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8
中 图 价:¥52.1(5.8折) 定价  ¥8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5615725
  • 条形码:9787115615725 ; 978-7-115-6157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高等院校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机器学习方向的学生; (2)学术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师; (3)工业界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工程师。(1)320个公式的详细推导解析。 在充分捕捉第1版“南瓜书”的读者需求后,第2版扩充了对“西瓜书”解读的覆盖面,公式解读数量由250个上升至320个。 (2)机器学习初学小白提升数学基础能力的强推练习册! 延续第1版思路,第2版以本科数学基础视角对“西瓜书”中的内容做了更进一步的解读:新增20个对“西瓜书”图片/定理的解读;新增数学知识的解读,同时将其前置在所用到的章节处,不再以附注的形式给出,便于目录查阅;在部分章节开篇处加注学习建议和些许见解,进一步照顾数学基础薄弱的读者。 (3)以开源方式多人协作,内容品质已被广大读者认可。 “南瓜书”PDF版开源教程于2020年5月发布之初荣登 GitHub Trending第2,“南瓜书”纸质版出版2年后,16次印刷共7万余册。配套视频【吃瓜教程】播放量超16.2万,经过开源教程、图书及视频的充分迭代后,形成第2版“南瓜书”,质量已被广大读者充分验证。 (4)俞勇、王斌、李沐、程明明、陈光(博主@爱可可-爱生活)、徐亦达等人工智能领域大咖亲笔推荐。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内容简介

周志华老师的《机器学习》(俗称“西瓜书”)是机器学习领域的经典入门教材之一。本书是《机器学习公式详解》(俗称“南瓜书”)的第2 版。相较于第1 版,本书对“西瓜书”中除了公式以外的重、难点内容加以解析,以过来人视角给出学习建议,旨在对比较难理解的公式和重点内容扩充具体的例子说明,以及对跳步过大的公式补充具体的推导细节。 全书共16 章,与“西瓜书”章节、公式对应,每个公式的推导和解释都以本科数学基础的视角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个机器学习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 本书思路清晰,视角独特,结构合理,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目录

序(王斌 小米AI 实验室主任、NLP 首席科学家) 前言 主要符号表 资源与支持 第 1 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基本术语 1 1.3 假设空间 5 1.4 归纳偏好 5 1.4.1 式(1.1) 和式(1.2) 的解释 6 第 2 章 模型评估与选择 8 2.1 经验误差与过拟合 8 2.2 评估方法 9 2.2.1 算法参数(超参数)与模型参数 10 2.2.2 验证集 10 2.3 性能度量 11 2.3.1 式(2.2) ~ 式(2.7) 的解释 11 2.3.2 式(2.8) 和式(2.9) 的解释 11 2.3.3 图2.3 的解释 11 2.3.4 式(2.10) 的推导 11 2.3.5 式(2.11) 的解释 12 2.3.6 式(2.12) ~ 式(2.17) 的解释 13 2.3.7 式(2.18) 和式(2.19) 的解释 13 2.3.8 式(2.20) 的推导 14 2.3.9 式(2.21) 和式(2.22) 的推导 16 2.3.10 式(2.23) 的解释 18 2.3.11 式(2.24) 的解释 19 2.3.12 式(2.25) 的解释 20 2.4 比较检验 22 2.4.1 式(2.26) 的解释 22 2.4.2 式(2.27) 的推导 23 2.5 偏差与方差 26 2.5.1 式(2.37) ~ 式(2.42) 的推导 26 参考文献 29 第3 章 