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作者:裴亚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5.5(4.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90074
  • 条形码:9787500490074 ; 978-7-5004-9007-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内容简介

裴亚莉和饶曙光合著的这本《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将新中国大约六十年间的电影生产分成四种形态进行研究。这四种形态之间有一个历史性的嬗□过程,与中国社会及思想□迁的过程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是本书的主要目的。《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的目的是要阐明,中国社会和思想的□迁,构成了电影形态的□化,也就是说,“电影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化:形式、目的、生存手段和与观众的关系。这四种形态是:电影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电影作为电影、电影作为知识分子表达以及电影作为产业。以这四种形态为纲要,分别梳理了以解放区电影为基础的“红色电影”、以旧中国上海电影传统为基础的“电影化的电影”、以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理论讨论为基础的知识分子电影以及以全球化浪潮为背景的以市场为目的的商业电影的形式创造和文化内涵。这个探讨,既是对新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和理论成就的一次总结,也是在新的角度对历史予以评价的一次尝试。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目录

导言
□□章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电影的内容和形式
□□节 新中国国营电影制片厂、新的电影叙事范式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
第二节 张骏祥:喜剧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及新中国电影理论
第三节 “文革”电影作为电影为政治服务的极端表现
第四节 谢飞:将电影当作重建精神家园的武器

第二章 谢晋:让电影成为电影
□□节 谢晋和谢晋电影中的现实
第二节 电影精神之一:写爱情
第三节 电影精神之二:电影的喜剧性和谢晋电影的喜剧潜流
第四节 谢晋电影中的性问题

第三章 新中国电影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节 《小城之春》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中国电影的现代性
第二节 1956—1959年沈浮电影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三节 张暖忻、杨延晋和吴贻弓电影的知识分子视角
第四节 黄建新作品:□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分析

第四章 □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代电影与电影产业的文化基础
□□节 电影作为“□□寓言”和□0世纪90年代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语境
第二节 冯小刚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本土经验
第三节 张艺谋电影:发掘银幕民俗和□□文化中的市场可能
第四节 陈凯歌与电影的商业化牢笼
结语 一种期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 作者简介

裴亚莉,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在2008-2009年度以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身份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学理论、电影美学。出版的专著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与饶曙光合作)、《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等。
饶曙光,研究员。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与裴亚莉合作)、《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等,并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