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作者:罗利建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90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18.8(6.0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428122
  • 条形码:9787516428122 ; 978-7-5164-281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哲学:上册》罗列了四十个古典哲学范畴,分别以短论阐述,内容丰富多彩,涉猎极广,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古论今,同时又紧密结合当下实践和生活,深入浅出,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小故事中,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体会深层哲理。作者结合自己80多年的人生经验和所见、所思、所感,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全书在哲学范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搜罗了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从大的范畴看,在阐述人与自然、国与国、国与民之间的关系;从小的范畴看,在教我们爱国、做人的道理。是一本能让作者读完收获颇多的好书。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上册遵循中国古典哲学范畴及命题之脉络,渗入西方哲学之元素,设定了四十个古典范畴和命题,即规律、人本、治未、阴阳、中和、智慧、有无、天人、实践、批判、知行、思辨、精神、爱情、谦诚、生死、尚武、美感、人生、养德、善学、自强、成败、发展、权变、财富、核心、共赢、传承、整体、主动、博弈、危机、奇变、逆袭、雄辩、修错、补短。每个范畴或命题后有两到三个结合社会实际的短论,以具体事例或小故事阐述古典哲学理论,有理、可看、有味,从而形成《中国古典哲学导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全书内容丰富,读来轻松有趣,也有益于增长知识。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目录

上册目录 1 论规律 1.1 治国断想 1.2 简论国家兴衰定律 1.3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须遵循的哲学方法论 2 论人本 2.1 “五四”运动百年祭 2.2 中国的文艺复兴该定在何时 2.3 论人的主体意识 3 论治未 3.1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3 治未病的六条原则 4 论阴阳 4.1 对立即互补简论 4.2 董仲舒的伪阴阳五行说批判 4.3 一场阴阳五行辩论引发的惊喜和忧虑 5 论中和 5.1 和而不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5.2 中庸方法论告诉我们什么 5.3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性转化 6 论智慧 6.1 智慧之树长青 6.2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 6.3 实践中的智慧 7 论有无 7.1 “无中生有” 7.2 “无为而无不为” 7.3 “有无”哲学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直接影响 8 论天人 8.1 用辩证唯物的“天人合一”观催化新科学革命 8.2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批判 8.3 “天人合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基础 9 论实践 9.1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走向成功的指南 9.2 中医是中华文化之根,为什么一些人还提废除中医 9.3 实事求是乃实践的**要务 10 论批判 10.1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10.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精神的复归 10.3 资本主义批判 11 论知行 11.1 手脑并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11.2 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才会成就事业 1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中国瓦特的诞生 12 论思辨 12.1 真理向前跨越半步就是谬误 12.2 黑格尔中国哲学观批判 12.3 科与技的思辨 13 论利益 13.1 双赢的利益才能长久 13.2 收入分配是重大利益调整问题 13.3 由大学教师囊中羞涩引发的思考 14 论精神 14.1 大禹治水与中国精神之形成 14.2 理想,让长征路上的红军无比坚强 14.3 重视国耻意识才能加强国荣意识 15 论幸福 15.1 幸福的花为奋进者而开 15.2 如何通向幸福的彼岸 15.3 助人为乐,幸福满满 16 论爱情 16.1 真情洞开,爱情永驻 16.2 平等和尊重是爱情的基石 16.3 男女魅力之所在 17 论谦诚 17.1 谦逊的精髓是诚信 17.2 做有风骨的谦谦君子 17.3 卡特的谦诚和蓬佩奥的虚伪 18 论生死 18.1 生年 18.2 成年 18.3 天年 19 论尚武 19.1 要做有血性的汉子 19.2 鲁迅的风骨 19.3 铮铮铁骨源于爱国爱民之柔情 20 论美感 20.