线性模型 30 3.1 基本形式 30 3.2 线性回归 30 3.2.1 属性数值化 30 3.2.2 式(3.4) 的解释 31 3.2.3 式(3.5) 的推导 32 3.2.4 式(3.6) 的推导 32 3.2.5 式(3.7) 的推导 33 3.2.6 式(3.9) 的推导 35 3.2.7 式(3.10) 的推导 36 3.2.8 式(3.11) 的推导 36 3.3 对率回归 39 3.3.1 式(3.27) 的推导 39 3.3.2 梯度下降法 41 3.3.3 牛顿法 42 3.3.4 式(3.29) 的解释 44 3.3.5 式(3.30) 的推导 44 3.3.6 式(3.31) 的推导 45 3.4 线性判别分析 46 3.4.1 式(3.32) 的推导 46 3.4.2 式(3.37) ~ 式(3.39) 的推导 47 3.4.3 式(3.43) 的推导 48 3.4.4 式(3.44) 的推导 48 3.4.5 式(3.45) 的推导 49 3.5 多分类学习 52 3.5.1 图3.5 的解释 52 3.6 类别不平衡问题 52 参考文献 52 第4 章 决策树 53 4.1 基本流程 53 4.2 划分选择 54 4.2.1 式(4.1) 的解释 54 4.2.2 式(4.2) 的解释 58 4.2.3 式(4.4) 的解释 58 4.2.4 式(4.5) 的推导 59 4.2.5 式(4.6) 的解释 59 4.3 剪枝处理 62 4.4 连续值与缺失值 63 4.4.1 式(4.7) 的解释 63 4.4.2 式(4.8) 的解释 64 4.4.3 式(4.12) 的解释 64 4.5 多变量决策树 64 4.5.1 图4.10 的解释 65 4.5.2 图4.11 的解释 65 参考文献 66 第5 章 神经网络 67 5.1 神经元模型 67 5.2 感知机与多层网络 67 5.2.1 式(5.1) 和式(5.2) 的推导 67 5.2.2 图5.5 的解释 70 5.3 误差逆传播算法 70 5.3.1 式(5.10) 的推导 70 5.3.2 式(5.12) 的推导 70 5.3.3 式(5.13) 的推导 71 5.3.4 式(5.14) 的推导 72 5.3.5 式(5.15) 的推导 73 5.4 全局*小与局部极小 73 5.5 其他常见神经网络 73 5.5.1 式(5.18) 的解释 73 5.5.2 式(5.20) 的解释 73 5.5.3 式(5.22) 的解释 74 5.5.4 式(5.23) 的解释 74 5.6 深度学习 74 5.6.1 什么是深度学习 75 5.6.2 深度学习的起源 75 5.6.3 怎么理解特征学习 75 参考文献 75 第6 章 支持向量机 77 6.1 间隔与支持向量 77 6.1.1 图6.1 的解释 77 6.1.2 式(6.1) 的解释 77 6.1.3 式(6.2) 的推导 78 6.1.4 式(6.3) 的推导 78 6.1.5 式(6.4) 的推导 80 6.1.6 式(6.5) 的解释 80 6.2 对偶问题 80 6.2.1 凸优化问题 80 6.2.2 KKT 条件 80 6.2.3 拉格朗日对偶函数 81 6.2.4 拉格朗日对偶问题 82 6.2.5 式(6.9) 和式(6.10) 的推导 85 6.2.6 式(6.11) 的推导 85 6.2.7 式(6.13) 的解释 86 6.3 核函数 87 6.3.1 式(6.22) 的解释 87 6.4 软间隔与正则化 87 6.4.1 式(6.35) 的推导 87 6.4.2 式(6.37) 和式(6.38) 的推导 87 6.4.3 式(6.39) 的推导 87 6.4.4 式(6.40) 的推导 88 6.4.5 对率回归与支持向量机的关系 88 6.4.6 式(6.41) 的解释 89 6.5 支持向量回归 89 6.5.1 式(6.43) 的解释 89 6.5.2 式(6.45) 的推导 90 6.5.3 式(6.52) 的推导 91 6.6 核方法 92 6.6.1 式(6.57) 和式(6.58) 的解释 92 6.6.2 式(6.65) 的推导 92 6.6.3 式(6.66) 和式(6.67) 的解释 93 6.6.4 式(6.70) 的推导 94 6.6.5 核对率回归 98 参考文献 99 第7 章 贝叶斯分类器 100 7.1 贝叶斯决策论 100 7.1.1 式(7.5) 的推导 100 7.1.2 式(7.6) 的推导 100 7.1.3 判别式模型与生成式模型 100 7.2 极大似然估计 101 