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作者:张斌宁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22cm 页数: 392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922326
  • 条形码:9787568922326 ; 978-7-5689-223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本书特色

电影本是彻头彻尾的骗局,人们却想从中窥察“真相”。妖冶的视觉令人欲罢不能,它从我们这里拿走的,远不止眼泪和欢笑,其真正要吞噬的,是人类脆弱的理性与判断力。眼下的我们已经在用电影提供的“情感配方”经验和诠释这个世界。因此,电影作为批评实践的用意就在于,提醒大家把它作为一种“欺骗性”媒介的存在,为人类善用这种媒介给出一个或许有用的警示与提示,看看在它的故事表层之下还夹带着多少“私货”。毕竟,我们一手建构的这个影像世界陷阱重重。在这场视听狂欢中,迷失是真正可怕的。如果不能洞悉电影的隐秘欲望,我们将不可避免沦为各类影像的宿主,并*终葬身于自身不可遏制的欲望黑洞中浑然不觉,而这是我们不甘于看到的。本书目的就在于一种方法论的尝试,即尽可能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将属于电影本体的魅惑力稍稍化解,欣赏它,看穿它,享受它。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整合作者近十年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将二十篇论文按照研究的方向分为四个部分: 影像与视觉: 观看之道 ; 历史与当下: 现实之镜 ; 文本与诠释: 批评之维 ; 话语与表征: 文化之思。《电影作为批评实践: 视觉、历史与文化》一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里一些阶段性影像特征给予深度分析, 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区别于本体研究的结论, 同时也证明了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电影研究的价值所在。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目录

序言:影像的秘密与欲望 iii



第1部分 影像与视觉:观看之道 1

1 流光溢彩的“黑色”:好莱坞犯罪电影视觉风格的文化、形式与自我更新 2


2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影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考察 19


3 身体的物恋,泛东亚化及巨乳症:巩俐*近几种银幕形象的表征模式分析 39


4 谁在看谁——影像权力的虚妄与调停:《小武》片末一场戏的视觉权力结构分析 54


5 类型意识、基于游戏的视觉系与工业标准:青年导演乌尔善电影创作探微 68



第2部分 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镜 87


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电影产业政策发展研究 88


7 深度合作与适度融合:管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影片生产之现状 116


8 现实世界的电影镜像:2000年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几类“小人物”形象分析 135


