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作者:刘春立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06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78.8(6.0折) 定价  ¥2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版权信息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本书特色

本书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化学前瞻性基础研究分子科学前沿丛书”分册之一。作为化学科学的核心,分子科学是研究分子的结构、合成、转化与功能的科学,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式与新阶段。《分子科学前沿丛书》依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对化学前沿基础研究的需求,从探究分子结构到合成分子、组装分子,再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分子体系的应用,以期通过一批前沿原创著作的出版展现我国化学前瞻性基础研究重大成果。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会有力促进我国分子科学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的发展,充分体现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在科学理论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国家功能。\n环境放射化学是放射化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诞生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从关注环境放射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环境放射化学研究中核心的研究工作,全书拱6章,详细介绍了环境放射化学概论,环境放射性,环境放射性样品分析方法,放射性碘和硒在甘肃北山花岗岩及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Np和Am的环境行为,以及环境介质中钚、铀的吸附与迁移行为研究。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内容简介

放射化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放射性的发现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环境科学的诞生大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放射化学是放射化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诞生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从关注环境放射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n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环境放射化学研究中核心的研究工作,全书拱6章,详细介绍了环境放射化学概论,环境放射性,环境放射性样品分析方法,放射性碘和硒在甘肃北山花岗岩及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Np和Am的环境行为,以及环境介质中钚、铀的吸附与迁移行为研究。\n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放射化学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学习用书,以及教师、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尤其对从事环境放射化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环境放射化学前沿 目录