7.2.1 式(7.12) 和式(7.13) 的推导 101 7.3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104 7.3.1 式(7.16) 和式(7.17) 的解释 104 7.3.2 式(7.18) 的解释 104 7.3.3 贝叶斯估计 105 7.3.4 Categorical 分布 105 7.3.5 Dirichlet 分布 106 7.3.6 式(7.19) 和式(7.20) 的推导 106 7.4 半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110 7.4.1 式(7.21) 的解释 110 7.4.2 式(7.22) 的解释 111 7.4.3 式(7.23) 的推导 111 7.4.4 式(7.24) 和式(7.25) 的推导 112 7.5 贝叶斯网 112 7.5.1 式(7.27) 的解释 112 7.6 EM 算法 113 7.6.1 Jensen 不等式 113 7.6.2 EM 算法的推导 113 参考文献 121 第8 章 集成学习 122 8.1 个体与集成 123 8.1.1 式(8.1) 的解释 123 8.1.2 式(8.2) 的解释 123 8.1.3 式(8.3) 的推导 123 8.2 Boosting 124 8.2.1 式(8.4) 的解释 125 8.2.2 式(8.5) 的解释 125 8.2.3 式(8.6) 的推导 126 8.2.4 式(8.7) 的推导 126 8.2.5 式(8.8) 的推导 127 8.2.6 式(8.9) 的推导 127 8.2.7 式(8.10) 的解释 128 8.2.8 式(8.11) 的推导 128 8.2.9 式(8.12) 的解释 129 8.2.10 式(8.13) 的推导 129 8.2.11 式(8.14) 的推导 130 8.2.12 式(8.16) 的推导 131 8.2.13 式(8.17) 的推导 131 8.2.14 式(8.18) 的推导 132 8.2.15 式(8.19) 的推导 132 8.2.16 AdaBoost 的个人推导 133 8.2.17 进一步理解权重更新公式 137 8.2.18 能够接受带权样本的基学习算法 139 8.3 Bagging 与随机森林 140 8.3.1 式(8.20) 的解释 140 8.3.2 式(8.21) 的推导 140 8.3.3 随机森林的解释 141 8.4 结合策略 141 8.4.1 式(8.22) 的解释 141 8.4.2 式(8.23) 的解释 141 8.4.3 硬投票和软投票的解释 141 8.4.4 式(8.24) 的解释 142 8.4.5 式(8.25) 的解释 142 8.4.6 式(8.26) 的解释 142 8.4.7 元学习器的解释 142 8.4.8 Stacking 算法的解释 143 8.5 多样性 143 8.5.1 式(8.27) 的解释 143 8.5.2 式(8.28) 的解释 143 8.5.3 式(8.29) 的解释 143 8.5.4 式(8.30) 的解释 144 8.5.5 式(8.31) 的推导 144 8.5.6 式(8.32) 的解释 144 8.5.7 式(8.33) 的解释 145 8.5.8 式(8.34) 的解释 145 8.5.9 式(8.35) 的解释 145 8.5.10 式(8.36) 的解释 145 8.5.11 式(8.40) 的解释 145 8.5.12 式(8.41) 的解释 146 8.5.13 式(8.42) 的解释 146 8.5.14 多样性增强的解释 146 8.6 Gradient Boosting、GBDT、XGBoost的联系与区别 147 8.6.1 从梯度下降的角度解释AdaBoost 147 8.6.2 梯度提升 149 8.6.3 梯度提升树(GBDT) 151 8.6.4 XGBoost 152 参考文献 152 第9 章 聚类 153 9.1 聚类任务 153 9.2 性能度量 153 9.2.1 式(9.5) 的解释 153 9.2.2 式(9.6) 的解释 155 9.2.3 式(9.7) 的解释 155 9.2.4 式(9.8) 的解释 156 9.2.5 式(9.12) 的解释 156 9.3 距离计算 156 9.3.1 式(9.21) 的解释 156 9.4 原型聚类 157 9.4.1 式(9.28) 的解释 157 9.4.2 式(9.29) 的解释 157 