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成就 20.2 当今的文艺批评为何如此懦弱 20.3 关于裸体艺术 21 论人生 21.1 厚德才高,方有精彩人生 21.2 我们不该迁就自己的平庸 21.3 爱国是大德大孝 22 论养德 22.1 富裕了,节俭仍应是中国人的传家宝 22.2 重道德,但不能搞泛道德主义 22.3 重塑敬畏 23 论善学 24 论自强 24.1 自胜者强,自傲者弱 24.2 国家不自强,就会自己打败自己 24.3 改革开放的成功,依靠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 25 论成败 25.1 专一和守恒是成功的基本法则 25.2 真才实学胜过文凭 25.3 失败未必不英雄 26 论发展 26.1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26.2 试论经济的波谷式发展 26.3 我们不能走法国式的“共同富裕”之道 27 论权变 27.1 权变八法 27.2 决策者应掌握和运用权变思维 27.3 管理者应该知晓的几种权变方法 28 论财富 28.1 “鼬鼠”太多,国将不国 28.2 人为自我而活有错吗 28.3 近代德国人才辈出对我们的启示 29 论核心 29.1 怀疑的时代为什么要坚守科学信仰 29.2 科技人才流失告诉我们扶持潜人才的紧迫性 29.3 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30 论共赢 30.1 简论共赢 30.2 单边主义批判 30.3 心理价值是经济的第三种调节 31 论传承 31.1 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三种类型进行传承 31.2 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文精神是*宝贵的财富 3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释”还是“儒道墨” 32 论整体 32.1 人类应珍惜当今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32.2 促进东西方文明平等交流 32.3 期待“藏水入疆”工程早日成为现实 33 论主动 33.1 主动辩证法 33.2 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应做些什么 33.3 主动的华为 34 论博弈 34.1 中国与日本不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34.2 博弈方法 34.3 基础研究实力是博弈制胜的主要支撑 35 论危机 35.1 自信是抢抓机遇的有力抓手 35.2 大智者笑纳危机而自奋,大庸者畏惧危机而自弃 35.3 因遏制中国而失掉中国大市场是愚蠢的 36 论奇变 36.1 奇变方略二十 36.2 关于“变”的中国哲学变奏 36.3 围绕核心竞争力去“变”,企业才会赢 37 论逆袭 37.1 逆袭法则二十 37.2 名将的心中都装着人民 37.3 以高超过人的逆袭破四面受敌之困局 38 论雄辩 38.1 雄辩法则 38.2 雄辩家会带给我们深邃的思想 38.3 关于诡辩 39 论修错 39.1 不要讳疾忌医 39.2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 39.3 如何纠错 40 论补短 40.1 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 40.2 营造学派和大师共生的生态环境 40.3 “精准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跋" "下册目录 美学篇 1论道器 1.1 文艺的灵魂——思想 1.2 《乐记》中呼之欲出的古典美学范畴 1.3 为何宋代以后的文人普遍缺乏哲学思辨力 2 论情缘 2.1 汉斯立克不应动摇音乐的根基——情感 2.2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是与非 2.3 为什么黑格尔的《美学》会黯然失色 3 论中和 3.1 “和而不同”是中和之美的核心 3.2 简论中和之美 3.3 中和石雕艺术之经典——云冈释迦牟尼坐像 4 论自然 4.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2 清新自然,历久弥新 4.3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什么影响深远 5 论气韵 5.1 气韵源于老庄,生动源于气韵 5.2 从屈原的《离骚》看伟大文艺作品的“三气” 5.3 气韵之美——敦煌飞天 6 论清真 6.1 平遥之美,怎一个“真”字了得 6.2 文艺作品越典型越真实 6.3 纯真美女秦罗敷 7 论形神 7.1 重形失神的骈文 7.2 文风要追求形神兼备之美——简论“古文运动”的现实意义 7.3 形神兼备的《梁祝》协奏曲 8 论文质 8.1 思想是文质彬彬的灵魂 8.2 正能量使《岳阳楼记》成千古名篇 8.3 淳厚隽永的《永州八记》 9 论大美 9.1 悲壮美,中国远古神话的主旋律 9.2 壮哉,夔门 9.3 归来吧,文艺中的崇高 10 论健顺 10.1 顺势而流,成就屈原 10.2 刘禹锡清新爽朗的《竹枝词》 10.3 一部清新热烈的恋歌 11 论美丑 11.1 