1章环境放射化学概论\n1.1前言003\n1.2环境放射化学的特点及内容004\n1.2.1环境放射化学的特点004\n1.2.2环境放射化学的研究内容005\n1.3环境放射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热点017\n1.3.1环境放射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017\n1.3.2环境放射化学的研究热点018\n1.3.3关键放射性核素在水岩体系中的种态及其分布026\n1.3.4应用举例037\n1.4重要出版物及国际会议040\n1.5中国环境放射化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041\n参考文献042\n\n第2章环境放射性\n2.1引言045\n2.2天然放射性045\n2.2.1原生放射性核素046\n2.2.2次生放射性核素048\n2.2.3宇生放射性核素051\n2.3人工放射性054\n2.3.1大气核武器试验055\n2.3.2核事故059\n2.3.3核燃料循环062\n2.3.4核反应堆运行069\n2.3.5其他来源071\n2.4环境放射性水平、分布和变化073\n2.4.1大气中的放射性073\n2.4.2陆地环境放射性095\n2.4.3海洋环境放射性108\n2.5本章小结与展望130\n参考文献135\n\n第3章环境放射性样品分析方法\n3.1放射性计数测量141\n3.1.1气体正比计数器141\n3.1.2液体闪烁计数法142\n3.1.3切连科夫计数器145\n3.1.4半导体探测器147\n3.2质谱测量技术149\n3.2.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150\n3.2.2热电离质谱(TIMS)151\n3.2.3加速器质谱(AMS)151\n3.3环境样品的制备方法153\n3.3.1环境样品的预处理和消解153\n3.3.2放射化学分离与纯化方法155\n3.3.3样品测量源制备157\n3.3.4化学回收率测定157\n3.4环境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分析158\n3.4.1锶-90与锶-89(90Sr、89Sr)158\n3.4.2锕系核素160\n3.4.3氚(3H)168\n3.4.4碳-14(14C)169\n3.4.5碘-129(129I)171\n3.4.6锝-99(99Tc)172\n3.4.7铁-55及镍-63(55Fe、63Ni)173\n3.4.8镭(Ra.、Ra.2Ra.23Ra)175\n3.4.9Pb-210、Bi-210及Po-210179\n3.5本章小结与展望182\n参考文献184\n\n第4章\n放射性碘和硒在甘肃北山花岗岩及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n4.1甘肃北山花岗岩及其性质193\n4.1.1花岗岩表面微观形貌分析193\n4.1.2花岗岩的矿物及化学组成194\n4.1.3花岗岩表面官能团分布196\n4.1.4花岗岩表面电荷分布197\n4.1.5花岗岩岩粉的比表面积测量199\n4.1.6花岗岩岩片的孔隙率测定200\n4.2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及其性质201\n4.2.1膨润土的性质分析202\n4.2.2高庙子膨润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203\n4.3放射性碘在高庙子膨润土.上的吸附207\n4.3.1批式吸附实验209\n4.3.2碘的种态210\n4.3.3单矿对吸附的影响211\n4.3.4固液比的影响!212\n4.3.5酸度的影响212\n4.3.6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213\n4.3.7温度对吸附的影响215\n4.3.8碘在高庙子膨润土上吸附的主要结论216\n4.4碘在高庙子膨润土中的扩散216\n4.4.1实验材料218\n4.4.2毛细管法实验装置219\n4.4.3毛细管机械装填装置的设计与加工220\n4.4.4扩散源液容器的选择222\n4.4.5毛细管内压实膨润土可控取样装置222\n4.4.6毛细管法扩散实验225\n4.4.7碘在压实膨润土中的浓度分布228\n4.4.8碘在高庙子膨润土中扩散研究主要结论234\n4.5硒在膨润土中的吸附234\n4.5.1固液比对硒在高庙子膨润土中吸附的影响研究235\n4.5.2酸度和氧浓度对硒在高庙子膨润土中吸附的影响236\n4.5.3离子强度、温度和载体浓度的影响237\n4.6硒在高庙子膨润土中的扩散238\n4.6.1硒在不同压实密度膨润土中的扩散240\n4.6.2pH及氧气浓度对扩散的影响240\n4.6.3硒在膨润土中吸附和扩散研究的主要结论241\n4.7硒在甘肃北山花岗岩中的吸附和扩散241\n4.7.1实验仪器与试剂243\n4.7.2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243\n4.7.3批式吸附实验246\n4.7.4硒在北山花岗岩中吸附和扩散的主要结果258\n4.8放射性核素在高庙子膨润土及北山花岗岩中的吸附和扩散研究建议260\n参考文献261\n第5章Np和Am的环境行为\n5.1引言265\n5.2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266\n5.2.1氧化物上的表面配位模型268\n5.2.2黏土矿物上吸附的表面配位模型273\n5.2.3复杂吸附剂上吸附的表面配位模型277\n5.2.4Am(Ⅲ)/Cm(Ⅲ)的吸附行为279\n5.2.5Np(V)的吸附行为283\n5.3Np和Am的扩散289\n5.4Np和Am与腐殖质的相互作用290\n5.4.1腐殖质的基本性质291\n5.4.2腐殖质与Np.Am的相互作用\n5.4.3腐殖质的配位模型294\n5.4.4腐殖质对Np和Am吸附和运移/迁移的影响299\n5.5在地下实验室条件下Np和Am的迁移行为301\n5.5.1瑞典阿斯坡(AsP6)地下实验室\n5.5.2瑞士格里姆瑟尔(Grimse1)地下实验室303\n5.5.3比利时摩尔(Mol)地下实验室305\n5.6本章小结与展望306\n参考文献307\n\n第6章环境介质中钚、铀的吸附与迁移行为研究\n6.1引言321\n6.1.1钚\n6.1.2铀328\n6.2实验研究329\n6.2.1环境介质329\n6.2.2土壤胶体提取329\n6.2.3钚(IV)聚合物制备331\n6.2.4钚迁移实验平台331\n6.2.5希瓦氏菌培养333\n6.2.6钚分析方法.334\n6.2.7铀分析方法335\n6.3结果及结论336\n6.3.1钚(IV)在土壤介质表面的吸附336\n6.3.2三元体系中钚的分配\n6.3.3钚假胶体稳定性343\n6.3.4钚假胶体的移动能力346\n6.3.5钚假胶体的移动速度351\n6.3.6非饱和介质中钚假胶体的运移行为359\n6.3.7钚真胶体稳定性368\n6.3.8钚真胶体的移动能力375\n6.3.9钚(IV)微生物还原377\n6.3.10铀(VI)微生物还原385\n6.4本章小结与展望397\n参考文献398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