9.4.3 式(9.30) 的解释 158 9.4.4 式(9.31) 的解释 159 9.4.5 式(9.32) 的解释 159 9.4.6 式(9.33) 的推导 160 9.4.7 式(9.34) 的推导 161 9.4.8 式(9.35) 的推导 162 9.4.9 式(9.36) 的解释 164 9.4.10 式(9.37) 的推导 164 9.4.11 式(9.38) 的推导 165 9.4.12 图9.6 的解释 166 9.5 密度聚类 166 9.5.1 密度直达、密度可达与密度相连 167 9.5.2 图9.9 的解释 168 9.6 层次聚类 168 第 10 章 降维与度量学习 170 10.1 预备知识 170 10.1.1 符号约定 170 10.1.2 矩阵与单位阵、向量的乘法 170 10.2 矩阵的F 范数与迹 171 10.3 k 近邻学习 173 10.3.1 式(10.1) 的解释 173 10.3.2 式(10.2) 的推导 174 10.4 低维嵌入 175 10.4.1 图10.2 的解释 175 10.4.2 式(10.3) 的推导 175 10.4.3 式(10.4) 的推导 176 10.4.4 式(10.5) 的推导 177 10.4.5 式(10.6) 的推导 177 10.4.6 式(10.10) 的推导 178 10.4.7 式(10.11) 的解释 179 10.4.8 图10.3 关于MDS 算法的解释 179 10.5 主成分分析 180 10.5.1 式(10.14) 的推导 180 10.5.2 式(10.16) 的解释 184 10.5.3 式(10.17) 的推导 186 10.5.4 根据式(10.17) 求解式(10.16) 188 10.6 核化线性降维 188 10.6.1 式(10.19) 的解释 189 10.6.2 式(10.20) 的解释 189 10.6.3 式(10.21) 的解释 190 10.6.4 式(10.22) 的解释 190 10.6.5 式(10.24) 的推导 190 10.6.6 式(10.25) 的解释 191 10.7 流形学习 191 10.7.1 等度量映射(Isomap) 的解释 191 10.7.2 式(10.28) 的推导 192 10.7.3 式(10.31) 的推导 194 10.8 度量学习 196 10.8.1 式(10.34) 的解释 196 10.8.2 式(10.35) 的解释 197 10.8.3 式(10.36) 的解释 197 10.8.4 式(10.37) 的解释 198 10.8.5 式(10.38) 的解释 198 10.8.6 式(10.39) 的解释 198 参考文献 199 第 11 章 特征选择与稀疏学习 200 11.1 子集搜索与评价 200 11.1.1 式(11.1) 的解释 200 11.1.2 式(11.2) 的解释 200 11.2 过滤式选择 201 11.3 包裹式选择 201 11.4 嵌入式选择与L1 正则化 202 11.4.1 式(11.5) 的解释 202 11.4.2 式(11.6) 的解释 202 11.4.3 式(11.7) 的解释 203 11.4.4 式(11.8) 的解释 203 11.4.5 式(11.9) 的解释 203 11.4.6 式(11.10) 的推导 203 11.4.7 式(11.11) 的解释 205 11.4.8 式(11.12) 的解释 205 11.4.9 式(11.13) 的解释 205 11.4.10 式(11.14) 的推导 205 11.5 稀疏表示与字典学习 208 11.5.1 式(11.15) 的解释 208 11.5.2 式(11.16) 的解释 208 11.5.3 式(11.17) 的推导 208 11.5.4 式(11.18) 的推导 208 11.6 压缩感知 213 11.6.1 式(11.21) 的解释 213 11.6.2 式(11.25) 的解释 213 参考文献 214 第 12 章 计算学习理论 215 12.1 基础知识 215 12.1.1 式(12.1) 的解释 216 12.1.2 式(12.2) 的解释 216 12.1.3 式(12.3) 的解释 216 12.1.4 式(12.4) 的解释 216 12.1.5 式(12.5) 和式(12.6) 的解释 216 12.1.6 式(12.7) 的解释 217 12.2 PAC 学习 217 12.2.1 式(12.9) 的解释 218 12.3 有限假设空间 218 