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作者:张婷婷著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21cm 页数: 188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8.1(7.2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916550
  • 条形码:9787548916550 ; 978-7-5489-165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它以异质多元的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既是展现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构建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题材本身的特殊性和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性,使少数民族电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绚丽多姿而又意味深长的景观。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各创作阶段,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已经走过了61年的历史,作品100余部,创作者和研究者众多,但研究较多以单篇论文形式出现,内容针对某一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成果较少,少数民族电影学的学科建设也尚未成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云南融合了26个民族,数百种支系的文化精髓相互交织,结合云南特有的山水风光,形成了人文景观。然而,面对文化大融合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世俗文化的挤压,少数民族文化己成为不折不扣的“少数话语”。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对少数民族电影的专门研究,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对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基础理论与电影
**节 叙事与影视叙事
第二节 传播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 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与传播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历程
**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不同阶段特征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模式及其变迁
**节 政治性叙事——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节 历史性叙事——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表述
第三节 歌舞叙事——民族风情的展示
第四节 情爱叙事——人性的体现
第五节 现代性的困惑——大山的阻隔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传播研究
**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者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渠道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对象
第四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效果

第五章 现代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方向分析
**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生存困境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表
展开全部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节选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叙事变迁与传播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少数民族被纳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开始拥有了关于自己民族的电影叙事。本章将60年来所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按其主题的不同归纳为政治性叙事、历史性叙事、情爱叙事、歌舞叙事等五种叙事模式,并指出其叙事模式与反映现实,形式与内容的相关联性,即担负着兴国安邦的使命。同时,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云南的少数民族影片,注重对云南少数民族生存状态和内心的表现和叙述。**节政治性叙事——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政治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也是处理阶级内部、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民族间、国家间关系的手段。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失败的屈辱记忆,加深了民族的整体的自觉意识,如何通过政治化、军事化的道路击退外国势力的入侵;使民族强大起来,成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的理想。因此,20世纪的中国,社会政治及政治问题通过各种媒介讨论着并实践着,政治压倒一切,并进入一切领域。在文学艺术领域,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文艺的目的。文艺成为号角,成为战旗,成为宣传正义、革命的武器,成了革命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1949年,新的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人民“从此站起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欢庆胜利,迎接新的生活。在这种强烈的政治语境之下,文学艺术活动更不可能脱离政治而作为自我欣赏、自我封闭的游戏。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新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立场上,带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在现实和历史中开发新的文化资源,表述欣喜之情。同样,在银幕上电影也与其他艺术一样形象地展现中国革命发展史的同时,也在强化着作为新的共和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在某种特定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象的知识系统,“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种种事实表明,没有这些特殊的社会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①因此,意识形态是我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意识形态就是为许多人信奉的观念和信仰。它要阐明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必须保留,什么必须变革。因此它塑造信奉这种意识形态的人的态度。”②人们总是把意识形态上升到一个国家的范畴而对它进行关注与研究,使它附着上了政治的意义,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政治意识形态是人们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方面持有的观念和信仰,表面上看它与‘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的所指完全相同,但两者之间存有实质性的差异——它具有实践的品格和行动的取向。人们总是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构筑自己的政治生活,建立自己满意的政治制度;人们总是在不满意于自己构筑的政治制度时,向流行的意识形态发出挑战,创造出所谓的‘反意识形态’,进而向现存秩序发出质疑。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意识形态*重要的功能是动员民众投身于政治运动之中,以改变其生活方式,改变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关系。”④推翻了旧社会对人们的剥削压迫后,新中国终于在炮火声中成立了,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许多生活在深山里的边疆少数民族同胞,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知道,也不了解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政党,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为了统一全中国,彻底推翻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新生的政府以派工作组进驻的方式进行民族地区的改革以及让少数民族同胞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政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辅助的手段就是通过拍摄和放映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少数民族影片来宣传和影响人们,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建立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首先由列宁提出,即“指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工人处境的思想体系。它是在揭穿虚假意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建设性工作。意识形态成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对抗的盛大典礼,成了每个阶级用以武装自己的思想武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