唯美主义不美 11.2 简论美学中的丑 12 论气势 85 12.1 大美,壶口之水 12.2 报国寸心坚似铁 12.3 中国画的动感气势令人震撼 13 论风骨 13.1 屈原的人格魅力 13.2 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13.3 风骨照人的贝多芬 14 论动静 14.1 动静美的*佳载体——中国舞 14.2 《雀之灵》有动中求静之美 14.3 让中国哑剧“响”起来 15 论刚柔 15.1 中华文明属于刚柔相济的两河文明 15.2 中华武术——东方体育艺术的奇葩 15.3 刚柔兼备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6 论气质 16.1 琴棋书画展示了中国人的气质 16.2 充分体现中国气质的歌手朱哲琴 16.3 音乐中的鲜明地方特色有助于彰显中国气质 17 论意境 17.1 唐诗中的意境美 17.2 孟王山水诗中的意境美 17.3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 18 论品味 18.1 品味四根琴弦奏出的江南曲调 18.2 品龙 18.3 独特性与美感 19 论空灵 19.1 丰子恺掌握了空灵美的精髓 19.2 空灵是一种美学观的解放 19.3 “想象空灵,固有实际” 20 论充实 20.1 舞剧首先应该是剧 20.2 曹禺晚年为什么写不出“一个大东西” 20.3 “充实之谓美” 21 论聚散 21.1 鲁迅笔下的典型形象是怎样炼成的 21.2 聚散之笔,成全旭草 21.3 聚散之道是舞蹈之魂 22 论虚实 22.1 齐白石把虚实推向了高境界 22.2 阿 Q 的虚与实 22.3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3 论朴拙 23.1 民歌,天籁之声 23.2 拯救侗族大歌的侗族人 23.3 对“女子十二乐坊”应鼓励而不是发难 24 论婉约 24.1 男旦的婉约之美 24.2 “采采荷花满袖香” 24.3 婉约词派贵在婉而不靡 25 论豪放 25.1 气势豪纵、直抒胸臆的豪放词派 25.2 豪放超然的《蜀道难》 25.3 豪情满满的《义勇军进行曲》 26 论格调 26.1 梁祝的传说为何起源于东晋 26.2 先秦时期何以缺少《荷马史诗》 26.3 《黑暗传》不应视为汉族史诗 27 论雅俗 27.1 俗文化是雅文化之母 27.2 拯救中国戏曲的良方——入俗 27.3 不能把怪异当高雅 28 论适度 28.1 适中使中国人的身材、容貌更美 28.2 赵丹表演艺术:个性化表演与风骨并存 28.3 要讲究艺术的适度 29 论对称 29.1 对称彰显美 29.2 不对称也彰显美 29.3 对称的故宫尽显威严之美 30 论含蓄 30.1 含蓄的爱更美 30.2 “画外音” 30.3 为什么中国哑剧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 31 论逍遥 31.1 悲风万里吟《离骚》 31.2 超凡的想象力成就了诗人李白 31.3 人民性是杜诗的灵魂 32 论神思 32.1 传神写照全在阿堵中 32.2 汉服、旗袍及时尚 33 论朦胧 33.1 朦胧美与朦胧诗 33.2 李白诗歌的朦胧与含蓄 33.3 民谣中的另一种朦胧 34 论简约 34.1 诗词古韵,令人陶醉 34.2 简朴为美 34.3 简约之美铸造了油画中的总司令 35 论渐骤 35.1 中国当代为何缺少伟大的作家 35.2 渐骤成就千年敦煌 35.3 放弃渐骤导致“山药蛋派”消逝 36 论禅宗 36.1 小三峡禅韵 36.2 青海湖云韵 36.3 徐悲鸿之马韵 37 论通感 37.1 中国文化如何“翻身”——答“梁漱溟之问” 37.2 川菜、川剧和四川民谣 37.3 能与莎剧媲美的《西厢记》 38 论园林 38.1 建设美丽乡村——树立园林艺术大概念 38.2 舍去园林美的都江堰导游该改变了 38.3 山水之美 39 论书法 39.1 中国书法为何在世界文字书写中一枝独秀 39.2 书法是抒情的 39.3 个性化是成就书法家的秘诀 40 论建筑 40.1 现代建筑为何缺少令人惊叹的精品 40.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建筑之精髓 40.3 天坛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之作 伦理篇 41 论道德 41.1 道德是治国安邦之本 41.2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世界上*早、*完整的德治体系 41.3 西方世界的“论语”——《道德情操论》 42 论至善 42.1 上善若水 42.2 向善之心需要培育 42.3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43 论仁义 43.1 仁义道德简析 43.2 赞舍生取义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 43.3 培养农村新一代“赤脚医生”是仁义之举 44 论忠恕 44.1 忠恕观应成为人类伦理的黄金法则 44.2 “近取譬”是种族主义者的清醒剂 44.3 边沁的功利主义与忠恕相悖 45 论正义 45.1 正义是文明社会前进的“发动机” 45.2 国民幸福源于社会平等 45.3 正义存在于人人追求美德的社会 46 论公私 46.1 天下为公,走向大同 46.2 儒道的私欲观是错误的 46.3 为私心正名 47 论贵气 47.1 养气重点在于养贵气 47.2 高山仰止的钱学森 47.3 贵气体现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中 48 论良心 48.1 良心是正直之人的心灯 48.2 凭良心办事才是幸福和长寿的秘诀 48.3 现代汉奸余茂春的劣迹给我们的启示 49 论荣辱 49.1 “强必荣,不强必辱” 49.2 鲁迅的荣辱观 49.3 荣辱之责在乎己 50 