9 类型杂糅与审美意趣:当下国产写实题材电影创作观察 157


10 从电影到项目:“新生代”影人的认知转变与实践 173


11 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标本的《明星特刊》 182



第3部分 本文与诠释:批评之维 197

12 缺席的在场与执守的虚妄:《相爱相亲》中的身份叙事悖论 198

13 《少女哪吒》:一场痛楚与愤怒的青春献祭 208

14 作为画布的银幕:《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创作探析 218

15 《塔洛》:哪一片云是我的天 232

16 《南方车站的聚会》:次黑色电影风格的在地化实践 241

17 叙事与形式:兼论合拍背景下《金陵十三钗》的意义和启示 253



第4部分 话语与表征:文化之思 267


18 缱绻缠绵的人文传统:霍建起电影的文化与美学 268


19 性别之外 专注聆听:回望第四代女性导演群体 287


20 个性与标准:工业语境中的乌尔善导演电影研究 312


21 “他们不原谅我有如此天赋”:传记电影Camille Claudel


与Camille Claudel1995中的文化正名 331


22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343



展开全部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节选

1 流光溢彩的“黑色”:好莱坞犯罪电影视觉风格的文化、形式与自我更新 试图在这样一个篇幅内系统论述好莱坞犯罪电影的视觉风格无异于痴人说梦。按照学界的普遍看法,好莱坞犯罪电影通常涵括黑帮电影、黑色电影、侦探电影、匪徒电影,以及那些形态各异的当代犯罪电影等多种类型或类别。且不说这个概念本身的庞杂丰富与它可能带来的歧义,仅是黑色犯罪电影一个类型,若想从历史的维度去考察它的视觉风格特征,及其这种风格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它的形式构成和自我更新机制,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不过,考虑到这类影片确实在视觉上有着一以贯之的某种特质——譬如那种醉人的“黑色”气息,它们丰富多变的形态和深厚的历史遗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仍然有可能从中概括出一些特征,拼凑出一些细节,甚至整理出一些脉络,从而把握当下好莱坞犯罪电影一些突出的视觉风格,并检视它们与时代的关系。 经过对上百部影片的细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黑帮犯罪电影,还是黑色犯罪电影以及侦探片和匪徒片等,它们确实共享了某种视觉处理机制,累积了一套风格化的表达系统。譬如有意识的对作为抽象情绪的“黑色”的视觉化,而那些彼此相异的视觉化的具体手段,正好促成了不同类型可以用来标榜自身的视觉气质,譬如黑帮电影总体上富于秩序和仪式感,影像浓烈但通透;黑色电影比较唯美,更注重在形式上做文章;而一般城市犯罪电影倾向于营造出类纪录片的质感,更强调现实意味。同时,这些视觉形式也顺理成章地发展出与之对应的、较为固定的文化意蕴,譬如黑帮电影与伤感怀旧,黑色电影的绝望虚无,一般犯罪电影则将恐慌与不安直接带入你家后院。或者说,将犯罪从银幕带入生活——将审美问题置换为社会问题。 而我们的研究逆向而行,正是要讨论创作者们如何将犯罪活动视觉化。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在银幕上呈现犯罪场景,它们的惯用技巧和规律,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文化型构中实现自我更新,从而变成极具魅惑的犯罪电影文化的一部分。 一、地域与文化:好莱坞犯罪电影的空间表征惯例 好莱坞犯罪电影首先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地域景观。就城市来说,洛杉矶、纽约、波士顿和拉斯维加斯堪称“犯罪天堂”,在银幕上成为邪恶酵母的机会*多,这个名单还包括芝加哥、迈阿密、费城和新奥尔良等地;就更广阔的场景来说,德州、美墨边境、加勒比地区以及遥远的阿拉斯加也都是理想的犯罪乐土;更微观地看,洛杉矶的穆赫兰道、唐人街,纽约的华尔街、小意大利区和布朗克斯区也仿佛与罪恶有着天然因缘。时尚、资本、族裔、贫穷、猎奇,这些元素无不成为那些犯罪电影的内在催化剂。通过精心配置的视觉语言,现实场景在银幕上被固化为一个个有着固定所指的文化空间。 洛杉矶在犯罪电影中的形象*具弹性,但基本上是依据洛杉矶城市本身高低起伏的视觉落差和蜿蜒多变的海岸线以及那些姿态卓绝的椰树来布局,总体给人一种开阔、扁平,同时却不乏视觉深度的感觉。黑色电影经典之作《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1944)开场**个画面就使用了这种策略,主角驾驶汽车从画面正中景深处一路下坡奔向观众然后驶出画面;稍后部分,男主**次去女主家里时,观众跟着摇镜看到了洛杉矶的另一重景象,位居半山腰的西班牙风格大宅与后景山谷里密密麻麻的建筑适成对比。比利·怀尔德的另一名作《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1950)同样如此,当溺毙泳池的男主角真正开始讲故事时,也是从一个有起伏的画面开始,观众得以从前景俯瞰延伸至景深处的洛杉矶概貌。更极端的例子或许是《漫长的告别》( The Long Goodbye,1973),影片直接将私家侦探马洛的住所设置在一块高地上,以至于他每次出门必须借助一部直梯才行,透过寓所的窗户,我们可以俯瞰整个洛杉矶的城郊结合地带。《本能》( Basic Instinct,1992)里,两位侦探**次探访女主角时,汽车在全景俯瞰画面中沿着海岸线行驶,洛杉矶激情诗意的一面徐徐展开;而在靠近结束部分的追车戏里,导演用了一组镜头将洛杉矶纵横交错、起伏有致的街巷尽数呈现,迷宫般的环境与主角身陷囹圄的焦虑困境配合得天衣无缝。《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ive,2001)开场不久,遭遇车祸而失忆的女主角先是在半山腰俯瞰洛杉矶美景,然后跌跌撞撞穿过穆赫兰道,成排的椰树影影绰绰掩饰着它的诡异悚然。而表现*为丰富立体的无疑当属《借刀杀人》( Collateral,2004),这部影片几乎从各个向度上给观众呈现了洛杉矶的城市特征,从扁平宽阔、高低落差和视觉纵深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洛杉矶独属的文化空间。 作为犯罪电影的另一种城市景观,纽约的视觉形态迥异于洛杉矶。密集排列的整栋建筑、看不见天空的街区、布鲁克林大桥、穿城而过的高架铁路、地铁和黑暗的桥洞等构成了纽约的外观。简言之,洛杉矶似乎是依据自然形态来表征,那里的犯罪多集中在个体身上,迷幻沉沦为其主要特征;纽约却通过人工构造来表征,那些久经沧桑的建筑和冷冰冰的现代建筑带着些许悲怆和自负,为以帮派、家族和阶层为特征的犯罪活动提供了绝佳温床,使其犯罪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感。这一点,从早期比较经典的《人民公敌》( The Public Enemy,1931)、《血红街道》( Scarlet Street,1945)到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1973)、《出租司机》( Taxi Driver,1976),及至80年代经典的《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和较近的《忠奸人》( Donnie Brasco,1997)、《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2000)、 《狙击电话亭》( Phone Booth,2002)、《局内人》( Inside Man,2006)和《美国黑帮》( American Gangster,2007)等,都延续了这一策略。这其中,《美国精神病人》尤其值得称道,它几乎覆盖了纽约景观的方方面面,从膨胀自负的华尔街建筑到污水四溢的背街小巷,城市的光鲜与龌龊跃然眼前,外观上的落差与主角身心分裂的状态恰成对比,很好地诠释了大都市作为罪恶渊薮对人性的压榨与扭曲。

电影作为批评实践:视觉、历史与文化 作者简介

张斌宁,陕西眉县人。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多万字。出版专著《窥视与奇观:中国电影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研究(1978-2010)》和《阅读的快感》两种,合编《游戏与中国导演新势力》一部。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当代文化发展战略语境下艺术家传记电影历史演进与文化认同研究》(16BC042)一项,以子项目副主编身份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影视)》(17ZSK032),另参与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与电影影像。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