及《袁宏道集笺校》,故宫博物院藏《珊瑚林》《金屑编》影印版为蓝本,侧重探讨袁中郎的佛禅思想与文学主张,从三教圆融、以佛摄禅的角度,对袁中郎的学术取向进行深入挖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目录

**章 《珊瑚林》要解
一、前言
二、《珊瑚林》序
《珊瑚林》上卷
三、小引
四、开篇语(原文)
五、至第十问与答解读
六、第十一至第二十问与答解读
七、第二一至第三十问与答解读
八、第三一至第四十问与答解读
九、第四一至第五十问与答解读
十、第五一至第六十问与答解读
十一、第六一至第七十问与答解读
十二、第七一至第八十问与答解读
十三、第八一至第九十问与答解读
十四、第九一至零零问与答解读《珊瑚林》下卷
十五、零一至一零问与答解读
十六、至二零问与答解读
十七、二一至三零问与答解读
十八、三一至四零问与答解读
十九、四一至五零问与答解读
二十、五一至六零问与答解读
二一、六一至七零问与答解读
二二、七一至八零问与答解读
二三、八一至九零问与答解读
二四、跋《珊瑚林》

第二章 《金屑编》要解
二五、小引
二六、《金屑编》白叙解
二七、《金屑编》叙
《金屑编》
二八、则至第十则解读
二九、第十一则至第二十则解读
三十、第二一则至第三十则解读
三一、第三一则至第四十则解读
三二、第四一则至第五十则解读
三三、第五一则至第六十则解读
三四、第六一则至第七二则解读
三五、《金屑编》要解补白

第三章 禅诗要解
三六、试谈袁中郎禅诗的特色
三七、“我亦冥心求圣果,十年梦落虎溪东”
——读《初夏同惟学、惟长舅尊游二圣禅林检藏有述》
三八、“一番铜铁语,万仞箭锋机”
——读《陶石篑兄弟远来见访,诗以别之》
三九、“色界身终苦,无生学未成”
——《病起偶题》摘要
四十、“劝君恁学无生忍,犹有金刚不坏身”
——读《万二酉老师有垂老之疾,感而赋此》(选一)
四一、“宇日不如归,鸪日行不得”
——中郎诗《雀劳利歌》中的悲悯恻隐之心
四二、“曹丘一滴水,了然智慧津”
——中郎所写与李贽相关的诗摘要
四三、“小儒无大计,束手叹非常”
——《岘山道中闻颂汪使君德政》诗中对“良知”论的嘲讽
四四、“清风发虚窍,其中有性灵”
——《秦中杂咏,和曹远生》里的性灵观
四五、“石头和尚头如石,石头路上人不识”
——《题石头募册》里的“幻笔玄解”
四六、“可比维摩方丈地,不妨扬子一床书”
——中郎登第后回公安的诗作《归来》
四七、“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
——《听朱生说》里的言外意
四八、“手提无孔锤,击破珊瑚网”
——《述怀》里的宏图大愿
四九、“中有妙音人,可比散花女”
——中郎前期诗歌中的僧人形象与思想之一
五十、“削发嫌根在,妄言恨舌多”
——中郎前期诗歌中的僧人形象与思想之二
五一、“石栏狮子向东啼,夜深唤却虚空醒”
——中郎后期诗歌中的僧人形象与思想
五二、“静里三三昧,多年得效方”
——《偶作》里表露的智慧
五三、“所以过量人,希心无上道。不贪绝粒方,唯贵虚无宝”
——《大游仙诗·有序》中的无为修持观
五四、“千二百岁后,白藕无根荣”
——《游庐山初入东林雨中》的净宗取向
五五、“我欲作书鱼,死即藏经埋”
——《庵中阅经示诸开士,用前韵》里的解行相应思想
五六、“旷哉龙屈伸,颓焉方外内”
——《人日自笑》里自由自在遗世独立的生活追求
五七、“看来亦是天乔种,和月和霜种始成”
——《密县天仙庙白松》里的诗歌取向
五八、“几时谏鼓似钟悬,尽拔苍生出沟渎”
——《万寿寺观文皇旧钟》里的忧国忧民思想
五九、“休心为曲蘖,省事作资粮”
——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诗,次韵》里信愿行修炼“三资粮”思想
六十、“胸中贮活春,不糟自然醉”
——《白香山三十四岁作感时诗,余今正其时矣,仍次其韵》一诗里的人生态度

附录《节录》
一、袁中郎《节录》序
二、六祖《节录》正文
机缘**
示众第二
参叩第三
付嘱第四
碑碣第五
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撰)
大鉴禅师第二碑(刘禹锡撰)
佛衣铭并引
跋何为禅
展开全部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节选

  (《影印》第51-52页,《校释》第64页)  解读  问:战场中千万人一时杀尽,都是命该死吗?  答:省里科举考试,八月结束,十三省(明代行政区划)同时中了千名举人,有命不该中的吗?  问:佛言有横死者,似乎不属于命吗?  答:这也是他所造的横死之业因,如无故而戕他物之命等,应当受横死之报。横死者,指不是寻常而死,并不是不该死而死了。  人人具有我相,习久自我尊大,我相顽固得很。如熏习谦抑,还是我相。唯破除我相之人,到尊大时,则尊大;当谦抑时,则谦抑。当其时,为其事,自合如此。无些毫拟议之心,即有心忘了拟议,还是我相未尽。  小修云:“恶人终日心心念念,唯想害人,其招刀山剑树等报,谁说不应该?”  中郎说:修行人开始一二年内,怨恨并嫌弃他人不学好,时间一久,才知自己不好之处。  按寺僧旧例募大烛供佛,后渐渐偷油蜡别用,有的人将此事告诉中郎,欲停止其例。  先生说:借供佛之资以自润,是庸僧的常态,何必讨厌而革除呢?  有僧募捐造了铜塔,人争相讥笑说:“有那么要紧吗?何苦这样?”说这话的人,是以圣人眼光看人。人心于没要紧事攀援妄想,都是这类募捐造塔的人。我不认为此僧造塔错误,他的错误在于自己造塔则喜,见他人铸造佛像则忌恨,所以募捐造塔是常情,而忌恨造塔者,就是恶念。  一友赞某老一心扶持世教。先生笑日:此老未生之前,世教何曾扫地?世间人,寒冷自知加衣,饥渴自知饮食,遇父母亲自知孝敬,遇子女自知慈爱,哪里要教呢?至于不肖之徒,教他他还是不知道行善积德。  世间事做得省力,便去做;做得费力,就不去做。这是*方便得安闲愉悦的方法。  中郎答问,运用了恒顺众生、随缘不攀缘的佛法处世原则。  **八八问与答  问:菩萨舍头目髓脑何义?  答:试观自释迦佛后许多菩萨,那(哪)一个舍头目髓脑?此言不必作如是解,只明其无我耳。释迦于歌利王割截身体,亦此义。不然头目髓脑人乞之何用?而舍之又何用耶?(《影印》第52页,《校释》第65页)

袁中郎禅学要解——《珊瑚林》《金屑编》与禅诗解读 作者简介

翁心诚,公安三袁文化研究院院部委员,三袁佛学研究员,“公安派”文化精神研究学者。主要著作有《袁中郎佛学与<西方合论>初探》、《袁中郎小品思想研究》、《“三善”事与理》、《大道中道一个道》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