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作者:许海燕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474942
  • 条形码:9787519474942 ; 978-7-5194-7494-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本书特色

本书将1997—2017作为研究范畴,以数字技术在香港电影的应用以及影响为基础框架,对“后九七”的香港电影中的“数字技术”部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旨在将数字技术对“后九七”香港电影产生的、不同于传统胶片的影像与特质进行逐一读解,从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影像的建构中,逐步确立起“后九七”香港数字影像的系统化结构;并通过数字技术的广阔性与无限性,将香港回归后20年的数字电影中的“港式人文理念”的转型、身份迭代、“后殖民语境”的强化、类型边界的突破等进行框架式探索。通过电影史学、哲学、文化研究、影像研究的分型,*终拼贴出“数字技术” 对“后九七”香港电影的冲击与影响,揭示出香港数字电影在“北上”过程中凸显的文化缺失、身份断裂、修辞重建等现象,生成“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系统命题。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内容简介

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中国电影迎来严峻的技术考验。早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电影人便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尤其是“特效”技术对香港电影历史、美学、文化、修辞等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四个子集,本书拆解“后九七” 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段落,从“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中切入命题的美学根源,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拼贴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立场。通过探究“北上”后迭代的数字影像修辞,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在子结构序列中,展示“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浮城”镜像、身份缺失、宿命循环下的数字文本本质,用以揭示“数字技术” 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在演进的过程中相互界定、互为应用的现象。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目录

目 录
绪 论 001
**节 香港数字电影的研究边界 ...................................................001
一、作为研究目的的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 126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137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152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154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 168
第四章 修辞迭代:数字文本的“拆”与“组” 189
**节 徐克:数字拆解的历史与江湖 ........................................192
一、侠、魔的同域 195
二、数字江湖与乱世奇观 200
三、彰显与遮蔽 206
第二节 林超贤:数字传承的“狮子山精神” ........................212
一、关于“家庭”与“回家”的命题 218
二、暴力奇观 226
三、真实——湮没的特效 233
第三节 彭氏兄弟:数字指涉的港城困局 ...................................237
一、双城·鬼眼 242
二、“暗黑童话”的数字表达 252
三、“火”图腾 259
结 语 266**节 哲学回望 ..........................................................................................26“香港数字电影” 001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香港数字电影” 004
第二节 数字电影体系 ...............................................................................020
一、本体转向:从胶片到数字媒介 021
二、物理新质:可复制性与立体革命024
三、美学解构:数字“乌托邦” 028
**章 数字脉络:香港电影的数字进程 033
**节 历史与记忆(1897—1997) ..............................................034
一、香港电影神话(1897—1949)034
二、传承、分化与时代迁移(1949—1997)037
第二节 重视效·影像启蒙
——香港数字电影拓荒时期(1979—1996) 045第三节 多维度·理想沉浮
——香港数字电影初创时期(1997—2000) 050
第四节 塑风格·回归本土
——香港数字电影转型时期(2001—2006) 056
第五节 分众化·立体裂变
——香港数字电影发展时期(2007—2017) 065
第二章 理论纵深: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 074
**节 表征:“娱乐超系统” .........................................................077
一、仿拟与幻象 078
二、客观连续到“超验”跃升 080
三、片段叙事的合法化 082
第二节 规则:身体幻觉与拟像游戏 ..............................................084
一、“身体幻觉”的演进 087
二、“拟像游戏”的“超真实”法则 093
第三节 形式:交互与内爆 ....................................................................098
一、“交互”美学 100
二、“内爆”美学 103
第三章 文化坐标:数字影像与后殖民语境 108
**节 历时空间中的“我城”拟像 .............................................. 112
一、数字重构的香港记忆 114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126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137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152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154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168
第四章 修辞迭代:数字文本的“拆”与“组” 189
**节 徐克:数字拆解的历史与江湖 ........................................192
一、侠、魔的同域195
二、数字江湖与乱世奇观200
三、彰显与遮蔽 206
第二节 林超贤:数字传承的“狮子山精神” ........................212
一、关于“家庭”与“回家”的命题 218
二、暴力奇观226
三、真实——湮没的特效 233
第三节 彭氏兄弟:数字指涉的港城困局 ...................................237
一、双城·鬼眼259
结 语 266
**节 哲学回望 ..........................................................................................266
第二节 文化互译 ..........................................................................................269第三节 影像重塑 ..........................................................................................271
附 录 273
一、徐克作品年表(1997—2022)273
二、林超贤作品年表(1997—2022)274
三、彭氏兄弟作品年表(1997—2022) 275
参考文献 280
展开全部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 作者简介

许海燕,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表演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以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理论为主线,覆盖戏剧与电影表演理论、明星理论研究、戏剧与电影导演理论、戏剧与电影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