12.3.1 式(12.10) 的解释 219 12.3.2 式(12.11) 的解释 219 12.3.3 式(12.12) 的推导 219 12.3.4 式(12.13) 的解释 220 12.3.5 式(12.14) 的推导 220 12.3.6 引理12.1 的解释 221 12.3.7 式(12.18) 的推导 221 12.3.8 式(12.19) 的推导 221 12.3.9 式(12.20) 的解释 222 12.4 VC 维 223 12.4.1 式(12.21) 的解释 223 12.4.2 式(12.22) 的解释 223 12.4.3 式(12.23) 的解释 224 12.4.4 引理12.2 的解释 224 12.4.5 式(12.28) 的解释 226 12.4.6 式(12.29) 的解释 227 12.4.7 式(12.30) 的解释 227 12.4.8 定理12.4 的解释 228 12.5 Rademacher 复杂度 229 12.5.1 式(12.36) 的解释 229 12.5.2 式(12.37) 的解释 229 12.5.3 式(12.38) 的解释 230 12.5.4 式(12.39) 的解释 230 12.5.5 式(12.40) 的解释 231 12.5.6 式(12.41) 的解释 231 12.5.7 定理12.5 的解释 231 12.6 定理12.6 的解释 233 12.6.1 式(12.52) 的证明 235 12.6.2 式(12.53) 的推导 235 12.7 稳定性 235 12.7.1 泛化损失/经验损失/留一损失的解释 236 12.7.2 式(12.57) 的解释 236 12.7.3 定理12.8 的解释 236 12.7.4 式(12.60) 的推导 237 12.7.5 经验损失*小化 237 12.7.6 定理12.9 的证明的解释 237 参考文献 238 第 13 章 半监督学习 240 13.1 未标记样本 240 13.2 生成式方法 240 13.2.1 式(13.1) 的解释 241 13.2.2 式(13.2) 的推导 241 13.2.3 式(13.3) 的推导 242 13.2.4 式(13.4) 的推导 242 13.2.5 式(13.5) 的解释 242 13.2.6 式(13.6) 的解释 243 13.2.7 式(13.7) 的解释 244 13.2.8 式(13.8) 的解释 246 13.3 半监督SVM 248 13.3.1 图13.3 的解释 248 13.3.2 式(13.9) 的解释 248 13.3.3 图13.4 的解释 248 13.3.4 式(13.10) 的解释 250 13.4 图半监督学习 250 13.4.1 式(13.12) 的推导 251 13.4.2 式(13.13) 的推导 252 13.4.3 式(13.14) 的推导 253 13.4.4 式(13.15) 的推导 253 13.4.5 式(13.16) 的解释 254 13.4.6 式(13.17) 的推导 254 13.4.7 式(13.18) 的解释 254 13.4.8 式(13.20) 的解释 254 13.4.9 式(13.21) 的推导 255 13.5 基于分歧的方法 259 13.5.1 图13.6 的解释 259 13.6 半监督聚类 260 13.6.1 图13.7 的解释 260 13.6.2 图13.9 的解释 260 参考文献 260 第 14 章 概率图模型 261 14.1 隐马尔可夫模型 261 14.1.1 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 261 14.1.2 式(14.1) 的推导 262 14.1.3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三组参数 263 14.2 马尔可夫随机场 263 14.2.1 式(14.2) 和式(14.3) 的解释 263 14.2.2 式(14.4) ~ 式(14.7) 的推导 264 14.2.3 马尔可夫毯 264 14.2.4 势函数 265 14.2.5 式(14.8) 的解释 265 14.2.6 式(14.9) 的解释 265 14.3 条件随机场 265 14.3.1 式(14.10) 的解释 265 14.3.2 式(14.11) 的解释 266 14.4 学习与推断 266 14.4.1 式(14.14) 的推导 266 14.4.2 式(14.15) 