论德力 50.1 德力兼顾,方为上策 50.2 没有欧洲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化的欧洲 50.3 墨子的“强力非命” 51 论和谐 51.1 人类要像水和大自然学习和谐 51.2 平等是和谐的大前提 51.3 和谐是“文明冲突论”的克星 52 论礼让 52.1 对“礼”的批判与继承 52.2 不学礼,无以立 52.3 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 53 论骨气 53.1 有骨气的反击 53.2 骨气见于人品 53.3 文化传承是骨气滋生的土壤 54 论大节 54.1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54.2 “贵义而不贵惠”的方志敏 55 论不朽 55.1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禹 55.2 长津湖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55.3 遗臭万年的毒气部队 56 论弘毅 56.1 “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英雄 56.2 文如其人,铮铮铁骨的范仲淹 56.3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57 论躬行 57.1 因躬行成就伟业的袁隆平 57.2 躬行成就了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57.3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屠呦呦 58 论宽容 58.1 宽容得天下 58.2 宽容助我们化敌为友 58.3 惨无人道的战俘营 59 论专至 59.1 李时珍历练 30 年完成《本草纲目》 59.2 南仁东用 22 年打造大国重器 59.3 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让我们懂得了顽强 60 论尊重 60.1 英雄是人们心中的明灯 60.2 宁为玉碎,八女投江殉国 60.3 靠实力维护尊严的武学大师叶问 61 论助人 61.1 致敬抗疫的白衣战士 61.2 达则兼济天下的袁隆平 61.3 为麻风村的孩子盖学校的女人 62 论自信 62.1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发动机 62.2 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 62.3 用北斗开辟自己的道路 63 论诚信 63.1 诚信为做人之本 63.2 钱学森的诚信 63.3 敢医敢言的钟南山 64 论勤奋 64.1 “持恒”是勤奋的**前提 64.2 勤奋者至老不辍 64.3 勤奋创造伟绩的于敏 65 论智慧 65.1 辨善恶是形成智慧美德的前提 65.2 善于思考是通向智慧的桥梁 65.3 爱问是智慧的启发器 66 论知耻 66.1 知耻的民族会变成猛狮 66.2 维护尊严与竭尽羞辱 66.3 无耻且罪恶的交易 67 论修己 67.1 “修己以敬”应成为普遍原则 67.2 修己需要熔断机制 67.3 环境与修己 68 论风尚 68.1 奋斗 68.2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68.3 “和合文化”熏陶着不同地域的中国人 69 论同情 69.1 有一种同情叫敬畏 69.2 体贴是一种付诸行动的同情 69.3 情感共鸣 70 论快乐 70.1 战胜挫折才有真正的快乐 70.2 乐极生悲 70.3 自恋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快乐 71 论慎独 71.1 慎独的境界 71.2 中国女孩的人性测试 71.3 君子慎独,冲向战斗**线 72 论苦乐 72.1 不朽的胡杨——中国科学之星 72.2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苦乐观 72.3 苦中自有乐——“量子之父”潘建伟 73 论节俭 73.1 消费辩证法 73.2 节俭的盲点 73.3 勤俭兴邦,奢侈亡国 74 论烦恼 74.1 “感谢”羞辱 74.2 豁达开朗,跳出“六不治” 74.3 用和谐摆脱烦恼 75 论痛苦 75.1 蔑视痛苦 75.2 痛苦使司马迁勇敢地站起来 75.3 向死而生 76 论嫉妒 76.1 卑鄙的嫉妒使孙膑终身残疾 76.2 文人相亲 77 论贪婪 77.1 罗马帝国因贪婪而灰飞烟灭 77.2 贪婪扩张使三九集团轰然倒塌 77.3 贪官和珅遗臭万年 78 论虚伪 78.1 丹心是虚伪的*大克星 78.2 做坦荡爱国的君子 78.3 是友邦还是强盗 79 论自卑 79.1 农民何卑之有 79.2 自信满满的华罗庚 79.3 中国知识分子需走出文化自卑 80 论奴性 80.1 不做族权和贡文化的奴隶 80.2 伪善者是邪恶的奴才 参考文献 跋"
展开全部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作者简介

罗利建,男,1940年3月生,成都都江堰市人。曾就职于重庆理工大学,行为科学副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行为科学导论》《现代基础管理与大同文化》《巫歌》《弱变强》《人本教育》《奔月记》《探险少年》《哲学之子》《探索未知》《答钱学森之问》《追寻远古巫文化》(电视文献片解说词六集,重庆电视台摄制并播出)《文化大国之希望》《解放儿童》《运动哲学》《情感美学》《中国人的美德塑造》《个性化教育》《创新策》《中国远古文化探源》《中国古典哲学导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