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刘文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1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86.9(7.9折) 定价  ¥1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21832
  • 条形码:9787100221832 ; 978-7-100-22183-2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关注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叙事性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空谈、没有口号,有的是与村民和基层干部实际合作才能得到的点滴细节和持续反思。作者把扶贫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不过分抬高,坦诚地描写了扶贫工作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取得的各个成果,以说实话,促做实事。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容简介

作者以细致流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同事们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以及对尝试探索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作者20年来扎根贫困乡村,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失败,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村民合作为基础的乡村发展之路。本书**章为四川大凉山集中投入资源解决贫困乡村发展的尝试过程,说明仅仅靠资源的堆砌不足以解决乡村的持续发展问题,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产业项目,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第二章为甘肃民乐村以大凉山项目经验为基础,对产业方向与合作社模式的探索。第三章为青海甘达村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以合作社为基础,动员村庄能人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项目,从一个吃不起酸奶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经过。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根据乡村固有的资源禀赋,推出的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本书明确回应了当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乡村振兴实务工作和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录

**章 大凉山的故事——规模的迷思
一 万事开头难
二 项目准备——从“象形文字”开始的培训
三 贫困而神秘的大凉山腹地
四 项目活动与成效
五 问题与反思: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

第二章 民乐村的故事——合作社的本质
一 为什么是民乐村
二 劫后余生
三 请专家描绘民乐村的未来
四 住房是重建“敲门砖”
五 乡村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六 破解村庄贫困的根源
七 难产的合作社
八 食用菌厂的失败,“心都痛起喽”
九 养兔场重蹈覆辙
十 村民对民乐村项目的评价
十一 民乐村项目的收获

第三章 甘达村的故事——带头人的作用
一 没有汇缴的亿元重建款
二 合作社唱主角
三 小农户参与大项目
四 引导德达村民科学放牧
五 运输队让甘达合作社“跑起来”
六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七 高原冷暖,人情浓烈

第四章 百美村宿——引入市场主体,合作共生
一 为“美丽乡村”打样
二 雅安*美山村
三 世外桃源邓池沟再添神来之笔
四 南峪村的创新与收获

第五章 善品公社的使命
一 互联网带来新机遇
二 黄果柑危机:惊险的一跃
三 善品公社的理想

后记

展开全部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节选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毕摩项目还保持了很强的后续发展势头。即使项目结束后,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的热情依然很高,而且完全是自主驱动的。他们表示宁愿自己交会费也要继续开展小组活动,积极性很高。  建立民间纠纷调解机制。虽然彝族民间主要靠德古作为仲裁人来调解纠纷,但还是会遇到有些纠纷无法调解的情况。原来如果发生连德古也解决不了的纠纷,村民只能到乡级,甚至到县级的政府部门去寻求调解。费时费钱不说,往往还因为不能及时解决,引发更大的矛盾。这次项目设计了民间纠纷调解小组,尝试以组织化的方式来解决纠纷问题。  纠纷调解小组由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和十名组员组成,共12个人,分别来自六个不同的村民小组。小组的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必须经过80%社员的同意,然后经过社区管委会评定,推选组员的标准是能说会道、正直、有威望。组长和副组长由小组成员选定,再由社区管委会评定。小组成员一旦当选,不必进行换届,因为村民认为小组的成员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越有威望。小组成员每年有四次到五次共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对民间纠纷调解小组组长人选的要求,一是重视大凉山项目;二是懂汉字,有文化;三是正直聪明。组长一是负责联络通知纠纷双方的家庭代表参加调解会议,二是掌有纠纷解决方案的*终决定权。  平时没有纠纷的时候,调解小组开展法律常识普及推广活动,小组成员在社区内宣传和谐相处的邻里观念。也组织小组成员和德古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培训活动一般请县上的司法局专家来讲课,小组成立初期,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调解纠纷,后来更多的是共同交流和总结调解经验。参加这种培训也会得到项目的误工补助,每人每天20元钱。  德古的主要任务是用传统方式来解决纠纷,每次可得到50元到300元不等的调解费。但是因为项目区的德古大都没有上过学,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在纠纷调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方面有很大的局限。项目通过对德古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发放相关法律资料,组织德古们参加更大范围的经验交流,不仅促进了传统德古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保护,而且提高了德古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德古调解纠纷的工作水平。  村民出现纠纷时,小纠纷由德古或调解小组的调解员出面,在村民家中进行协调解决。出现大的纠纷,德古解决不了时,由调解小组组织纠纷双方家庭到社区管委会,召开协调会议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后,由有过错一方拿出钱来购买烟酒食品,款待调解小组成员和纠纷双方家庭成员,纠纷双方当场承诺,从此不再追究此事。  通过培训和交流,德古和调解小组成员的见识增长,解决纠纷的经验和办法也越来越丰富。项目实施期间,纠纷调解小组共调解了15起村民纠纷。其中有4件较大的纠纷,包括邻里打架、子女婚嫁矛盾等;11件小纠纷,主要是牛羊吃了人家的草,啃了人家的树等。有了纠纷小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解,减少了社员上访的路费和时间,及时化解了矛盾。邻里纠纷减少了,村民关系也比以前更和谐了。  民族文化的传承。成立民间文化小组的目的,主要是继承和挖掘当地社区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节庆文化、毕摩文化、德古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建立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加村民凝聚力,促进项目的健康实施。  昭觉县的文化小组成立于2004年4月。小组建立的程序和其他小组类似,先是组织有兴趣的村民到社区管委会报名,然后通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12个小组成员,经社区管委会批准确定。  文化小组每年组织开展四次活动,主要是在比较重要的节日组织庆祝活动,比如5月1日的劳动节庆祝活动,7月11日的火把节活动,10月1日的国庆节和11月份的彝年庆祝活动。开展的庆祝活动内容一般有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攀杆、选美、火把、乐器演奏、达体舞和新年聚餐等文体娱乐活动。  小组成员的任务是召集和组织活动,作为专项活动负责人,宣传维持秩序和担任各种比赛的裁判等。小组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小组成员如何维持秩序,怎样做好裁判,以及培训村民一些单项运动的技术技巧等,项目对参加培训的村民进行补助。文化小组对活动的冠亚军颁发奖金,奖金*多的可达500元。  小组成员认为*容易组织的活动是斗鸡和选美,*难组织的活动是摔跤。昭觉民间文化小组成立之前,县里组织的活动参加人数*多的也就是2000人,小组成立之后,组织的*大的一场活动吸引了一市三县的4000人参加。  小组成员担心的问题是,项目结束之后,奖金发放、费用补贴等资金就没有来源了,很多活动就无法开展下去了。  ……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刘文奎,1966年生,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2000年加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2012—2021年任秘书长,2017—2021年任副理事长。领导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策划实施了“善行者”“顶梁柱”“童伴妈妈”“百美村宿”“善品公社”“活水计划”等品牌扶贫公益项目;推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公益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参与创办了当时国内Z大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