和式(14.16) 的推导 266 14.4.3 式(14.17) 的解释 267 14.4.4 式(14.18) 的推导 267 14.4.5 式(14.19) 的解释 267 14.4.6 式(14.20) 的解释 268 14.4.7 式(14.22) 的推导 268 14.4.8 图14.8 的解释 269 14.5 近似推断 269 14.5.1 式(14.21) ~ 式(14.25) 的解释 269 14.5.2 式(14.26) 的解释 270 14.5.3 式(14.27) 的解释 270 14.5.4 式(14.28) 的推导 270 14.5.5 吉布斯采样与MH 算法 271 14.5.6 式(14.29) 的解释 272 14.5.7 式(14.30) 的解释 272 14.5.8 式(14.31) 的解释 273 14.5.9 式(14.32) ~ 式(14.34) 的推导 273 14.5.10 式(14.35) 的解释 274 14.5.11 式(14.36) 的推导 274 14.5.12 式(14.37) 和式(14.38) 的解释 276 14.5.13 式(14.39) 的解释 277 14.5.14 式(14.40) 的解释 277 14.6 话题模型 278 14.6.1 式(14.41) 的解释 278 14.6.2 式(14.42) 的解释 279 14.6.3 式(14.43) 的解释 279 14.6.4 式(14.44) 的解释 279 参考文献 279 第 15 章 规则学习 280 15.1 剪枝优化 280 15.1.1 式(15.2) 和式(15.3) 的解释 280 15.2 归纳逻辑程序设计 281 15.2.1 式(15.6) 的解释 281 15.2.2 式(15.7) 的推导 281 15.2.3 式(15.9) 的推导 281 15.2.4 式(15.10) 的解释 281 15.2.5 式(15.11) 的解释 281 15.2.6 式(15.12) 的解释 282 15.2.7 式(15.13) 的解释 282 15.2.8 式(15.16) 的推导 282 第 16 章 强化学习 283 16.1 任务与奖赏 283 16.2 K-摇臂赌博机 283 16.2.1 式(16.2) 和式(16.3) 的推导 283 16.2.2 式(16.4) 的解释 283 16.3 有模型学习 284 16.3.1 式(16.7) 的解释 284 16.3.2 式(16.8) 的推导 284 16.3.3 式(16.10) 的推导 285 16.3.4 式(16.14) 的解释 285 16.3.5 式(16.15) 的解释 285 16.3.6 式(16.16) 的推导 285 16.4 免模型学习 286 16.4.1 式(16.20) 的解释 286 16.4.2 式(16.23) 的解释 286 16.4.3 式(16.31) 的推导 286 16.5 值函数近似 287 16.5.1 式(16.33) 的解释 287 16.5.2 式(16.34) 的推导 287 参考文献 287
展开全部

机器学习公式详解第2版 作者简介

谢文睿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Datawhale开源项目负责人,百度算法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秦州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硕士,Datawhale成员,阿里巴巴算法专家,研究方向为图计算与自然语言处理, 在NeurIPS、AAAI、CIKM等会议上录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CIKM 2019最佳应用论文奖。 贾彬彬 工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在TKDE、TNNLS、PRJ、ICML、AAAI等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担任ICML、NeurIPS、ICLR、AAAI、IJCAI 等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PC Member)。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